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理综)

合集下载

2008年高考理综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2008年高考理综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满分3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巾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写,如写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夂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21小题,第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l C 12 O 16 Na 23 K 39Mn 55 Cu 64 Zn 65 Ag 108 Pb 20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

正确的是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公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硝化细菌能以NH,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因定CO2合成有机物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弃的营养物质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签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4.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2009年全国高考全国卷1试题(理综)

2009年全国高考全国卷1试题(理综)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理科综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巾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写,如写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夂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 1 C – 12 N – 14 O -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B. 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C. 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 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答案D【解析】细胞呼吸是活细胞都进行的一项生命活动,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因此D错误。

2. 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

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答案B【解析】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

[理综]2009年高考全国卷II理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理综]2009年高考全国卷II理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宝鸡中学2012届高三月考(一)理综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5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可供参考的数据: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O—16 Na—23 S—32 Cl—35.5 Cu—64 N—14 Ag—108 C—12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膜上有协助Na+跨膜运输的载体B.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下降C.细胞膜上可以发生抗体与SARS病毒的特异性结合D.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2.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普遍存在的一种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成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那么,细胞色素C的合成场所,以及它发挥生理作用的场所分别是()A.高尔基体和叶绿体B.核糖体和细胞核C.核糖体和线粒体D.细胞核和高尔基体3.下列各项关于蓝藻、人的肌肉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可以利用有氧呼吸生成ATP为生命活动供能B.都由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水、无机盐等物质组成C.都有两种类型的核酸,有核糖体,能够合成蛋白质D.都能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并且在分裂前会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加倍4分析从阶段I到阶段Ⅱ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变化,不正确的是()A.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大于分解量B.细胞内不合成纤维素C.细胞吸收水分D.细胞内含一定浓度的生长素5.有关反应式“ADP+Pi+能量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从右到左的反应过程可以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B.从左到右的反应在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的发生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 .从左到右的反应过程中ATP 吸收并储存能量D .从右到左的反应不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发生6.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A .氧气供应量与有氧呼吸强度变化的关系B .氧气供应量与物质运输速率的关系C .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D .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07. “纳米材料”是指开发研究出的颗粒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若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 ) A .该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 .能全部透过半透膜C .一束光线通过该分散系时,有丁达尔现象D .通过直流电,会发生电泳8.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里,加入一定量的M 、N ,发生反应aM(g)+bN(g)cP(g),△H =QkJ·mol-1,反应达平衡时,P 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与容器体积和温度的关系如下表,其中, B .温度不变,扩大容器体积,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C .容器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M 的体积百分含量减小D . a+b <c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 .阴离子都只有还原性 C .与强酸、强碱都反应的物质只有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D .分子晶体中都存在范德华力,可能不存在共价键 10.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PH =0的溶液:K+、Ca2+、HCO3-、NO3-B .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K+、Fe2+、SO42-、NO3-C .使紫色石蕊变蓝的溶液:K+、Na+、CH3COO-、SO42-D .存在较多的Na +、SO42-、OH -的溶液中:Mg2+、Ba2+、Br - 11.一定条件下,体积为10L 的密闭容器中,1molX 和1molY 进行反应:2X (g )+Y (g )Z (g ),经60s 达到平衡,生成0.3molZ 。

2009年全国高考2卷理综解析

2009年全国高考2卷理综解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理科综合解析一.选择1.答案D【解析】细胞呼吸是活细胞都进行的一项生命活动,必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的条件下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因此D错误。

2.答案B【解析】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

依题意,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

由于体液的调节作用,人体血钙浓度处于动态平衡。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所以B 错误。

3.答案B【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地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因此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衰老。

变态发育指成体与幼体在形态上的差别比较大,而这种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B不正确。

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

原肠胚中胚层的细胞可以发育为皮肤的表皮,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胚层发育为呼吸道的上皮、消化道上皮、肝脏及胰腺,其它的基本都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4.答案C【解析】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

