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为满足自己欲望郑氏亲手葬送大明最后60年国运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下西洋,郑和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下西洋,郑和最后结局怎么样了?本文导读:朱棣指派郑和下西洋,不过数量只有六次。
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是在明宣宗时期,由明宣宗亲自授意,郑和这才进行了第七次航行。
令人唏嘘的是,郑和死在了最后一次航行的途中。
不过对于鞠躬尽瘁的郑和来说,这个归宿倒也不错。
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从明成祖到明宣宗,两位皇帝对郑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
明成祖这边不用说了,航行的想法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对于完美贯彻自己命令的郑和态度一直非常好。
而明宣宗这边待郑和也不薄。
郑和因为建造“龙船”受到了明宣宗的赏赐,准许了他修建净觉寺的请求。
至于郑和没有被后来的皇帝针对,这其实不难理解。
郑和下西洋对国力的损耗的确是巨大的,但是郑和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耀眼的。
从政治方面来说,郑和宣扬了国威,让明朝在海外建立起了华夷政治体系,而且拓展了朝贡体系。
而且这种朝贡体系是非侵略性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将郑和称为和平使者。
从经济方面来说,郑和开拓了海外贸易,丰富了贸易形式,扭转了海禁政策带来的弊端。
郑和还为中国带来了很多海外的技术、原料,促进了中国农业和生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从当时的哪个角度来看,郑和都是大功臣。
正是这些耀眼的成就,才能让皇帝力排众议,贯彻下西洋的思想方略。
因此,在皇帝的心目当中郑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虽然政治挂帅的因素让国家损失了不少的金钱,但当时明朝的国力还是非常强盛的,能支撑得起这份消耗。
退一步讲,即使明宣宗觉得下西洋这件事非常的不明智,那他的矛头也绝对不会指向郑和。
因为郑和并不是提议者,而是一个执行者。
再加上他劳苦功高,在上了年岁的情况下还坚持跟随船队,这种精神令人非常的钦佩。
如果这时候皇帝指责郑和,肯定会引起众怒的。
这就是为何非常抵制下西洋的明仁宗仅仅是叫停了下西洋这个行为,而没有惩罚郑和。
而且明成祖朱棣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声望仍然很高。
惩罚郑和就相当于打脸朱棣,后世的皇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历史趣谈:明末最大遗憾 郑成功险些吞并菲律宾重建明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末最大遗憾郑成功险些吞并菲律宾重建明朝导语:明朝末年,虽然朝廷推行海禁政策,但由于官吏治理的混乱和经济收入等原因,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在南洋上,以中国海盗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明朝末年,虽然朝廷推行海禁政策,但由于官吏治理的混乱和经济收入等原因,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在南洋上,以中国海盗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控制了南洋的广大海域。
大家知道的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上就是海盗出身。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以走私商人起家,后加入海盗集团,成为海盗首领。
他统一海盗势力,接受明朝招抚,成为明朝的官吏。
他的舰队战胜荷兰的殖民舰队,成为统治南洋的主要军事势力。
最多的时候郑芝龙拥众数万,有帆船千艘,他的军舰上配备的大炮多达36门,是当时最先进的舰船。
郑芝龙后被明朝任命为福建总兵。
他在泉州安平镇修建郑府作为基地,组织移民台湾,开拓海外贸易,整个南洋基本控制在他的手下。
明末清军入关,郑芝龙降清。
清廷胁迫他和家人进京,并派兵洗劫了安平镇,郑成功的母亲也因此死于非命。
郑成功自幼受儒家教育,以明朝忠臣自居,受此国仇家恨,脱下儒冠儒衫一把火烧掉,从此寰甲佩剑,终生与清廷为敌。
他召集父亲的旧部,以金夏为基地与清廷作战,在和清军的作战中,屡获胜绩。
他曾经率领舟师深入长江,围攻金陵,虽然后来因轻敌失利而还,可清军也对他无可奈何。
最后清军只得采用郑成功的降将黄梧的“平海五策”,断绝了郑成功的财源,兵源,使得郑成功处境困难,郑成功在这个时候,把眼光投向了台湾。
台湾原来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移民开发的地区,荷兰殖民者趁明末战乱之机侵占了台湾,并且大肆镇压了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的起义,由此荷兰殖民者与郑成功交恶。
郑成功给荷兰殖民者的信里明确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郑成功的遗言竟是赐死儿子 郑经最终的悲惨结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成功的遗言竟是赐死儿子郑经最终的悲惨结局
导语: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清朝随即施行一道对郑家极具杀伤力的“迁界令”。
