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A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下面是收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最新,以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
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立刻自豪满怀信心紧张极了湿润沉重失声痛哭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与批评共存(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矛盾不解困惑不知所措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
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
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
)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详细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语法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春天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春》《雨》《雷》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第二单元:本单元主题为“科技与生活”,主要内容包括《神奇的网络》《未来的世界》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题为“人与自然”,主要内容包括《大熊猫》《可爱的动物》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4. 第四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我们的祖国”,主要内容包括《我爱祖国》《我们的家乡》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5. 第五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我们的梦想”,主要内容包括《我的梦想》《我们的未来》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
6.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题为“成长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我长大了》《我们的友谊》等课文,通过这些课文,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策略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和书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通过“金钥匙”的提示,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
3.积累格言警句。
4.读通、读熟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5.合理想象,以“我学会了七十二变”为题续编故事。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2.围绕“假如我学会七十二变”展开丰富想象教具准备1.词语卡片2.《论语》相关资料3.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词语超市1.开火车读词语超市中词语,读完后集体正音。
2.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并强化读。
3.看第二部分的要求会写的词语,说一说记住这些字形的方法。
4.听写第二部分词语。
二、金钥匙1.读“读钥匙”的内容,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方法?2.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代出通过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
3.试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展示对话,学生评价。
三、格言警句1.出示三个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学生自读。
2.说说三个句子的大概意思。
3.小结三个句子一般用在哪个方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学生谈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
四、自主阅读1.学生自读古文寓言《叶公好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照下面的字词注释和大意,了解文章的意思。
3.《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叶公这样的人吗?5.在学习上、特长培训方面,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你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6.写出你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围绕“假如我学会了七十二变”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可能遇到的人和事,编故事,说给同学听。
教具准备: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优秀4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3.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学习课文,突破重难点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晏子使楚教案卢嘉颖-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六、布置作业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
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通用6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通用6篇)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那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的真正价值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理念(一)突出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世界,培养学生个性。
(二)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四)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设计要重视探究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五)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六)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32人。
外学区有29人,大部分都是民工子女。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整个班级学习风气一般,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的纪律,同学之间在学习上能相互团结互助,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差。
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在基础部分掌握的还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在阅读方面,有部分学生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和不能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现象。
在习作方面,有的学生写的东西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基本语句都不能写通顺。
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缺乏学习热情,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本学期将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加强阅读和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力争教学质量上台阶。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主题:深刻的童年记忆二、单元教材分析“童年往事”是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主要有以下两个:“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材所选的四篇课文写了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童年往事,抒发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古诗三首》中,我们会体会到童年的乐趣;《祖父的园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祖父的深刻怀念;《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梅花魂》抒发了身处异国的外祖父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课文写了“别人”的童年往事,口语交际则安排了学生去了解自己的亲人(祖父母、父母)或邻居的童年,与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是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记录自己感觉长大的某一个瞬间。
“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是按照读“别人”的童年---了解“亲人或邻居”的童年----写“自己”的童年思路来编排的,由“读”到“说”再到“写”,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得以逐步落实。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旨在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如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词句段运用”重点训练“用夸张说情景”和“用对比写句子”;“日积月累”中孟郊的《游子吟》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对临行游子的爱。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也是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之一,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也有所涉及:如五上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五上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上第六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这样编排,体现了“初步了解”到“具体感受”再到“整体感受”的设计思路,是对学段阅读目标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逐步落实。
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单”,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进一步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目标。
三、单元学习者分析通过五上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且学习了结合“资料”“场景、细节”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是学生对五上所学阅读方法的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5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部编版2019年3月么?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自然美人情美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五、总结再现草原美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完成抄写本教学反思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
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道他是谁吗?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
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深入研读,欣赏美景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碟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9、师导:同学扪,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
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二、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销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
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泥路:温柔小草:新绿走走小白菊:绽透凤蝶儿:闲游1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溪水看看暗绿云2、三月的原野教学目标: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
(板书课题)二、理解感悟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
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
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
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交流。
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
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
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
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草惊喜蒲公英河冰化了2 三月的原野可热了强烈呼唤杨花装满了心坎3、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
(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
板书设计清明[唐]杜牧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欲断魂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