国外“语言形式教学”实证研究述评——从其有效度之影响因素角度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

从有教学活动开始,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便开始了对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降低教学所耗、提高教学所得的目标。
伴随着对有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有效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形成和丰富的过程。
1、与有效教学有关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提出的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即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讽刺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在此基础上的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等教学原则。
这些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兴趣和认知结构。
夸美纽斯另一个较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并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赫尔巴特(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即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和形式阶段的教学理论(即著名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法),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杂乱无章的局面,使教学过程走上了有章可循的道路。
(4)巴班斯基(苏联教育家)的建立在顿河—罗斯托夫教育实验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实验主要是为防止学生大面积留级,预防学生学匀不良的现象而实施的。
所谓“最优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具体班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目标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信心十足地选择和实施一整套教育教学方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相对于该具体条件和一定标准而言最大可能的成果。
为此巴班斯基提出了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述近年来,大学校园以及社会各界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相继进行。
关于外语学习观念研究属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时,国外语言学习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有关外语学习观念研究也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国外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英语学习观念研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从英语习得理论、英语自觉学习理论、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认知论等等,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从英语习得理论的角度来说,英语学习观念的研究强调学习者在发现学习对象和发展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者必须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便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使用学习材料。
此外,学习者还需要考虑学习知识、练习策略、自我激励等等。
从英语自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说,英语学习观念的研究强调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关注自身的学习行为,并且关注学习的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调节。
换句话说,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要考虑什么,如何做,以及在学习中会发生什么,学习者自身需要发展怎样的习惯,以及学习者需要在学习中实施怎样的调节,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考虑什么。
从英语学习习惯的角度来说,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习惯的研究也提高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习者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英语学习动机的角度来说,学习动机的研究旨在探索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动机,以及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遵循的目标和动力。
学习者的动机可以通过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来分析,从而探索出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关键因素。
例如,学习者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自尊等,而外在动机则主要体现在学习英语是否有奖励,学习准备是否合理等。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

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地位日益突出,英语教学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英语教育研究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重要部分。
教师话语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和调节着教学氛围、授课过程和学生学习表现。
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综述国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对研究未来的建议。
一、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历史脉络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经典主题。
早在1950年,英国学者C. Reynolds在他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重要性。
自此以后,许多著名学者也曾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作为研究的重点,如G. Cook在他的《英语教学:一个指导性的框架》中,曾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另外,T.P.Flowerdew人更是针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了多个专题研究,比如教师话语的功能、形式和类型。
二、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理论和角度,以及不同方向去探索、分析和剖析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如话语功能理论(Discourse Function Theory)、话语建构理论(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eory)、社会话语理论(Social Discourse Theory)等,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分析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角色与功能。