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得非常彻底,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
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清朝随即施行一道对郑家极具杀伤力的“迁界令”。
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得非常彻底,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最后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无法经营。
少了海外贸易收入支应军费,经济越来越困顿,郑氏只好在台湾努力开拓耕地、发展农业,但农业收入远不如海上贸易,郑家终究无法再与清政府相抗衡了。
提出高见策略的是原郑成功阵营将领黄梧,他在清政府对郑成功部属提出优厚的招降条件时,献出郑方重要基地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投降。
因黄梧熟知郑军内情,向清政府指出:“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守金、厦弹丸之地与清政府对峙,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济粮饷、油、铁、船。
”此一建议果然重重打击了郑家命脉。
黄梧投降清朝后,招降郑方官员200多人、士兵几万人,使郑成功北上的计划受阻,大大助长了清朝的实力。
康熙皇帝特别封他为海澄公,位居一等公,是明郑降将中职位最高的,子孙可享有世袭12代的赏赐。
1662年赶走荷兰人后,年仅39岁的郑成功病逝台湾,遗命竟是赐死儿子郑经,他的骤逝引发郑氏内部权力出现真空。
郑成功的部将黄昭在台南拥立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郑袭,继位为延平王;在厦门的郑经则拉拢掌握海军的都督周全斌,以正统自居;位于金门的元老重臣郑泰(郑经堂叔)则持观望态度,倾向与清方谈判,甚至提出金门、厦门、台湾三岛,比照朝鲜成为朝贡国的办法。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南明亡于内耗 连皇帝都无人供奉被活活饿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明亡于内耗连皇帝都无人供奉被活活饿死导语: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
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进而取得实际大权。
顺治五年(1648年),郑彩无缘无故击杀大学士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
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进而取得实际大权。
顺治五年(1648年),郑彩无缘无故击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十分不满,郑彩又命人逼迫郑遵谦投海而死。
朱以海得知后大怒,指责郑彩说:“杀忠臣以断股肱,我活着还有什么用?”说罢就要跳河,左右侍臣和郑彩赶忙劝阻,最终杀了郑彩手下十余人了事。
接着,不甘心成为傀儡的朱以海任命兵部尚书钱肃乐接任大学士,负责朝政票拟,不料,郑彩多次欺压钱肃乐,导致钱肃乐呕血而亡。
清朝派精锐满洲军南下福建,配合浙闽总督陈锦辖下的汉军反攻。
此时,郑彩的排斥异己使鲁监国军队战斗力大减,在泉州和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也以尊奉死去的朱聿键为名,拒绝接受朱以海号令。
这种情况下,先前攻取的福建建宁、福安、罗源、宁德、政安和浙江景宁、庆元、云和、松阳等州县又被清军夺去。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朱以海只好移驻福建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沙埕,几个月后,张名振攻取健跳所,将朱以海迎到健跳所居住。
这段时间,权臣郑彩同郑成功发生火并,被郑成功击败,不得已上表求救,朱以海对他断送大明中兴的大好机会极为痛恨,乘机收编郑彩余部。
立足舟山“隆中对”中的第一步收复福建未能成功,张名振修改了计划,他建议朱以海收取被黄斌卿割据的舟山群岛,再连结日本、朝鲜等国,渐图恢复。
此刻,朱以海驻跸于健跳所,健跳所只是浙江临海县一个濒海的小地方,难以立足,朱以海和他的大臣们实际上经常住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覆亡的祸根:明神宗的贪财好货与化国为家资料

明朝覆亡的禍根:明神宗的貪財好貨與化國為家陳梧桐(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顧問)2011年09月05日13:59明神宗的“化國為家”,把當時世界上最為富庶的國家搞得元氣大傷。
明神宗死後僅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便在陜北爆發。
又過17年,明朝的統治大廈轟然倒塌。
清代官修的《明史》感慨道:“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應該說,此話不無道理。
本文原載於《同舟共進》2011年第8期,原標題為“明神宗的貪財好貨與化國為家”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第14個皇帝。
萬歷十年(1582年)他親政時,“帑藏充盈,國最完富”,“太倉積粟,可支用十年,冏寺(太仆寺)積金至四百余萬兩”。