故选C。

5.答案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

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所以选D 。

二.解答题31.答案(1)A(2)B 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不同,在低浓度CO2条件下,C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弱,积累光合产物少,故随着玻璃罩中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生长首先受到影响。

(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解析】⑴依题意,在CO2浓度为300μL·L-1时,A植物CO2净固定量较B植物多,因此,此时A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B植物高。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安徽卷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安徽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两部分,第一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12页。

全卷满分300分。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一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二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给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S 12 Cr 52 Fe 561.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答案:D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上,H2O在光下分解的过程也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CO2的固定和淀粉的合成发生在暗反应中,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所以D正确。

2.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答案:B解析: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可见人体各组织细胞的衰老不是同步进行的;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是细胞不正常分化的结果;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的结果;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会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2009年山东省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

2009年山东省高考理综试卷及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第Ⅰ卷(必做,共88分)注意事项:1.第I 卷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88分。

2.答小题选出答案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 l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1. 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

以下细胞中核孔数目最少的是A.胰岛细胞B.造血T细胞C.效应B细胞(浆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答案:D.解析:本题利用题目中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的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的信息,间接考查了选项中各细胞的类型和代谢水平的差异。

且据已有的知识获得细胞的代谢越旺盛,则核孔的数目越多.A、C中的细胞分别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和抗体,代谢旺盛。

B中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强,代谢旺盛。

只有D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代谢较弱。

故而D中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核孔数目最少。

2. 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

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A.血红蛋白基因B.ATP合成的C.DNA解旋酶基因D.核糖体蛋白基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概念的理解。

只有在红细胞中,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才能选择性的表达。

而其他选项中的ATP合成酶基因、DNA解旋酶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在每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细胞中都要表达而分别合成ATP合成酶、DNA解旋酶、核糖体蛋白。

3.右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高考答案:B解析: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

2009年全国高考陕西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9年全国高考陕西理综试题及答案

2009年全国高考陕西理综试题及答案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癌变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B. 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C.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D.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无关答案:B【解析】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而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所致.因此,B正确.2. 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答案:B【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温度过高,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错误.3.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积累K+ 需消耗能量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D【解析】液泡膜是一层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积累大量的离子.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防止质壁分离.4.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答案:B【解析】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所以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因此,B错误.5. 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C【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电位表现内在外负,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内正外负.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C错误.6. 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2009年高考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理综)

2009年高考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理综)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3页,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然后再用2B铅笔将与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题卡上第Ⅰ卷必须用2B铅笔作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修改时用橡皮擦除干净。

第Ⅱ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的均不得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Na 23 Al 27 Si 28 P 31 S 32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2.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B.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D.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3.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A.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C.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D.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4. 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右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浓度呈正相关B.CO2浓度在100mg·L-1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C.CO2浓度大于360 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D.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5.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巾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写,如写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夂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 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O16 Na 23 S 32 K39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 .近亲婚配可增加隐形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2.右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 B .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 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D .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3.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酵时需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 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伟液体天然培养基 C .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D .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4.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C .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D .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

用纯合德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 .1/8 B.3/8 C.1/16 D.3/16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 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 A.Ba 2+、3NO .4NH +.Cl - B.ca 2+、3HCO -.4NH+.2AlO -C .K +、Ba 2+、Cl -、3HSO -D.Mg 2+、4NH +、24SO -、k +A.4B.3C.2D.17.将15mL2mol ·1L - Na 2CO 3 溶液逐滴加入到40ml0.5mol 1L -MCLn 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n M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 中n 值是 A.4 B.3 C.2 D.18.下列表示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 A.2222122213A NaOH H O NaA O H ++=+↑B.4242222KMnO HCOOK KOH K MnO CO H O ++=+↑+C.241(MnO HC +浓) △222112MnC C H O+↑+D.22742424324324267()3()7K Cr O FeSO H SO Cr SO Fe SO K SO H O++=+++9.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 ,则碳的质量分数是A .(1)7a - B.34a C.6(1)7a - D.12(1)13a -10用0.10m1∙L -1的盐酸滴定0.10m1∙L -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c(NH +4)>c(CI -),c(OH -)>c(H +) Bc(NH +4)>c(CI -),c(OH -)=c(H +)C c(CI -)>c(NH +4),c(OH -)>c(H +)D c(CI -)>c(NH +4),c(H +)> c(OH -) 11.为了建言某含有NaHCO 3杂质的Na 2CO 3样品的纯度,现将ν逆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2w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A211845331w w w - B 12184()31w w w - C 211734231w w w - D 2111158431w w w -12.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既可以与Br 2的CCl 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 2发生取代反应B. I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 反应C. 即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 4溶液退色D. 既可以与FeCl 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气体13.下图表示反应X(g)−−→←−−4Y(g)+Z(g), H <0,在某温度时X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 第6min 后,反应就终止了B. X 的平衡转化率为85%C. 若升高温度,X 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D. 若降低温度, ν正和ν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小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单不全的的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B.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冲量C.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D.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15.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 ,右镜8m ,如图所示。

