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家教方法值得借鉴
中国帝王的教子之道

矩: 一是子孙除办公外 , 一律穿麻鞋 , 坐竹椅 , 睡藤床 ; 二是出城远游 , 不光
骑马, 要步行。 主 £ 他要求子孙后代 “ 戒
开始吃饭, 饭后不休息 , 继续前面的功
课。未时,皇子皇孙到无逸斋外面的
一
骄侈 ” “ 民情 ” “ 、恤 、用仁义 ” “ 、安百 姓”以此来守业。 , 他对太子说: 你了 “ 解农家的辛劳吗?农家勤四体,种五
失极言切谏 ,他自己也大力支持 师
保。如贞观五年 , 太子师保李百药见
供奉一人。’ 我应该身体力行地这样 做。如果我带头奢侈浪费 ,必然也会 有很多人效仿 , 这样 , 天下穷 苦老百
姓就会怨恨我们 , 天下的事也就难办 了!” 公主听了, 心悦诚服。
朱元璋板子正心
李承乾嬉戏过度 , 遂作《 赞道赋》 用来
个院子里练习武艺。申时 , 康熙又
能注意节俭 ,臣子们就不敢奢侈。要
知道金银财宝不是宝 , 真正的宝是节
俭 !”
来到无逸斋再次检查功课 , 他让这些
都南京,准备修建皇宫。儿子们主张
宫殿要建得富丽堂皇,要讲究气派 。 但朱元璋不 同意, 他对儿子们和经办 官员说:宫殿 只要坚固耐用就行, “ 不 必过分豪华。当初尧住茅屋 , 舜居历 山,成为万世称颂 的圣君。做皇帝的
字的时候, 必须正襟危坐, 每个字要写
10 如遇到天气炎热, 0 遍。 谁也不准摇 扇子。午时 , 侍卫送上饭来 , 皇子皇孙
‘ 进德’即进益道德 ;修业 ’即修营 , ‘ ,
功业。古代的君子 , 德充于内, 又见于 外, 故器识高明, 善道 日多 , 恶行邪僻 皆避之。己修道已成, 必能服人, 贤者 集拢于你的周围, 肖者远避。能进 不
李世民家训

李世民家训
唐太宗家训《帝范》:任贤纳谏,自谦崇俭
在唐代家训中,帝王家训占有特殊位置。
唐太宗李世民的《诫吴王恪书》、《戒皇属》、《帝范》是代表作。
在《戒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
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
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
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
唐太宗在此篇中,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皇属克制自己,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把敢于向你提意见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
在《帝范》中,内容涉及君体、纳谏、求贤、赏罚等诸多方面,在古代家训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纳谏方面,李世民教育儿子李治: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都很重视纳谏,给臣下以进谏机会。
不管进谏者是谁,辩才、文章如何,只要言论有益即可。
而昏君则不然,不准别人开口,总想掩饰自己的过错,最后导致“身亡灭国”。
在崇俭方面,李世民崇尚节俭、力戒奢侈。
他认为:耳目口鼻身的情欲收敛,则美德充盈;千种嗜欲内攻,则外有凶事。
骄奢由人的意志决定,不节制必使志气消沉;情欲生于自身,不遏制就会丧身。
桀纣放纵自己,终酿成大祸,尧舜约束自己,而福泽绵延。
在《帝范》中,李世民以历史为借鉴,特别提出要崇尚俭约。
李世民与教书育人的传奇故事

李世民与教书育人的传奇故事李世民,唐朝的一位伟大皇帝,他的治理手法和教书育人的理念被后世所称道。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传奇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就,更是一段关于教育的传奇。
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优质的教育。
他的父亲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因此他对政治和国家事务有着很高的兴趣。
然而,李世民并不满足于仅仅继承父亲的政治地位,他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唐朝的教育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革和发展。
他注重培养人才,提倡教书育人的理念。
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官方学校、私立学院和皇家学府等。
他还亲自参与教育事务,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他相信教育是国家繁荣的基石,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李世民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他的治国方略中。
他提倡“以文治国”,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德有才的人才。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他鼓励学生读书、学习经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提倡教育的公平性,不分贵贱、贫富,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唐朝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
学校和学院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分配。
许多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也涌现出来,他们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世民的教育政策也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支持,人们纷纷投身于学习和教育事业中。
李世民的教书育人的传奇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的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华,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教育政策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可以从李世民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培养出有德有才的人才。
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论李世民家训的思想内容