但到了萬歷中後期,卻是“環視庫房,一空如洗”,邊鎮餉銀“逾時歷年不能給發”,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
造成這種狀況的總根源,在於明神宗的“酒、色、財、氣”四病。
為滿足自己的私欲,他肥了皇室,卻掏空國庫、榨幹百姓,從而埋下明朝覆亡的禍根。
【窮奢極欲揮金如土】明神宗繼位時,虛齡10歲,實際只有9歲。
內廷由生母李太後主政,外朝以高拱為首輔。
不久,次輔張居正結納宮中太監馮保,排斥高拱,當上了首輔兼帝師。
在李太後的支持下,張居正厲行改革,開源節流,形成“府庫充盈”的局面,同時嚴格管教小皇帝,力圖“致君堯舜上”。
但張居正的管教過於嚴厲,使小皇帝產生了逆反、報復的心理。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後,改革氣象隨之蕩然無存。
明神宗從小就在糜爛的王府和皇宮裏“浸泡”長大,祖父明世宗和父親明穆宗的腐朽生活對他影響至深。
盡管宮內有李太後和馮保的看管,宮外有張居正的教育,但仍不敵隨侍左右的諸多太監對他的潛移默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滋生了嗜酒、戀色、貪財、尚氣四個壞毛病。
張居正死後,他更是毫無忌憚。
明神宗對飲食、衣裝器用非常講究,極盡奢靡揮霍之能事。
明代宮廷的夥食,由禮部下屬的光祿寺開支,萬歷初年每年支出十三四萬兩,萬歷中年增至近30萬兩,到萬歷三十二年底,光祿寺已無銀可支。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

明朝有趣的历史事件1. 仪凤山怪事:明朝正德年间,湖南娄底仪凤山上发生了连串怪事。
据说山中出现了许多怪兽和妖魔,还有神奇的光亮,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看。
这一事件引起了当时朝廷的关注,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最终发现是山中突然涌出的天然气和地下火山引起的。
2. 李时中救饿主:明初的一场大旱导致了粮食严重不足,许多人饿死。
据传,明朝开国功臣李时中在得知百姓饥饿之后,暗中派出手下抢救粮食,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为百姓筹集粮食。
他将积蓄粮食的池塘投入百姓,救活了许多人。
3. 郑和下西洋:明朝初期,郑和是一名海军将领,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出使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
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上充满了世界各地的贡品和商品,使明朝与其他文明交流和贸易。
这一壮举不仅拓展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还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铺平了道路。
4. 七子之乱:明朝中叶,皇位传承问题引发了七子之乱。
皇帝死后,七个皇子相继篡位,引发内乱和冲突。
在这场混乱中,明朝的统治权力丧失,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
最终,明成祖朱棣以军事手段恢复了皇位,结束了七子之乱。
5. 明英宗被虏:明朝宪宗时,蒙古鞑靼部落发动了对明朝的侵略,并在战争中俘虏了明英宗。
蒙古人将他带到草原上,俘虏了数年。
经过明廷的努力,最终成功赎回了明英宗,并重新恢复了朝廷的稳定。
6. 草木皇城变:明朝中叶,由于江南地区产生大面积的草木,明英宗下令在皇城区进行大规模的修剪,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大火,明英宗差点被烧死。
这一事件被称为草木皇城变,后来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段有趣的轶事。
这些明朝的历史事件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动荡。
明朝的历史典故

明朝的历史典故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明朝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够帮到你!明朝的历史典故篇一:万历皇帝“不朝”不是怠政万历十五年,为了躲避群臣的骚扰,万历宣布实行“静摄”,从此不上朝。
许多人认为万历长年“不朝”,是万历怠政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国事艰难的原因。
事实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时期取得的。
“万历三大征”指的是平定宁夏蒙古哱拜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以及抗倭援朝战争。
这三场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困难重重,但最终取得完全的胜利。
在君主专制的政体下,如果没有万历皇帝的运筹帷幄,就不可能决胜千里之外,可以说万历的战功远超康乾。
在明代,上朝就像是召开全会,人多嘴杂,并不适合问政,尤其是在口水满天飞的时期,上朝只能是给大家提供吵架的机会,对于政务的处理,没有什么益处,将其取缔,对于遏制不正之风,倒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渠道,跟今天有相通之处,也是召开小范围会议,召见相关人员或是通过公文(奏折)等渠道。
打开《明史·神宗本纪》可以看到,关于万历十五年以后朝政的记载,与万历十五年以前的并没有区别。
赈济荒灾、整顿吏治、平定叛乱、治理河道、发展经济、对外交往等工作,一个也没有少,丝毫也看不出怠政的样子,反而能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的执政能力也在不断增长,许多疑难杂症得到妥善处理,尤其是“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尤其来之不易。