这些理论以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系统分析,为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为更进一步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外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实践落地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也有许多实践落地,如香港大学的研究小组曾经开展了多年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旨在探索教师话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者L. White等人也曾给学生开设了一门“英语教师话语”课程,教授如何构建教师话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许多研究团队也研究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认识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可能带来的歧视等问题。
英语课堂活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英语课堂活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年来,英语课堂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许多研究者通过对英语课堂活动的探究,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促进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国内,研究者们在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例如,一些研究聚焦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英语课堂活动,如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加生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同时,还有研究者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英语课堂,通过设计各种语言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然而,在国内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研究者重视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活动的内容与目标的匹配性。
其次,部分研究者过于追求创新和多样性,而忽视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由于各地的教育背景和资源条件的不同,部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比之下,在国外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注重英语课堂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通过大量实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何种活动在英语学习中最为有效。
同时,部分国外研究者还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教学指导和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活动效果的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为英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然而,国外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研究结果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教学存在一定距离。
同时,由于国情和文化差异,部分国外研究成果在国内的应用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以提高英语课堂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
国内外CBI教学法研究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国内外CBI教学法研究综述1. 引言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怎样才算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语言和学科结合起来,并将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而不是单独地将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
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是一种将语言指导和学科指导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此种教学法指出,语言学习的最佳环境就是把语言放到学科中而不是孤立地去学习。
Widdowson (1968, 1978) 首先提出语言教学和学科教学可以完全结合起来,英语习得的过程可以通过其他学科作为媒介。
他认为,将语言和学科结合起来学习,不但能够保持学生的个人水平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手段以便将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
CBI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特定的学习需要,并将推动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知识的学习。
2. CBI的界定CBI是指以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意在把语言学习同学科内容学习结合起来,语言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讲授语言本身,而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
它强调把语言系统与内容整合起来,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CBI 教学理念分为3种模式:保护模式(sheltered model)、辅助模式(adjunct model)、主题模式(theme-based model)。
在CBI的运用过程中,可采用“6T”方法,分别代表主题(themes)、课文(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和过渡(transitions)。
CBI的出现得益于交际法。
3. CBI国外研究述评CBI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二语习得研究的输入假说。
Krashen S.D.(1985)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意义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CBI教学起源于加拿大,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实践、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述评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述评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四个亿,而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人也遍布全球,英语覆盖面之广不言而喻。
学习英语不仅是提高语言素质(包括母语素质和外语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命运。
