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型农牧业的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同时这一地区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低下,因此大力推行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成为北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张掖地区为例,提出了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效果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北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

与区域水资源先天不足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为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刚刚通过的新《水法》当中,也明确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内容。

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同时为配合国务院批复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水利部决定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建设时间为2002~2004年。

通过这一典型地区的试点建设,探索北方缺水地区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十五”期间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等的示范。

一、节水与节水型社会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之发展概况篇

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之发展概况篇


现 代农 牧业 基地基 础设 施建设 不 断增强 , 农
牧业 生产 经营水 平大 幅提 高
( 一) 在 以两河流 域为 主 的优 化开发 区 , 大力 推进
土地 规模化 经 营

是大 力度 推进 土地草 牧场 经 营权 流转 , 为发 展
现代农 牧业 创造 必要条 件 。 2 0 0 7年 以来 , 在 稳定 土地 草牧 场 承包 关 系 的基 础 上 , 坚持依法 、 自愿 、 有 偿 原
林成网、 路成框” 的标 准 , 将 分散 、 不规 则 的土 地 集 中 整 理为便 于现 代大 型农机 具作业 的标 准农 田, 同时 配
套 推进 了农 田作业 道路 、 防护林 带 、 灌 溉排 水渠 系 、 地
埋 管道 、 机 电井 、 高 低压输 电线 路等基 础设 施建 设 , 为 实 现大 型机械 作业 和实施 节水 灌溉 工程创 造 了条件 , 为解 放 和发展 生产力 拓展 了空 间 。 通 过大 规模 的土地
园区 , 解 放了大量束缚在 土地上 的劳动力 , 极 大地提 高 了劳动生产率。 6年来 , 现 代农 业基地 共建设 农 机示 范
园区 2 3 0处 。 每处 市财 政 补贴 8万 元 , 配套 各 类 大 中 型 农机具 7 7 3 3台套 。 目前 , 项 目区主要农 作物 已实 现 了 全 程 机 械 化 作 业 。农 牧 业 综 合 机 械 化 水 平 达 到 9 5 %. 可省 工 8 0 %左 右 . 劳 动 生 产 率 是建 设 初 期 的 5
二在以西部牧区为主的限制开发区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促进集约型草原畜牧业发展鄂尔多斯市在西部牧区的限制开发区通过插花式搬迁转移和农田草牧场的有效流转在沙区培育户均300亩饲草料基地5000亩以上草牧场软梁区培育户均200亩饲草料基地7000亩以上草牧场硬梁区培育户均1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以上草牧场的牧户为草原畜牧业示范户使每个牧户牲畜饲养量达到1200只羊单位以上按照每户50万元的投资标准通过全面装备现代农牧业机械全面组装推广包括配种改良疫病防控配方饲喂快速育肥等现代农牧业技术集成不断提高生态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预期示范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

鄂尔多斯市旱灾分析与防治对策

鄂尔多斯市旱灾分析与防治对策
适用条件 喷洒半径约为 5m , 而且平面斜面都可以, 但是需要的水量大 喷洒直径可以达到 2 0 m , 适合平面喷洒, 用水量少, 但易受干扰 适合 斜坡面或者是侧面 适合平面, 而且 养护效果佳, 但是施工干扰很大 适合平面, 但是需要清渣, 增加了工作量 平面与垂直面都可以, 而且还具有保温的效果
护与养护工作,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稳定运行� 表1
养护方法分类 人工 旋喷 自流 蓄水 湿砂 湿草帘
2 009
2 012 年鄂尔多斯市旱灾的直接影 响
草场 受旱情况 受 旱面积 ( 万h m2) 4 53 4 8 4 4 53 2 40 人 畜受灾情况 饮水困难 饮水困 难 人口( 万人 ) 牲畜 ( 万头只) 9 .06 4 2 .35 12 .57 18 .51 11.2 0 2 7.18 72 .77 2 4.04 6 .8 9 3.6 5 直接经 济损失 ( 亿 元)
表1
年份 2 009 2 010 2 011 2 012
1
旱灾成因
1.1 自然因素 ( 1) 地理环境� 鄂尔多斯市属于距离海鄂尔 多斯市范围� 此外, 鄂尔多斯市东部为丘陵沟壑区, 西 部为高平原区 , 北部为库布其沙漠 , 南部为毛乌素 沙 地, 中部波状高原区和北部黄河南岸的平原区, 全年大 部分时间为西北气流控制, 只有盛夏季节东南季风带 着水汽输入内地, 形成降水过程, 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温 � 带大陆性气候
文章标识码: B
0
引言
鄂尔多斯市属内陆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地带, 生
候异常 , 农业减产, 重则土壤干裂 , 农作物绝收, 牧草枯 , , 死 人畜饮水困难 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 009 2 012 年旱灾对鄂尔多斯市造成的直接影响, 见表 1,

高中地理课外阅读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样本”素材

高中地理课外阅读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样本”素材

荒漠化治理的“鄂尔多斯样本”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生态防护林带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辽阔的原野绿葱葱。

