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引言: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是充分展示其当代大学生形象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本次调查对某大学的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1. 大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知水平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发现约60%的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法律工具;约30%的大学生对法律意识认识一般,认为法律只是约束个人行为的工具;而约10%的大学生对法律意识没有明确的观念。
2.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回答与法律有关的基本常识,如宪法、刑法、劳动法等;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在法律知识方面存在知之甚少或者几乎不了解的问题。
3. 大学生对法律运用的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只有约30%的大学生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约70%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对于维护自身权益和应对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
二、问题分析1. 法律教育薄弱现有的高校法律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很多大学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相关法律教育,导致其对法律意识的了解不足,并且无法将法律知识有机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社会法治意识不强社会环境中缺乏对法律的普及宣传,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意识到身边事物中的法律规定和保护,导致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有效应对。
三、建议1. 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该加强法律课程的安排和教学,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和法律知识储备。
2. 树立法治观念社会各个方面应当通过广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对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培养其对法律问题的重视和警惕性。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二)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报告。
通过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态度和法律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旨在为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正文内容: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1. 大学生对基本法律常识的了解程度2. 大学生对特定领域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3. 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和方式4.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5. 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教育方面的需求和建议二、大学生法律态度1. 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度和尊重度2. 大学生对法律权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3. 大学生对法律规范的态度和遵守情况4. 大学生对法律责任的认识和承担情况5. 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三、大学生法律行为1.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法律行为2. 大学生在特定场合下的法律行为表现3. 大学生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预防意识4. 大学生对法律纠纷的处理方式和效果5. 大学生在法律实践能力上的不足和提示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1.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2.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3.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熏陶4. 大学生自身素质对法律意识的影响5. 制度建设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规范引导五、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途径1. 加强法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2. 构建多元化的法律知识传播平台3. 丰富大学生法律实践活动和课外法律教育形式4. 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法律态度和责任意识5. 夯实大学生法律知识基础,提升法律素养水平总结: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知识水平不足、法律态度消极和法律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培养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也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报告》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法制信仰程度和社会法律实践能力三个层面。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方向,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
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
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
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所谓的法学专家从未参加过法律实践,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
大学生法制素养调研报告

大学生法制素养调研报告引言法制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法律法规的基本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为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法制素养的了解程度和意识,本次调研针对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提升大学生法制素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达80%。
问卷主要涵盖了大学生对法制知识的了解程度、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治环境评价等方面。
结果分析对法制知识的了解程度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法制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较低。
仅有30%的受访者表示对法制知识有较好的了解,40%的受访者认为了解一般,还有30%的受访者对法制知识了解甚微甚至完全不了解。
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法制知识的普及情况亟待加强。
法律意识在法律意识方面,大学生整体呈现出较高的法律意识。
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应该遵守法律。
同时,大部分受访者也表示自己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法律帮助,只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依然存在对法律逃避和规避的心理。
法治环境评价针对对法治环境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法治环境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近60%的受访者认为法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较好,能够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仅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对法治环境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执行力度不够和部分法律条文的不完善。
法律观念在法律观念方面,大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法律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应该积极维护法律权益。
当被问及遇到法律纠纷时的态度,近70%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采取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可能会选择其他手段。
结论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大学生法制素养整体上存在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对法制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
然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环境评价整体较为积极,显示出一定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行为的积极性,为后续的法制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大学生法律素养知识报告

大学生法律素养知识报告引言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并提高法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将从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三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养知识。
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规则的遵守和对法治的尊重,以及面对法律问题时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是公平和公正的理念。
首先,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社会中,作为公民的大学生享有各种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
同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义务,不侵犯他人权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其次,大学生应该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遵循道德规范,并能够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最后,大学生应具备辨别法律风险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能面临各种法律问题,如合同纠纷、侵权事件等。
因此,大学生应具备辨别法律风险的能力,及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避免陷入法律纠纷。
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指对法律基本原理、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避免违法行为。
首先,大学生应该了解宪法和法律法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的基础。
大学生应该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此外,他们还应了解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其次,大学生应当了解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原理。
刑法是国家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惩罚的法律规范,而民法则是调整个人之间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有助于他们避免违法行为。
最后,大学生要了解司法制度和法律服务资源。
了解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维权。
经典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优秀4篇)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
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那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有哪些呢?为了让您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4篇经典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调查主体1相关社会背景和主要目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十分严峻。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
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2调查对象的选择与简要情况此次调查选择的是高校在校及刚刚毕业的大四学生。
3调查方法与过程4调查结果及分析(原始问卷见附录)你的性别A男 45.61% B女 54.39%你的你所在年级A大一 23.68% B大二65.79% C大三4.39% D大四6.14%本次调查覆盖面比较广,男女比例较为平均你对法律方面的问题A很重视 40.29% B一般关心 56.12% C无所谓3.6%你为我们大学生的总体法律意识情况如何A很强13.67% B一般62.59% C较弱17.88% D很弱5.87%A很紧密41.77% B 一般50.21% C几乎没有8.02%被调查去的大学生平时对于法律方面,报以为所谓态度的是少数,但是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多数同学都只报以一般关心,并且同时认为总体法律意识也只是一般。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报告》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法制信仰程度和社会法律实践能力三个层面。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方向,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所谓素质,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
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
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
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
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所谓的法学专家从未参加过法律实践,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篇1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的内容。
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底蕴,既是法律规范建设的精神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法律制度建设的成败。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我系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寝室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从中了解到我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问卷分析1.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调查表明:他们对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方面的常识比较了解,有70%的同学都能答对这些方面的问题;但对法理、民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国际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大部分人较为生疏。
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欠缺。
2.有平等的诉求,但对平等的理解不深。
在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有平等的思想意识,但对平等认识不到位,在心灵深处,惧怕权势;对他人的不良违法行为能进行正确评价和谴责,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却采取双重标准。
如对在法治社会中您认为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控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什么的选答,认为各级官员的意志的表明部分人在心中已经认同官员的特权。
当在寝室里遇到窃贼时,有47%的人选择可能会痛打他一顿。
3.有建立法治国家的法律理想和热情,但对现实法治建设的心理准备不足。
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认同的,但对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对建成法治国家的困难和长期性预见不足。
如在对您认为法治国家在我国能实现吗的选答,70.3%的人认为可以实现;对您对违法执法的现象持什么态度的选答,有33.3%的人选择见惯不怪,只有29%的人选择非常气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级大学生遵纪守法意 识与行为表现情况调查
序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的 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也是公民尊重执 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 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 制观念,法律意识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 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 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 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 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 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易产生 错误的观点,淡薄法制观念
பைடு நூலகம்
调查目的
• 法谚云:“由社会斯有法律,有法律斯有社会”可见法律 之于社会的重要性。“12.4”法制宣传日,全国各地各部 门都紧锣密鼓地进行了法制宣传,包括大学校园。大学生 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担负着建设 国家的神圣使命,无论他们将来在哪个领域工作,奉公执 法都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