工人喜欢把活干在明处,老板则愿意在幕后控制,万历作为明朝最大的老板,每天不上朝,改为“静摄”,其实质也是在幕后操纵。
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有制度的保证和道家理论的支撑。
明代完善的制度,为万历实行“静摄”提供了条件。
朱元璋夺得天下以后,为确保皇权不受威胁,子孙后代长治久安,在总结历代政治得失和自身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法令,集中体现在《皇明祖训》、《太祖宝训》中。
明穆宗朱载垕的内乱与叛乱

明穆宗朱载垕的内乱与叛乱明朝宣德十二年,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他以勤政治国著称,励精图治,致力于改革与发展。
然而,在他统治的晚期,内乱与叛乱频繁发生,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与挑战。
本文将就明穆宗朱载垕的内乱与叛乱展开论述。
一、朱载垕时期的内乱在明穆宗朱载垕的统治时期,内乱多表现为朝中官员之间的派系斗争。
朝廷内部充斥着各种争权夺利的势力,导致政务难以顺利进行。
尤其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大量的财富进入国库,引来了权臣之间的争夺。
朱载垕没有有效地控制内部势力,导致政治环境混乱不堪,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
二、朱载垕时期的叛乱与内乱不同,叛乱是指地方势力对朝廷的反叛行为。
朱载垕时期的叛乱多发生在边疆地区与山区,主要是一些地方势力试图割据一方,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些叛乱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其中最为著名的叛乱是张献忠的农民起义,他率领农民群众反抗明朝的统治,最终建立了大西国,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内乱与叛乱的根源朱载垕内乱与叛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首先,朱载垕统治时期的朝政腐败,忽视了民生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其次,地方官员的贪污腐化,无视法治准则,给了地方势力兴起的机会。
第三,朱载垕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情报系统,对于叛乱的消息了解不足,处理不力。
最后,明朝内乱与叛乱的根源还可以归结为社会不公与阶级矛盾的加剧。
四、对内乱与叛乱的应对面对内乱与叛乱,朱载垕并没有有效地应对。
他往往采取软弱的手段,容忍官员之间的斗争,导致朝廷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他也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军队与情报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叛乱的动态,给叛乱分子提供了逃脱的机会。
此外,朱载垕统治时期,朝廷缺乏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农民保护政策,导致民众的不满情绪沸腾,使得叛乱更加蓬勃发展。
五、内乱与叛乱对明朝的影响内乱与叛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
首先,叛乱导致大量的城市与乡村被破坏,带来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满足自己欲望郑氏亲手葬送大明最后60年国运
导语:作为深宫大内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做老大的励志梦,而且皇贵妃这样一个地位也很微妙,次于皇后,但高于后宫其他妃嫔。
其实
作为深宫大内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做老大的励志梦,而且皇贵妃这样一个地位也很微妙,次于皇后,但高于后宫其他妃嫔。
其实皇贵妃一般都是皇帝对自己宠幸的妃子不能册立为皇后的最大补偿。
而大明朝的最后一位被册封为皇贵妃的就是万历皇帝最宠幸的郑氏,而郑氏也确实是一个能邀宠、有理想、敢折腾、活得长的贵妃“楷模”。
明朝万历年间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
万历帝长子朱常洛在皇帝的眼里只是一个意外,当年皇帝年轻的时候“兴致”突然来了,就临时宠幸了一位姓王的宫女,没想到这个女人的肚子争气,一下就怀上了孩子,还是长子。
可万历却不以为然,因为觉得她不过是个身份微贱的宫女,于是对她冷落不已。
但这个时候万历的母亲李太后站了出来,说你也是宫女生的,那还有什么理由看不起王氏。
盖因当年李太后也是一名宫女偶然被当年还是太子的隆庆皇帝宠幸怀上的万历。
母亲都站出来为王氏背书,万历不得已封了王氏一个恭妃的名号。
而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最受万历所钟爱,而且郑氏曾煽动万历写下密诏立常洵为太子。
但经过母亲和大臣的联手的长期不懈的斗争之下万历无奈将长子立为了太子,可郑贵妃却一直要求皇帝将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就这样一直僵持到了万历四十二年,郑贵妃终于忍不住了拿出之前皇帝写给她的密诏,要求皇帝兑现诺言向群臣宣告。
可是当她将密诏拿出来的时候却傻眼了,由于保存不当,虫子将诏书吃的千疮百孔,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