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协委员建议国学教育纳入校园必修课-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国学进校园

国学进校园

国学进校园作者:来源:《教育》2017年第14期话题解读传统文化成了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书法课教我们守规矩,中国绘画给我们意境,诗词曲赋让我们陶醉,经典文化传给我们文明,民俗文化送快乐。

但学校里一直没有固定的课时上国学课,也没有老师教国学知识,课本里的文字晦涩难懂,图画也单调古板。

今年两会上,有多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教育部应设立传统文化国家课程。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最近我看到了很多人格缺失的现象发生在校园中,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例如对老师的报复、对同学的毒害,让人痛心。

这些恶性案件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这方面教育缺失。

因此,我建議:把国学教育纳入课程中,用国学把道德、教育、优秀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从小培养新一代人的良好价值观,与人为善。

若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一方面需要有核定的课时、课外活动时间的保证,从而让提案真正落实;另一方面,曲艺艺术必须在高等教育中有学科的保证,才能使理论的发展不滞后于实践。

当前,中国曲艺艺术教育虽然在全国很多地方走进了课堂,却还没有被列入高等教育学科,这对曲艺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曾经就只能以戏剧门类的名义招收曲艺研究生。

因此,呼吁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领域给老百姓喜爱的曲艺艺术一席之地,让我们能够培养新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改革相关课程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建议教育部尽快将传统文化列为中小学国家正式课程,给予课时和经费的必要保障。

建议国家传统文化学科建设应重视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和学科教育目标(人格培养)。

建议教育部要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统一组织审定工作;教育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增加“国学教育”本科专业,为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专业师资;教育部要重视在成人教育阶段,特别是面向党政干部的传统文化继续教育工作;教育部要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外华文子女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以文化认同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在设立独立的“传统文化”中小学课程体系外,通过传统文化学科整合,全面改革《语文》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体系。

国学进入小学课堂实施方案

国学进入小学课堂实施方案

国学进入小学课堂实施方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国学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国学进入小学课堂的方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学课程的设置应该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

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合理安排国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能够接触到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国学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与现行的教育教学大纲相结合,做到既注重国学传统,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其次,国学教育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国学教育注重背诵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产生反感。

因此,国学教育需要借鉴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解、互动游戏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国学教育的实施也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国学教育的重要传播者和引领者,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国学教育的效果。

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学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国学知识,引导学生热爱国学。

最后,国学教育的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关注国学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开展国学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国学教育的传播和普及。

综上所述,国学进入小学课堂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学教育在小学课堂中的有效传播和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如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组织国学经典研讨活动、推广国学经典读书会等。

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开设国学经典课程1.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年级和学科特点,设计适合的国学经典课程,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导读、课文解读、名篇赏析等部分。

2.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学经典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国学经典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 教材选择:选择优秀的国学经典教材,如《国学经典导读》、《国学经典选读》等,确保教材内容准确、权威。

4. 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演讲、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组织国学经典研讨活动1. 主题讲座:邀请国学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国学经典主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术研讨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学术研讨会,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3. 学生演讲比赛:开展国学经典演讲比赛,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国学经典,提高他们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三、推广国学经典读书会1. 学生读书会:组织学生读书会,定期选取国学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家长读书会:邀请家长参加国学经典读书会,增加家长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认同,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3. 社区读书会:与社区合作,开展国学经典读书会,扩大国学经典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四、建立国学经典资源库1. 图书馆资源:在学校图书馆建立国学经典专区,收集国学经典相关的图书、期刊和资料,方便师生查阅和借阅。

2. 数字资源:建立国学经典数字资源库,收录国学经典的电子书籍、音频、视频等,方便师生在线学习和研究。

3. 学校出版物:出版学校的国学经典研究成果和学生的优秀作品,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组织国学经典文化活动1. 传统节日活动: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端午节等,组织国学经典文化活动,如诗词比赛、书法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我对如何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的一些建议和具体做法。

一、国学经典课程的设置1. 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国学经典课程,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的学习。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组织国学经典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国学大师来校园进行国学经典讲座,让学生有机会听到权威的解读和分享。

这样的讲座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1. 组织国学经典比赛:学校可以举办国学经典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检验自己对国学经典的掌握程度。

这样的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国学经典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并组织相关的读书分享会。

