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 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诗歌表现手法及举例

诗歌表现手法及举例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具体如下:1.象征:通过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红玫瑰象征着热烈的爱情”中,红玫瑰就是爱情的一种象征。
2.比喻: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以突出其特征或情感。
例如,“她像一朵盛开的花朵”,这里用花朵比喻她美丽的容颜。
3.拟人: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形态和情感,使其具有人的特点。
例如,“石头在哭泣”,这里将石头拟人化,赋予其哭泣的能力。
4.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反的事物或概念,来突出其差异或强调其相似之处。
例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里通过对比黑夜和光明,强调了眼睛的特殊功能。
5.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尺寸、数量、程度等,来强调其特征或情感。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里夸张地描述了瀑布的高度。
6.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通过描绘春天的江潮和明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7.设问: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如,“是谁在唱歌?是鸟儿在唱歌。
”8.对偶: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短语放在一起,形成对仗的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思想。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0.反语:用反话来表达本意,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
例如,“你真是个天才!”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讽刺对方的能力不足。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被综合运用,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1.多角度描写:白居易的《夜雪》是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经典诗作,“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诗人写雪,并不是直接描写雪,而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写,从而使人们知道了夜晚雪的到来。
2.比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禹锡本欲写陋室,开头却一点没有提到陋室,但是结合全文来看,诗人并没有“跑题”。
3.互文: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下两句或者前后两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上是想表达同一个意思,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4.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5.双关:“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代表诗句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思)6.反复:运用反复有强调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反复“劝君”,情真意切,令人难忘。
当然还有“花谢花飞花满天”,“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移情于物〔拟人/借物衬情〕 C.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 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想象、虚写 F无理之妙 G铺陈
〔10〕渲染 衬托 〔11〕白描 〔12〕……
①由远到近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请从观察角度的变化角度来赏析。
此诗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式,头两句描绘了秋 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 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 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 于二月花〞一句,活力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毅,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表现了诗 人登山时的喜悦之情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流泪,而说 烛心流泪,曲折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痛。
移情于物〔借物衬情〕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墉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泣,而说香 红泣,曲折淋漓地表达了沉痛的亡国之哀。
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阶下青苔和红树在 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覆盖下冷寂凄清之景, 抒发了诗人端居在外的悲愁孤寂和思乡念亲 的愁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 红应满径。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20
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记叙的过程中,对后面要表 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提示或暗示一下,后面与前 面形成呼应。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如:聂夷中《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 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全诗用了白描的手法(第一步),寥寥数语 勾画出父子辛勤劳动、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第二步), 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
10
描写手法
.
11
正面侧面: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 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
《陌上桑》 汉乐府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对秦罗敷的描写,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 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 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 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 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渲染烘托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 比喻: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感觉和思想,增强表达的意境和艺术感。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3. 拓展比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拓展,多为修辞的修饰。
4. 象征:通过特定符号、意象或象征物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意义。
5. 反讽:用戏谑或讽刺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事物的嘲弄和批评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义。
6. 对比: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比较其相似或相异之处,使意义更为鲜明。
7. 志喻:通过对形象或景物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绪,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8. 排比:运用连续并列的结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9. 倍数修辞: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
诗歌更具感染力。
10. 衬托:通过对比和平衡,使主体更加突出和鲜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这些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指诗人运用语言、形式、意象、节奏等方面的手段,通过作品反映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从而达到表现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1. 比喻手法: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通过相似或相反的特征,感受到所表现的主题或情感。
例如:《登高》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便睡起来放船儿”,将白云比作“人家”,表现了强烈的乡愁。
2. 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使之具有人类的意识、情感和行为。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光和地上的霜赋予了人的思维感知能力。
3.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观、人物事件等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以达到表达主题或情感的目的。
例如:《锦瑟》中的“终日春风吹不尽,往事如风吹散”,通过描绘春风、锦瑟,表达了作者不舍的感情。
4. 对比手法:在诗中将对照的两个事物相对放置,显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突出主题。
例如:《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比了黄河之水在高空和海洋的不同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豪迈的向往。
5. 押韵手法:通过对韵脚的运用,让诗歌听起来更加和谐、流畅,达到吟咏诗歌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使用了平仄和押韵,使诗歌更具节奏感。
6. 意境营造手法:通过对氛围、色彩、深度等因素的把握,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体验。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造出静谧、纯粹的意境,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7. 借古讽今手法:通过援引古人的诗歌和故事,反映当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长恨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借古托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沉浸在战乱和混乱中的悲愤。
8. 对景生情:通过对现实场景、人物的感知和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和切身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六、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 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 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例1:《燕歌行》 高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 鲜明,揭露深刻。 例2:《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 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 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指出下列句子是如何使用烘托的
①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 忆吹箫》)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 悲秋”来烘托; 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 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 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 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渲染与烘托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 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 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 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 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 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 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 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 筹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 甫《登高》)以苍凉秋衬诗人飘零之哀,“天台一 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以极高的天台衬天姥山之高。“寒蝉凄切”、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 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 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一定会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 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 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 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 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 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 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 衬”。
四、烘托
烘云托月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 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就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 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 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 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
常说诗歌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一、白描 二、象征 三、衬托 四、烘托 五、渲染 十一、工笔 十三、托物言志 六、对比 七、抑扬 八、动静结合 九、正侧结合 十、虚实结合 十二、用典 十四、比兴
一、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 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 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 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 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例一: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这首民歌是古诗中的白描杰作。它只用了寥寥数 语,就使我国北方草原那一望无垠、云草相接、牛羊 成群的特有情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洗练,意 境清新,是一幅动人的给人以美的感受的画面。
例3: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 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 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 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 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 法。
1、以物烘托人。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 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 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 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 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 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 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 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
③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 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 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 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写故乡的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 的深刻的乡愁;
例二: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 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 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 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后两句是一组动态 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 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 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 风雪中得入柴门,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 “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来写 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风雪严寒,世态炎凉, 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
④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 好得多。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 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 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
五、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 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 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1:《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 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所以此诗用色彩 来渲染愉快的情感。
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与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 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 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 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 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 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 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 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 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三、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 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 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 一事物,称反衬。 例1:《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反衬:全诗最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 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2、正衬: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 以山青衬花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 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 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3、 以物烘托物。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 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 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 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 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 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 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 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 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 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 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 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 往不已。
例2: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 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 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 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 胜的感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 <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 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