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A .24mB .32mC .40mD .48m16、氦氖激光器能产生三种波长的激光,其中两种波长分别为12m m λμλμ=0.6328,=3.39。

已知波长为1λ的激光是氖原子在能级间隔为1E =1.96eV 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

用2E 表示产生波长为2λ的激光所对应的跃迁的能级间隔,则2E 的近似值为A .10.50eVB .0.98eVC .0.53eVD .0.36Ev17、如图,一段导线abcd 位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的匀强磁场中,且与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垂直。

线段ab 、bc 、cd 的长度均为L ,且∠abc =∠bcd =135°。

流经导线的电流为I ,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导线段abcd 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的合力A .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ILB 1B .方向沿纸面向上,大小为)ILB 1C .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ILB 1D .方向沿纸面向下,大小为)ILB 118、如图所示,一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关于y 轴(沿竖直方向)对称,O 、M 、N 是y 轴上的三个点,且OM =MN 。

P 点在y 轴右侧,MP ┴ON 。

则A.M点的电势比P点的电势高B.将负电荷由O点移动到P点,电场力做正功C.M、N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O、M两点间的电势差D.在O点静止释放一带正电粒子,该粒子将沿y轴做直线运动19、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

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质量是地球的25倍。

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1.4小时,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约为A.1.8×103kg/m3 B.5.6×103kg/m3C.1.1×104kg/m3 D.2.9×104kg/m320、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所示,途中P、Q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5m和x=4.5m。

.P点的振动图像如图2所示。

在下列四幅图中,Q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21.质量为M 的物块以速度V运动,与质量为m的静止物块发生正碰,碰撞后两者的动量正好相等。

两者质量之比M/m可能为A.2B.3C.4D.52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1、2 、3、4、5、6为连接点的标号。

在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

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需要检测的有:电源、开关、小灯泡、3根导线以及电路中的各连接点。

(1)为了检测小灯泡以及3根导线,在连接点1、2已接好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档。

在连接点1、2同时断开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挡。

(2)在开关闭合情况下,若测得5、6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则表明 可能有故障。

(3)将小灯泡拆离电路,写出用多用电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

23.(10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

在平板上标出A 、B 两点,B 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① 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 用直尺测量AB 之间的距离s,A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1h ,B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2h ; ③ 将滑块从A 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 ④ 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t ;⑤ 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 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 a ;⑥ 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做出cos f a -关系曲线。

24、(15分)材料的电阻率ρ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0(1)p p at =+,其中α称为电阻温度系数,0p 是材料在t=0℃时的电阻率。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α是与温度无关的常量。

金属的电阻一般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正温度系数;而某些非金属如碳等则相反,具有负温度系数。

利用具有正负温度系数的两种材料的互补特性,可制成阻值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随温度变化的电阻。

已知:在0℃时,铜的电阻率为1.7×810m -Ω ,碳的电阻温度系数为3.5×510m -Ω ;在0℃附近,铜的电阻温度系数为 3.9×310-℃1-,碳的电阻温度系数为-5.0×4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