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外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效地传授外语知识。
由世界著名教育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执笔的这本《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就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外语教学指导书。
本书从英语教学相关主题的基础理论背景入手,提出了平衡活动法的概念,并运用这个概念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本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但吸收了语言教学法、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还提供了丰富又实用的英语外语教学实例,为英语教师以及英语外语教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英语外语教学框架。
全书共有十二章,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列举了应用语言学方面与英语教学有关的问题,包括:语言学习的动机;促使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英语本族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技能;语言学习者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以实践为主,在第一部分提出的总的教学法——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重点讨论具体的教学技巧以及教材的使用,包括:教学和语言综合应用技能;在课堂引入的语言内容和引入的时间、方法;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口语交际练习和书面交际练习的评价方式;接受性技能的教学原则。
第三部分与课堂管理、备课有关。
作者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学生的方式,以及备课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较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平衡活动法。
这是本书作者对外语教学的一大突出贡献。
国内外关于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述评论文关键词:交互式语言教学论文摘要:在教育领域中,交互式语言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因此,大部分学校都采取了交互式语言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国内外关于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的概况目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增强,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我国政府在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时,也同样重视对英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交互式语言教学法的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并逐渐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
1.国外关于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由于不同的地区、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因此,每个地区对交互式语言教学法的态度也各有差异。
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国外学者们普遍认为,交互式语言教学是一种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英语课堂内容的有效手段,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很多学者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探索交互式语言教学法的新方法,提高交互式语言教学法的整体水平。
2.国内关于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交互式语言教学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
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但其效果却差强人意。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在职硕士研究生论文网站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论文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只有少数论文采取交互式语言教学法进行教学。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许多高校仍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因此,交互式语言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学者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我国的交互式语言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交互式语言教学法的深入发展。
引用【转载】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用【转载】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摘要: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本文对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和综述。
关键词: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一、教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
卡特尔(Cattell, R.B., 1931)要求254名被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写出优秀成熟教师身上10项最重要的显著特征;优秀青年教师身上10个最重要的显著特征;以及区分青年男教师和青年女教师品质的特征。
”他发现被调查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
赖安(Ryan, D.,1960)和他的同事们也做了一项观察研究,辨别出影响有效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用肯定和否定两极相对的形式表述为:1.热情、理解与冷漠、无情2.有组织、有效率与散漫、草率3.有刺激、富于想象力与单调乏味、墨守成规一个教师的得分越是靠近每一因素肯定的一端,那么他就比其他靠近否定一端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总的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并不是绝对的 ,he S en的研究就给出了相反 的答 案。以魁北 克一所 小学的毕业生为受试 , 比较在纯形式教学 和语言形式教学对语法习得 的 影 响 , 现在 纯 形 式 教 学 下 , 生 的 语 法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 步 , 在 语 言形 发 学 而 式教学下, 却仍然产出错误 的语言形式, 造成 了语言错误的石化。 2 响语言形式教学有效度的因素 。 . 影 尽管语 言形式教学 的有效性已 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 而, 然 正如 S a wi n所说 :语言形式教学 的有效度 与 “ 学生的二语水平 , 年龄以及其他很多因素都有关。 通过分析 国外相关的 ” 实证研究, 笔者发现 , 被考察 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 () 1 学生 的语言水平 。