通过分享会,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国学经典教育资源的建设1. 建设国学经典图书馆:学校可以建设一座专门的国学经典图书馆,收藏和整理大量的国学经典著作,并提供给学生借阅和研究。

这样的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制作国学经典教育视频:学校可以邀请专业团队制作国学经典教育视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传播国学经典的知识和精神。

这样的视频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国学经典。

四、国学经典文化节的举办1. 组织国学经典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国学经典文化节,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其中。

文化节可以包括国学经典演讲、书法展览、传统乐器演奏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搭建国学经典交流平台: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国学经典交流平台,供学生和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经验。

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作者:左春宁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4期内容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名中华儿女无不被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希冀通过国学教育,能在培育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构筑青年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国学教育思政课可行性高校作为国家的理论文化重镇,有义务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国学教育的深入交融,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作为文化重镇的责任担当,离不开高校持续弘扬国学教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国学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的民族性和中国魂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模塑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一.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任何伟大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而其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国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国学教育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进行融会贯通。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串联起来,把国学中的精神财富视为民族的永恒财富,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底气所在。

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思想交汇的激烈碰撞,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发挥国学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进一步激起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一轮热潮,不断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国学经典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让国学经典重新走进校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提升师资水平
1.1 培训教师国学经典知识和教学方法
1.2 设立专门岗位,招聘专职国学经典教师
1.3 鼓励教师参加国学经典研讨会和培训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二、优化教学资源
2.1 建立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库
2.2 购置相关教学器材和资料
2.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国学经典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
3.1 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学理念,设计新颖的国学经典教学方案
3.2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预其中
3.3 利用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四、加强课程设置
4.1 设立国学经典专题课程
4.2 将国学经典融入各科教学中,形成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4.3 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经典比赛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5.1 建立国学经典研究中心,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5.2 邀请国学大师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
5.3 开展国学经典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国学经典将更好地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修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宏扬。

让国学经典在当代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

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国学经典的篇章进行解读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讲解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哲学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生观。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国学经典的讲座和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进行讲解。

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平台,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另外,我们可以建立国学经典的学习社团或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阅读国学经典的书籍,参加讨论和分享活动,相互学习和启发。

同时,学校可以配备相关的图书和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国学经典的资源和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国学经典的文化活动,如国学经典朗诵比赛、国学经典演讲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朗诵和演讲的方式,将国学经典的精华传递给更多的人。

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机会。

最后,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区共同合作,共同推动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的代表参与到国学经典的教育活动中,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总之,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研讨、学习社团、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组织和推广,我们可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国学经典在校园中发扬光大。

国学应该进入大学必修课

国学应该进入大学必修课

公共必修大学英语思修马哲毛概军事理论昨日,记者从西岗区教育工作会上获悉,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人才,西岗区教育局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

国学研习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修内容包括经典、艺术、健身三部分。

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朱子家训》和唐诗,艺术为京剧和书法,健身活动为花样跳绳。

选修内容可根据推荐内容自行选择,小学低中年级以诵读传统蒙学教材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以诵读、研习国学经典篇章和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为主。

不仅学生要学国学,教师也要学。

西岗区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学习国学经典,以身作则,为学生示范。

社区教育学院要将国学教育与家长学校结合,努力提升家长国学素养,做子女榜样。

西岗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要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儒雅君子之风。

大学推行国学教育琴棋书画成为大学生必修课2006年12月21日12:16 金羊网-新快报新快报讯(记者陈晶晶通讯员刘澜夫)《论语》、《大学》、琴棋书画都成了大学生必修课!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从本学期开始推行国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该学院昨日举行“名人书画笔会”及“第一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并聘请了一批国学专家为客座教授。

据介绍,该学院规定,把18学时的《国学精粹》作为全校5000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18学时被均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

理论课以《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千字文》等为教材,进行儒、佛、道专题讲座。

而实践课则要求学生必须选择琴棋书画之一进行修习。

“任何实用型人才都需要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该学院国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婕表示,国学教育将能提供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在有了技术这一硬实力外,多了一个就业的筹码。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要成为大学必修课的一段对话。