从乌审旗一路向西到鄂托克前旗,穿越毛乌素沙地数百公里,绿树青草连绵不绝扑入眼帘。

初秋九月,行走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心旷神怡。

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这一盛会首次走进中国,会址选择鄂尔多斯,令世人瞩目。

30年前的鄂尔多斯,荒漠化、沙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达90%,森林覆盖率仅为3%,是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放眼鄂尔多斯高原,天蓝云淡、水清花红、层林尽染。

昔日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

”鄂尔多斯的治沙之路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历程,可以为世界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怎样的经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

接力治沙创造绿色奇迹“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1938年,宝日勒岱出生在乌审旗原乌审召公社,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8岁那年,她看到邻居的房屋被沙丘包围,有被流沙埋没的危险,就和村民背来沙蒿种在房后,有几棵竟然吐出了嫩芽。

人工种活沙蒿,在当地还是头一回。

之后,她和乡亲们探索出的“乔灌草结合”、“穿靴戴帽”、“草库伦”等治沙方法,在全国沙区推广。

在她的精神鼓舞下,乌审人民掀起了治沙发展农牧业的热潮,乌审召由此被誉为“牧区大寨”。

1985年,殷玉珍嫁到了毛乌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新房是大半截埋入沙子的“地窨子”。

风沙吼叫着,一夜沙把惊恐的新娘子堵在屋里。

来年春天,她在回娘家的路上看到几棵沙蒿生出绿叶,心头一动:栽树!这辈子宁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

殷玉珍用家里仅有的一只瘸腿羊换来600棵树苗,种在小房子周围,用心浇灌。

“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梅旭荣1,2, 张辉3,张永江3,严昌荣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3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北京100125)摘要: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耕地面积达到10.5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7.67%。

其中水浇地和旱地分别占“三北”地区耕地面积34.38%和58.02%,占全国水浇地和旱地面积76.21%和66.84%,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其他杂粮作物的生产用地。

同时,“三北”地区现存中低产农田中可改造比例高,一般都在50%以上,尤其是东北和华北地区。

根据“三北”地区自然、社会和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发展应该强化旱作节水农业,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约水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放在旱作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减少降水资源的无效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效益,以增收激活节水,以节水促进增收,走出一条效率和效益双赢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之路。

同时,按照区域特点,加强以生物和农艺节水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不断突破制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

关键词:“三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地位和作用;发展对策旱作农业是指在降水量偏少又缺乏灌溉条件下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水分和田间集蓄雨水。

旱作节水农业则是旱作农业的提升,是在旱地上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和集雨补灌两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生物、农艺、农机、田间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充分集蓄降水,最大限度提高降水保蓄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

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

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

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的恶化,水体污染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节水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更是应该积极的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广泛的应用,采取这种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大量的水,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节水技术的设备相对来说经济代价比较高,投入成本比较高,而且有些地区的人门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足,所以,节水灌溉措施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就从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为主要的出发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程度,促进我国节水技术的发展和节水措施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标签:节水灌溉措施;北方;干旱地区;应用引言: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少,特别是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人为的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和气候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使农业灌溉无法得到水资源的保障,是北方干旱地区对农业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较少,因此,在北方干旱地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但节水灌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率并不高,因此,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应用应当逐步的普及和改善。

一、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应用的必要性(一)北方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现状首先,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的现状决定了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应用的必要性,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其耕地数量分配严重不平衡,北方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基地,拥有大面积的农业耕地,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过大,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导致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其次,从北方水资源的质量现状上来看,北方地区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和企业废水排放量较大,并且呈上升的趋势,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再加上资源性的缺水使北方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加重。

中国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

中国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

中国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一、干旱区特点与挑战中国北方干旱区分布广泛,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这些地区以其高温、低降水和高蒸发的气候条件而闻名,造成了其独特的水资源问题。

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不仅仅是由于地理条件导致的,也与人类活动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相互作用,这使得干旱区的水资源困境更加严峻。

二、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策略在解决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上,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是至关重要的策略。

加强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灌溉利用率等技术手段可帮助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此外,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加强监测和调控,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制定科学的政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如滴灌、渗灌等系统,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果,合理配置水资源。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督,加大违规现象的打击力度,督促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

四、水资源调蓄与转化在干旱区,水资源的调蓄和转化也是重要的合理利用途径。

建立完善的水库、储水池等水资源调节设施,降低干旱造成的影响。

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将海水转化为淡水,可有效增加水资源的供给。

这种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在干旱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供水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社会参与与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企事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都应当共同推动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意识,引导人们节约用水,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节约,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科技创新推动水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创新对于解决干旱区水资源问题至关重要。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GIS技术等,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研究,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可通过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新的水资源利用途径和节水技术,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
生了什么影响?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其干旱的气候条件,年际降水量的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农业耕作受限:鄂尔多斯市的农业主要依赖于降水灌溉。

年际降水量的变化可能导致灌溉水源的减少,使得农田的
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特别是在干旱
年份,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农业
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2.牧业资源减少:鄂尔多斯市的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但是牧草的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际降水量。