Wiim 认为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 la s l 例 如年龄 , , 性别 学习 目的和方式等 , 但最基本的区别就在 于学生的语言水 平 。“ 语言水平” 指的是“ 基于某种标准, 学生在听 、 、 、 说 读 写等方面具有 的综合能力 ” 许多研究表明 , 。 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与二语水平有着紧 密 的联系 。水平越 高 ,注意 到 的语 言形式 越多 。其中最 突出 的就 是 Wiim la s的研究。 l 8位来 自4个水平层次 、 二语 为英语的学生组成 4个水 平的对子并完成不同的交际活动。通过分析学生间的互动 , 她发现学生 会 自发注意形式 , 并且注意程 度及注意 类型与二语 水平有 关; 二语水平 越高 , 越容易注意语言形式; 虽大多数情况属于“ 学生主动询问教师” , 型 但随着水平 的增加 , 渐转向了同学问 的相互询问。Poe 逐 ol扩大 了样本 , 用 l 名学生作为受试 , 9 在高级英语 写作课堂 上复制 了 Wi a s l m 的实验 , l i 也得出了同样 的结论。与他们的研究结果一致的还有 L ee。Lee 把 esr esr 4 2名二语 为西班牙语的学 生按 照高水平 一高水平 , 低水平 一低水平 , 高 水平 一 低水平的方式组合成 2 个对子 , 1 让他们完成一项 “ 短文重 建” 的 任务。 结果表明 : 二语水平影响着学生注意语言形式 的数量 、 型以及能 类 否成功解决所遇到的语言困难 ; 随着组 员二语 水平 的提高 , 被注意的语 言形式的数量和被正确解 决的语 言问题 的数量 也都在增加。因此可以 说, 对不同水平 的学生而言, 语言形式教学 的效果是不同的。 ( ) 际任 务 类 型 。语 言 形 式 教 学 中 的交 际 任 务类 型主 要 有 双 向 型 2交 和单 向型。双向型又称为信息轮流交换型, 要求每位参 与者必须把 自己 所拥有的 、 别人不 知道 的信息提供出来 , 只有大家轮流交换信息, 才能完 成任务。单 向型又称为信息 自由提供型, 与者拥有的信息量是相同的, 参 是否提供信息由活动参 与者个体决定, 参与者的信息并不是完成任务所 必需 的条件。多数研究者发现 , 双向型任务更能把学生的注意 力吸引到 语言形式上。18 年 P a D u t让学生按教师 , 95 i 和 og y c h 全体学生 、学生 , 学生小组 的方式组 合并 完成一项 单向型任 务 ,9 6年 又让同一批学生 18 按教师 , 全体学生 、 学生 , 学生小组 、 学生 , 学生对子组 合并完成一项双 向任务。通过比较 1 8 9 5年和 18 9 6年的研究结果 , uhy和 Pc 发现 , Dogt i a 双 向型任务能让学习小组有更多的意义协商 。与此结果相同 , e t N wo n比 较 了两组受试 执行 交际任务后也发现, 学生在进行双向型任务时的意义 协商数量 比在进行单向型任 务时多 。 但此结论也存在异议 , aa a N khma比 较 了三个本族语者—— 非本族语 者对子在完成一项开放型谈话活动和 项双向型活动时对词汇 、 句法 和语 用的注意 , 发现开放型谈话活动能 为词汇 、 句法和语用的习得提供更多的机会 , 随后对受试 的访谈也表明 , 开放型的谈话活动 比双向型活动更具有挑战性 , 因为前者要求学生注意 整个语篇, 而后者 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 () 3 学习者年龄。一些研究者比较 了成年��
● 教 改纵 横
《 经济师 ̄oo 2 i 年第 1 期
国 外 ‘语 言 形 式 教 学 "实 证 研 究 述 评 ‘
从其有效度之影响 因素角度
●王 明梅
摘 要 : 言的 准 确度 和 流 利 度 同为 语 言教 学 的 目标 。语 言形 式 教 语 学意在提高语 言流利度的同时提高准确度 , 在西方已成为一个研 究热点 并有一定数量的实证研 究产生。 文章介 绍了这一教 学模式有效性 的相关 实证研 究,并重点从 影响其有效度之 因素的角度对 已有研究进行 了归 纳, 这些 因素主要有 : 学生的语言水平、 交际任务类型、 学生年龄 、 语言形 式教 学的方法、 语言形式 自身等 , 文章最后 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并在 关键词 : 言形式教 学 实证研 究 有效度 语 中 图分 类号 : 6 2 G 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 4 1 (0 0)1 14 0 10 - 94 2 1 O — 7 — 2
一
、
引 言 Biblioteka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 ,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缺一不可 , 流利度和准 确度 同 为语 言 教 学 的理 想 目标 。 og提 出 的语 言 形式 教 学 f u nfr) Ln o s m c o o 主张在 以交际为中心的课堂 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 引向交际中偶然 出现的语言形式 , 以保持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国外的相 关实证研究表 明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准确度 , 同时也 但 表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会受到二语水平 、 任务类型等诸多因素的影 响。 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 比较稀少 , 目前暂停留在理论介绍的阶段 。 笔者 拟从影响语言形式教学有效度的因素角度出发, 国外现有的实证研究 对 作一 述 评 , 对 国 内实 证 研 究 的 开展 有 所 帮 助 。 以期 二 、 言形 式 教 学 的含 义 语 外 语 教学 经 历 了 两 个极 端 : 视 了意 义 交 流 的纯 形 式 教 学 ( u n 忽 f s c o o f s和牺牲 了语言准确性的纯意义教学(ou nm a ig。L n 提出 o ) m r fcso enn ) o g 的语 言形式教学( cso— r s utn 综合 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 f u— n f m i t co ) o o nr i 点, 图保持语言形式与意义 的平衡 。最初的定义倾 于理论 :把学生的 试 “ 注意力引向在 以交际为 中心 的课堂上 凸显 的语 言元素 。”9 8年 Ln 19 og 和 R bno o isn给出了对实际课堂操 作具有指导意义 的定义 :在以意义或 “ 交际 为 中心 的课 堂教 学 中 , 学生 对 某 个 语 言形 式 的理 解 或表 达 出现 困 当 难时, 就由教师或一个或多个学生将他的注意力引向该语言形式 。” 不难 看出 , 言形式教学有两个基本特征: 语 一是课 堂活动以语 意或交际为 中 心, 二是对语法的处理是在其给交际活动带来困难 时才进行的。 三 、 于语 言 形 式教 学 有 效 度 的实 证 研 究 关 自Ln 提出语言形式教学后 , og 很多研究者对其有效性进行 了实证 研究 。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1 . 语言形式教学与二语习得 。大量研究表明 , 语言形式教学对二语 习得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 。在魁北克的二语( 英语 ) 课堂中 ,i to n Lg bw h 和 S aa pd 考察了在语言形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英语 进行时态 ig n 和名 词短语 中的形容词 一名词结构的掌握 。19 9 3年 ,在同一地点 ,p 与 SMa Lgto n比较了在语言形式教学 和更正性反馈 (orcv eb c ) i bw h cr t e edak 两 ei f 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疑问句的习得 。两次研究结果均表明 , 在交际环境 下的语言形式教学更有利于二语 习得 。L —ma 比较了语言形式教学 n等 和纯意 义教学 。 受试是二语( 西班牙语 ) 水平较高的美 国大学生 。 实验组 接受语言形 式教学 , 控制组接受纯意义教学。结果表明语言形式教学有 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产出西班牙语 动词。D u h ogt V rl研究 了在语 y和 aea 言形式教学中美国初中生对英语时态的习得。实验组接受更正性重铸 (or ter ̄s ) cr ci e&t ——最典型 的内隐式语言形式教学 ; e v ¥ 控制组则接受传 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 教师讲 , 学生 听)研究结果表 明, 。 实验组所产出的 英语时态的正确性显著地好于控制组 。 这些研究都表明语 言形式教学有助于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 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