开课只是引领,不会一劳永逸王律:为什么那么高兴大学语文列为必修?也觉得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都不够好么?金马洛:对阿,非常不好,我对此特别耿耿于怀,非专业的学生尤其差王律:中国字实在太博大精深了,非专业的学生又要那么多要学的,自然也比较容易放弃自己母语,总觉得都会了,呵呵,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你作为编辑,应该是比较敏感这个啊金马洛:我不能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协委员建议国学教育纳入校园必修课
张晓梅委员:从“读诵经典”到“国学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出版人张晓梅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国学教育应该纳入中小学课程。

两会召开前,张晓梅就在博客中提出应在幼儿及中小学阶段全面普及国学。

“很多大城市的父母将孩子送进双语幼儿园,把孩子培养成了‘外国人’”。

张晓梅认为,如今社会上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地沟油”“毒奶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人们传统价值观的缺失造成的。

“强国先育人”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应该从教育做起,关注全民道德教育。

将国学引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

她强调:“我并不反对孩子学习英语、日语,但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要学好本国的语言、传统的文化。


因此,张晓梅在两会上的一个提案是,将礼仪课程纳入义务教育。

她建议,国学教育要从小抓起,3至6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时期开始的基础教育应当让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相当比例的内容。

另外,要把过去简单的“读诵经典”提升到“国学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努力让传统道德走进每个老师、
每个学生的心中。

张晓梅建议,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来看,应当有法律严格禁止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必须对幼儿与中小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国语的状况。

孙萍委员:建议国学必修,加强文化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孙萍说,目前,我国在校生的国学素质比较差,虽然有些学校已开设传统文化经典的选修课目,但只是作为兴趣培养,不能全面地建构学生的国学知识体系。

因此,“我建议应该将国学教育纳入校园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孙萍在《进一步健全文化立法,提高现有文化法执行力》的提案中强调,要对戏曲、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进行有效保护,并推动其科学发展,不仅要依靠现有文化艺术团体,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机构的作用。

建议在现行教育法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相关规定,从教育源头培养未来承担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任务的群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现代法治国家,从法律的高度,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成果为依托建设全民共有的精神家园,认识和保护
文化财富,科学健康地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要求。

”孙萍说。

吴为山委员:让书法重回课堂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汉字书法的普及程度也有所下降。

曾经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重要内容的书法学习已渐行渐远,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正面临着严重的“书写危机”: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令人担忧;许多学校的“写字”课有名无实,课程往往被取消或边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呼吁: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书法教学,让书法走进课堂。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2009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可以说,书法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吴为山认为,应大力弘扬汉字文化,大力普及汉字书法,以书法教育作为中国人文教育的基础,接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

“在日本的小学、初中阶段,书法都被列为必修课,高中书法作为选修课,大学文科设有书法专业。

对于汉字书法的文化传承,我们的近邻比我们还要重视。

”吴为山称,从文化强国的战略出发,让书法重回课堂是一项十分紧迫重大的基础性工作。

“建议采取国家行政手段,在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恢复书法课为必修课,突出汉字书写在人文教育中的基础性地
位。

”吴为山委员说。

彭富春代表:国学教育虚火旺?
“对于目前有些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反对意见。

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的一番言论,引来舆论争议。

彭富春说:“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热。

首先,政府在推动;二是国内很多大学建立了国学院,开办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学位教育;三是社会在普及,许多人在读国学著作;四是媒体在宣传,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也在讲国学。


彭富春认为,当前人们物欲膨胀,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少,国学的确有利于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

但是,“国学不能过热,一热就会膨胀,就会发炎,就会产生病态”。

彭富春说,在目前这股国学热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区分开国学的精华和糟粕。

国学确实很有价值,但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许多错误观点。

比如,《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药先尝”,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是违背医学常识的。

他认为,不能不加选择地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教育孩子,他建议由政府出面,如教育部负责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

那么,什么样的国学应该提倡?彭富春认为,“标准是与时
代潮流是否相吻合,比如是否具有民主和科学精神。

国学中,很多思想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有助于社会和谐;道家的天人合一,有助于生态等的保护;佛教和禅宗里的一些思想,也可以为当今人们的心理焦虑提供安慰。

”同时,他提出,不要狭隘地把国学等同于孔孟儒家学说,而应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选取那些仍有价值的国学经典。

另外,除了哲学、宗教层面的知识外,文学层面的诗词歌赋、历史掌故都应有所涉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