论李世民家训的思想内容家训是中国长期以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各个朝代里,皇帝都会把家训当起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传统文化遗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受到传统价值观的熏陶。
其中最著名的家训可谓是李世民家训了,它是一种受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执着信仰,爱祖国,爱人民。
李世民家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佛教信仰,爱护祖国,以恩爱人民为永恒主题。
他认为,信仰爱国爱民是社会公正、法治、和谐的基础,也是把人们带回正确道路的根本。
二、保持忠诚,行善积德。
李世民家训着重强调要坚持忠诚,实现善良和美德的行为。
他认为,奉献社会和保持忠诚,是人们做恶之心的对抗,是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前提。
三、积极求知,发挥才能。
李世民家训认为,一个人要有一颗求知的心,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坚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新变化,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四、努力工作,创造财富。
李世民家训强调,要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努力工作,尽己所能,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
他认为,工作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充满荣誉和尊严,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财务自由,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五、文明有礼,礼仪待人。
李世民家训认为,礼仪待人是一种伟大的道德标准,要礼貌待人,做文明有礼的人。
他认为,礼仪待人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优秀的人格的基础。
总体而言,李世民家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其中包含有执着信仰、爱祖国、爱民对抗恶的思想,积极求知、发挥才能的追求,保持忠诚、行善积德的行动,努力工作、创造财富的行为,以及文明有礼、礼仪待人的行为和思想。
它演绎出一个理想的生活方式,传承了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精神。
古今中外,传统文化及其价值都是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李世民家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它强调社会公正、法治、和谐,教导我们要努力学习,要勤劳勇敢,要尽己所能创造财富,要礼貌待人,以爱国爱民的心态书写时代的壮丽史诗。
李世民家训

李世民家训1唐太宗在位22年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然而就在此时,皇室内部却是暗流涌动。
皇子与诸王中有的作恶多端,有的争夺皇位继承权,有的企图举兵谋反。
隋亡的教训与皇室的矛盾都使他感到,为了李唐王朝长治久安和皇室内不骨肉相残,选立与教育太子、诸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唐太宗对皇属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克己。
不要因为生长于帝王之家而不注意克制约束自己。
如果胆大妄为,言行放纵,会遭灭身之灾。
第二,惜民力。
穿衣吃饭等日常享用,都是蚕妇农夫等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倍加珍惜。
意思是勿夺农时,勿滥用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戒骄奢。
唐太宗希望诸弟“学朕”外绝游览观赏的乐趣,内去歌舞女色的欢娱。
处理军国大事不怕辛苦焦劳,不骄奢淫逸,不倚仗自己的长处而鄙视别人的短处。
3第四,慎听断,审理案件不要感情用事,高兴时从轻发落,愤怒时从严惩处,要虚怀纳谏。
唐太宗晚年多病,太子李治虽仁惠、孝爱,但秉性懦弱,又无治国经验,因而放心不下。
为使他成为守业之主,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即他去世前一年,特作《帝范》赐给李治,对他进行完整、系统的教诫。
《帝范》因是太宗统治生涯的全面总结,所以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
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君道”二字。
4唐太宗在训诫太子、诸王过程中,使用了许多方法。
情理结合,德法相济。
为了使15岁的李治明白事理,他采用了以事明道、以物喻理的教育方法。
见他将要吃饭,便问:“汝知饭乎?”李治回答:“不知”,便告诉他:“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以此使太子明白以农为本的道理。
看到李治乘马,又问:“汝知马乎?”李治答:“不知。
”便告诉他:马是“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以此使他懂得爱惜民力的重要性。
5看到李治乘船,又问:“汝知舟乎?”李治答:“不知。
”又开导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怕!”以此要他畏惧民众的力量,力戒骄纵。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1:严格教子的李世民李世民,山西太原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
隋朝末年,他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度过了半生戎马生涯。
李渊称帝后,他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公元629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继承了帝位,世称“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他先后征服了突厥、吐蕃等地,扩大了版图,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友谊;发展了西域交通,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太宗时期,国力增强,出现海内升平的局面,世称“贞观之治”。
他在位期间常以隋朝为戒,能任贤纳谏,并严格教育子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
李世民是创业皇帝,隋朝灭亡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
他深知创业的困难,也知守业的艰辛。
因此,为了“永久富贵”,使李家后代能成为世世代代的统治者,他对皇属进行言传身教。
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他的卓有见地、带有普遍意义的名言,今天完全可以借鉴。
他的教子思想主要有:第一,事事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
李世民经常向皇属讲述自己继帝位十几年来,严于律己,“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歌舞女色的娱乐和外出游览上,总是亲临朝政,不因劳累而放松自己。
他告诫皇属说:“你们从小生于富贵之中,必须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
”他说:“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意思是:作为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他的德行,而不在荣华富贵。
你们现在已经有了“贵”和“荣”,必须好好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学会自勉自制、多做善事,切忌放纵自己。
假如你们不听从我的劝告,缺少德行,违反礼仪法规,必定受到刑法制裁。
到那时,即使我是皇帝,也爱莫能助。
为了有利于子女的“德行教育”,他又找人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给子女,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李世民教子启示录

