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寓言两则教案 湘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10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1教案 湘教版 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
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3—6自然段〕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③学生汇报。
④教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
〔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优质课教案_9

“言”“意”兼得教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鹬蚌相争》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
课文由《战国策》中“鹬蚌相持”的故事改编而来,文章短小精悍,喻理深刻入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作为寓言教学,《鹬蚌相争》在理解寓意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握语文性特征,在朗读、复述、续编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使三年级学生初步感悟寓言的文体特征,学习寓言说理的形式,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让寓言教学“言”“意”兼得。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鹬”“蚌”的对话。
2.借助动词和对话,把故事复述清楚、生动。
3.通过演读、想象和续编,领悟寓言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动词和对话,把故事复述清楚、生动。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朗读,发现短句反复表达的特点和好处。
【教学过程】一、历史导入,激发兴趣两千多年前,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国家,其中秦国最强大。
秦王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但又担心其他六个国家联合起来,不好对付。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决定攻打燕国,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秦王得知消息后,想乘机把他们一起消灭了!此时,燕国大夫苏代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王听了故事后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究竟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魔力呢?二、识记“鹬”“蚌”,质疑读文(一)巧拆“鹬”字1.一拆“鸟”。
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出示:鹬)。
这是一个形声字,去掉右边的“鸟”字旁(出示:矞),念什么呢?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
2.再拆“矛”。
“矞”的本义是“矛穿过物体”。
去掉“矛”字头(出示:冏),这个字又念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很熟悉的“囧”的本字。
3.拆了再合。
刚才的“鹬”字还记得吗?请你书空跟老师来写一写吧!小结: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构造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了!4.认识“鹬”。
(出示插图)这就是鹬,长嘴,长腿,常在水边啄食鱼虾。
5.识记“蚌”。
(出示插图)这就是蚌,两片大贝壳可以张开合上。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狐假虎威》》优质课教案_19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二则》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狐、虎、狸、兽、违、跟、怕、纷、洋”9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言的意思。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学习“如果……就……”句式。
过程与方法: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朗读、感悟、表演、品读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尝试用学到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寓言的意思。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和表演来促进学生对寓言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领悟寓言中蕴含的意思。
突破方法:通过感悟讨论来明理。
四、教法学法:教师:引导法、点拨法、朗读指导法。
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五、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循序渐进、融会贯通,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朗读、感悟、表演品读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六、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加强阅读指导,发挥伙伴交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动物头饰。
八、教学活动:(一)导入激趣1、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学习课题中的生字“狐”和“虎”。
4、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1、播放课文录音,生标好自然段,找出生字、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学生复述故事。
(三)理解感悟第一部分:探究狐狸的性格特点1、初读课文之后,文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描写狐狸的语句,画上横线。
3、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情况,相机出示描写狐狸的相关语句。
句A:狐狸对老虎说:“我是老天爷派来做百兽之王的,你如果吃了我,就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理解词语:百兽之王、违抗、惩罚。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4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两则》篇1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
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三、拓展学习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理解“亡”丢失。
“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出示生字,指名读。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简单的思辨分析。
2.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简单的思辨分析。
2.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简单的思辨分析。
2.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教师端:寓言故事《狼和羊》、《乌鸦和狐狸》的课件、课文扩展素材。
2.学生端: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并复习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
二、呈现(10分钟)1.教师呈现课件,导入《狼和羊》的寓言教材。
2.教师朗读故事,让学生注意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和情节。
3.教师询问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讲解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教师解释故事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四、合作探究(15分钟)1.教师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故事中所传递的道理,并写在纸上。
2.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辩论。