年际降水
量的变化可能导致牧草生产的不稳定性,减少牧草的产量
和质量,从而使牧民面临放牧资源的短缺和饲草问题。


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养殖业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3.生态环境变化:年际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降水的减少可能导致土壤干旱和沙漠化加剧,影响土壤质
量和植被覆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4.农畜产品市场波动:由于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受到年际降
水量变化的影响,产量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农畜产品市场的
供应与价格。

降水少的年份,农畜产品供应减少可能导致
市场供需紧张,价格上升;而降水多的年份,农畜产品供
大于求可能导致价格下降。

因此,对于鄂尔多斯市的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来说,应密切关注年际降水量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水资源管理措施、科学农业技术和畜牧业管理措施,提高农业和牧业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S5. 1 2 7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9— 55 2 1 )3— 34— 3 10 3 7 (00 0 0 2 0
THE NORTHERN AND AREAS OF THE DE VEL OPMENT
OF W A TER —S AVI NG AGRI CUL TURE AND
Ke r s: ai r a ; w t r a i g r s a c y wo d r ae 8 ae —s vn ; e e h d r
1 区域 概 况
1 1 自然 现状 .
万h 灌溉 m 正常 水资源总量2. 亿I, 9 3 l 总量仅 2 l
占全 区水资 源 总量 5 3 % , 均 水资 源量 为全 区平 .5 人 均水 平 的 8 % 。总体 上 看 , 0 鄂尔 多斯 市 属 于典 型 的
对大 田作物实施喷灌 , 建设规模化经 灌溉方式 , 全市 2 . 6 7万 h 浇地 仅 能维 持 约 6 7 喷灌机械设备, m 水 .
灌区, 由于长期 超 采地 下 水 , 已经 造 成严 重后 果 , 无
法再扩大 耕地面积 ; 黄灌 区 , 在 国家 分 配 的用 水指 标
的 区位 优 势 , 沿 黄 河 和无 定河 流 域 的农业 区确 定 将
为优 化开 发 区进 行重 点 开发 , 引进 国外 大 型行 走 式
仅有 7亿 m , 中 62亿 i。 于农 灌 , 照传统 的 其 . n用 按
Ab ta t I ot w s r r o i slc td i e l s l ta s r c : n n r e tn od s ct i o ae n t o sp ae u,b ln st h p c liln r l t wae p f h h e y h e eo g o te t i a a d a i ci e, tri a t e o e y n d ma s y t
ANI MAL HUSBANDRY —ORDOS TY CI
CHEN i—c Ha hi
(ne noi Istto l tcl n oai a n e nclH ho,100 Inr Mogl tu e r a adVctn l dTc i , uht0 00 ) a n i e fE ci o a h a
n mia n o i e e t c n mi n o i e eo me to h e in itr cin s o a g o me t m fde eo me ,a we t o c a d s ca b n f ,e o o c a d s ca d v lp n fte b ng ne a t h w o d mo n u o v lp nt s- l l i l o C r ug e in a rc lu a ce i c d v l p n o d. n r d o htr go gi ut l s int e eo me tra r i f
k yf co e t ci g t ed v lp n .I e e ty as h a i e eo me to d s y giu tr n u t a e d a k o ae — e a t r r s t e eo me t n rc n e r ,te rp d d v lp n fi u t ,a r l u e id sr f e b c fw tr s i r n h n r c i l s vn gi ut r e e o me t c iey e p o e n w mo e ,w ih p o t d t e d v lp n fmo e a c t e c lgc ,e o a ig a rc u ed v lp n ,a t l x lr e d l h c r moe h e eo me to d m u u ,e oo ia l v lr l c—
水是 鄂尔 多斯市 位 于 内蒙古 自治 区西南 部 , 总面 积 内陆干旱地 区 , 制约其发 展 的关 键性 因素 。
87万 k 总人 口 19 1 人 。至 2 0 . m, 5. 万 0 8年 底 , 市 1 2 节水模 式 全 . 耕地 3 . 8 7万 h 其 中水 浇地 2 . m( 6 7万 h 。在 井 m) 12 1 发 挥水 资 源相 对 丰 沛 , 域 平坦 、 通 方 便 . . 地 交
第3 1卷 第 3 期 21 00年 7月
内 蒙 古

业 大



Vo . 1 No 3 13 .
Jun l f n e Mo g l A r utrl U iest o ra o In r n oi a gi l a nv ri c u y
J12 0 n . 01
北 方 干 旱 地 区发 展 节 水 型 农 牧 业 的研 究
— —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陈海 迟
(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呼和浩特 ,100 0 00 )
摘要 : 鄂 尔多斯市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 , 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型气候 , 水是制约其发展 的关键性 因素。近年 来, 在 工业高速发展的推 动下 , 加大工业反 哺农牧业 的力度 , 积极探 索发展节水 型农牧业新模式 , 有力地促进 了现代农牧 业的发展 , 实现 了经济、 生态、 社会效益 良性互动, 经济社会发展 呈现 出了良好 的发展势头 , 出了 1 走 条西部干旱地区 农牧业科 学发展 的道路。 关键 词 : 干旱 地 区; 节水 型 ;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