李世民教子的教训一代明君李世民却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但从今天的教育观来回顾,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无疑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但却缺乏爱的关怀。
唐太宗早年忙于征战,登基后让十来岁的李承乾独处太子宫,显见父子间缺乏交流沟通;而在皇族,父子往往变成上下级关系,这也导致皇帝与太子之间关系紧张。
而他的母亲长孙皇后怕儿子养成依赖习惯,故意与儿子保持距离,甚至冷若冰霜,除了督促学业,平时很少关心儿子的冷暖。
亲情缺失,大致孩子不听劝导、偏执叛逆的例子今天也不少见。
再次,无视孩子的兴趣,压抑孩子的天性。
李承乾经常在太子宫中组织对战类游戏,也喜欢更另类的行为艺术。
有一次他在东宫搭起帐篷,穿突厥人服装,梳突厥人发型,学突厥人牧羊、宰羊,然后学突厥人葬礼,自己则躺地上装死去的可汗。
不能不说,他的这种行为与当时的环境影响是分不开的。
而李世民一心让他学文,学礼仪和治国之道。
其实,作为皇帝应该文武兼修,可利用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方可成功。
可满腹经纶的师傅们不注重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差异,只知道让他哭读圣贤之书,怎能让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他感兴趣呢。
再次,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于功利化。
有一次,李承乾对母亲说:“我太子宫的器皿用具少,您老多给我添些吧。
”长孙皇后两眼一瞪,呵斥道:“你身为太子,应该考虑怎样提高道德,端正修行,怎么光考虑自己的物质享受呢?”不要说帝王家,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想置办点用具也是人之常情,你不同意可以心平气和讲道理,就这样简单粗暴的扣大帽子,显然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李承曾经乾养了一个娈童叫称心,每天跟称心打得火热。
唐太宗知道后,并不跟李承乾沟通,直接派禁军闯入太子府拿下娈童,咔嚓一刀斩了。
可以想见李承乾的心灵有多么受伤。
正是教育不当,导致李承乾的表现得越来越偏激,甚至他出现人格分裂,两面三刀,竟然到了弑师甚至谋反的地步。
如果李承乾不是太子,那么他可能过得很快乐,可他是太子,就要戒掉跟皇帝格格不入的一切坏习惯。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_李世民家训故事三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_李世民家训故事三篇李世民,唐代有作为的皇帝,著名政治家。
帝范·纳谏篇夫王者高居深视,方聪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厥而莫补。
所以设鞀树木,思献替之谋;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说。
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
其谈可观,不责其辨;其理可用,不责其文。
至若折槛坏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
故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
臣无以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
昏主则不然。
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
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
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壅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才过五帝。
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矣!此拒谏之恶也。
帝范·崇俭篇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
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茅茨不剪,采椽不所,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
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已。
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
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耀日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
故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
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帝范·后序古人有言:非知之难,唯行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
是以暴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岂独见于善途。
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
小人皆俯从其易,不能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
君子劳处其难,不能逸居其易,故福庆流之。
是故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欲悔非于既往,唯慎过于将来。
择哲王以师,与无以吾为前鉴。
夫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
吾在位已来,所缺多矣。
奇丽服玩,锦锈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
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
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
数其行幸,以亟人劳,此非屈已也。
斯数事者,吾之深过也。
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世民的家教方法值得借鉴
张公任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卓越的胸襟胆识和复杂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深入探索家庭教育规律。
在前人的基础上,李世民对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他的许多主张至今仍然值得学生家长借鉴、学习。
首先,理解、支持和尊重教师的教育举措。
家长如何选择教师和采取什么方式与教师配合,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重要事情。
为教育好孩子,李世民强调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并告诫孩子“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
同时,他大力支持教师的施教行为,鼓励教师对学生严格管教。
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家长在家教过程中应该向李世民学习。
一方面,要善于为孩子选择高水平的教师,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的工作,特别要支持教师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
其次,以小见大,遇事必诲;以史为鉴,以正言行。
作为皇帝,李世民日理万机,但他总是利用点滴时间教育孩子。
尤其是废李承乾、立太子李治以后,他更是“遇物必有诲谕”。
例如:有一次,李世民见到太子李治乘船,就谆谆教育道:“君,舟也;
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素质。
应该肯定,遇事必诲、以小见大和利用史实进行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教子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品质的养成和知识的积累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因此不能一蹴而就。
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引导,从点滴小事入手进行教育,以小见大,让孩子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再次,注重实践磨炼,培养真正的能力。
理论与知识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只是潜在的能力与素质;要将这些潜在的能力与素质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还必须经过一个实践过程。
同时,社会实践与生活经历本身也是一本大书,需要人们好好去学习领会。
李世民在教子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一点。
他不仅为孩子请来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教师,而且经常亲自带领孩子们骑马、射箭、围猎、稼穑,以便让孩子们经受生活的磨炼,了解民间的疾苦。
第四,著书教子,以为规范。
晚年的李世民鉴于承乾败亡的教训,更加重视对儿子李治的教育。
为教育好子女,他苦心孤诣写出教子专著《帝范》。
《帝范》是我国第一部帝王教子的专著,专讲为政的规范和如何长治久安的道理,被后人奉为“家教圣经”,至今仍然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