五、巩固(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寓言故事的问题,检测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
2.教师提供一个创作主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故事创作,并展示给同学们听。
六、拓展(15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寓言故事的延伸阅读,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进行阅读。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下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或者编写一个新的故事。
七、反思(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板书设计:寓言故事的寓意《狼和羊》《乌鸦和狐狸》三、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讲解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教师解释故事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寓言两则教案湘教版.doc

10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狐、虎、狸、兽、违、跟、怕、纷、洋、争、晒、夹”12个生字,学习用“如果……就……”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得意洋洋、狐假虎威、毫不示弱、鹏蚌相争” 等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咅、形、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寓言的意思。
【教学难点】领悟寓言中所含的意思。
【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狐狸和老虎的图片;狐狸、老虎、小兔、小熊等动物头饰。
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地认识书写9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
在你们的印彖屮,狐狸和老虎是怎样的动物?2.在这两种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板书课题。
读准多音字“假” [jia],指导书写“狐” “虎”。
“狐、虎”的声母都是“h”,不是“f” ;“虎”是半包围结构,下面是“几”,不是“儿” 0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我们跟着狐狸和老虎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王国,去读读它们的故事吧!课件出示图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例如:和同桌一起读、加上动作表演、默读等。
2.标出自然段。
3.画出生字、新词,利用拼音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儿遍。
4.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的狐狸三、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正确、流利。
3.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课件出示填空题(愚蠢)的老虎(狡猾)的狐狸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狐狎很狡猾?哪些地方看出老虎很愚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狐、虎、狸、兽、违、跟、怕、纷、洋、争、晒、夹”
12个生字,学习用“如果……就……”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得意洋洋、狐假虎威、毫不示弱、鹬蚌相争”等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寓言的意思。
【教学难点】
领悟寓言中所含的意思。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狐狸和老虎的图片;狐狸、老虎、小兔、小熊等动物头饰。
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识书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图片。
在你们的印象中,狐狸和老虎是怎样的动物?
2.在这两种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板书课题。
读准多音字“假”[jiǎ],指导书写“狐”“虎”。
“狐、虎”的声母都是“h”,不是“f”;“虎”是半包围结构,下面是“几”,不是“儿”。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让我们跟着狐狸和老虎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王国,去读读它们的故事吧!课件出示图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例如:和同桌一起读、加上动作表演、默读等。
2.标出自然段。
3.画出生字、新词,利用拼音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
()的老虎()的狐狸
三、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正确、流利。
3.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课件出示填空题
(愚蠢)的老虎(狡猾)的狐狸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狐狸很狡猾?哪些地方看出老虎很愚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讨论、交流,派代表汇报。
3.重点理解狐狸说的三次话。
(1)画出描写狐狸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
课件出示狐狸说的三句话
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狐狸的话?先自己试试,注意读出“狡猾、自信、得意洋洋”等语气。
(2)指名读狐狸的话。
(3)师生互评。
4.同桌交流:老虎听了狐狸的话,有些什么反应?
森林中的百兽纷纷逃命,到底是怕谁?
五、角色表演,加深体会。
1.把课文中关于你喜欢的角色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注意表情、神态、动作及语言。
2.指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表演老虎、狐狸、小兔、小熊、小鹿等。
六、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虎真的被蒙住了,受骗了,谁来告诉他真相?让学生谈看法,得出“假”在文中的意思。
假: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借用他人的威势欺压别人)
3.说说你们生活中有这种狐假虎威的人吗?如:有些同学利用哥哥欺负班上同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仔细读课文,想想故事的经过,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趣的地方多读两遍。
2.课文十分简短,你能找出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吗?(第1自然段讲起因;第
2.3自然段讲经过;第4自然段讲结果)
3.指导读鹬和蚌的话,读出生气、毫不示弱的语气。
课件出示鹬和蚌的对话
4.理解“毫不示弱”,并用这个词语练习说话。
5.鹬和蚌这么互不相让地争斗下去,结果怎样?
板书:渔翁得利
三、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
7.(讨论交流)揭示寓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告诉我们,双方互不相让,就会让第三者得好处,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生字。
◇“争”的第四画是长横,右边出头;
◇“晒”的声母是翘舌音,右边是“西”,不是“酉”。
【板书设计】
狐(图)——假(借)——虎(图)——威——吓跑百兽
鹬不下雨晒死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不放你活不成
【教学反思】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让孩子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技能,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它必须贯穿于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教会孩子抓课文关键词概述课文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注重方法的引领,可谓“授之以渔”。
我的反思: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
感谢您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