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
第4章 岩石弱面变形与强度

Xe
a A
多处不连续切割叠加:
a
a
i 1
n
i
结构面的密集程度 :岩体中结构面发育的程度 裂隙度K :同一组结构面沿法线方向单位长度上的节理数量
a.单组节理(具有同一走向)
设取样线长度为L,在 L上
实例: k=4/10=0.4/m d=1/k=2.5m
§2 弱面类型(张版) 原生结构面
火成结构面 沉积结构面 变质结构面 断层 节理 劈理
成因及类型
构造结构面
次生结构面
原生结构面是指在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面,其特征和
岩体成因密切相关。
构造结构面是指岩体受地壳运动(构造应力)作用所形成
的结构面,如断层、节理、劈理以及由于层间错动而引起
的破碎层等。 次生结构面是指岩体在外营力(如风化、卸荷、应力变化 、地下水、人工爆破等)作用下而形成的结构面。
Patton公式
arcta分形几何也提供了一种确定粗糙度系数的方法。
3.4 弱面抗剪强度参数
弱面类型 泥化石 黏土岩层面、泥灰 岩层面、页岩层面 砂岩层面、砾岩层 面、石灰岩层面 滑石片岩片理面、 云母片岩片理岩 一般片理面 光滑破碎面 粗破碎面 内摩擦角ψ/0 10-20 20-30 30-40 10-20 20-30 30-40 40-48 内摩擦系数tanψ 0.18-0.36 0.36-0.58 0.58-0.84 0.18-0.36 0.36-0.58 0.58-0.84 0.81-1.11 0-0.490 0.490-0.980 0.490-0.980 0.085-0.2940 黏结系数/MPa 0-0.490 0.490-0.980
第4章腐蚀动力学

第4章腐蚀动⼒学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动⼒学-1§4—1 电化学腐蚀速度与极化从热⼒学出发所建⽴起来的电位——pH图只能说明⾦属被腐蚀的趋势,但是在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腐蚀速度。
⼀. 腐蚀速度。
腐蚀速度的表⽰⽅法有三种。
1. 重量法:⽤腐蚀前后重量变化(只⽤均匀腐蚀,⾦属密度相同)增重法:V+ =(W1-W0)/S0t (g/m2h)失重法:V-=(W0-W1)/S0t (g/m2h)式中:W0——式样原始重量。
W1——腐蚀后的重量(g,mg)S0——经受腐蚀的表⾯积(m2) t——经受腐蚀的时间(⼩时)2. 腐蚀深度法(均匀腐蚀时,⾦属密度不同)可⽤此法表⽰。
D深=V±/d =(W1-W0)/S0td (mm/年) 式中d为⾦属密度⼒学(或电阻)性能变化法。
(适⽤于晶间腐蚀,氢腐蚀等)Kσ=(σbo-σbˊ)/σbo×100% K R =(R1-R0)/R0×100%σbo,R0——式样腐蚀前的强度和电阻σbˊ,R1——式样腐蚀后的强度和电阻3. ⽤阳极电流密度表⽰V¯=Icorr×N/F =3.73*10¯4 Icorr×N (g/m2h)F——法拉第常数96500KN——⾦属光当量=W/n =⾦属原⼦量/⾦属离⼦价数⼆. 极化上⼀章讨论了⾦属电化学腐蚀的热⼒学倾向,并未涉及腐蚀速度和影响腐蚀速度的因素等⼈们最为关⼼的问题。
电化学过程中的极化和去极化是影响腐蚀速度的最重要因素,研究极化和去极化规律对研究⾦属的腐蚀与保护是很重要的。
⾦属受腐蚀的趋势⼤⼩是由其电极电位决定的,将两块不同⾦属置于电解质中,两个电极电位之差就是腐蚀原动⼒。
但是这个电位差数值是不稳定的,当电极上有电流流过时,就会引起电极电位的变化。
这种由于有电流流动⽽造成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电极的极化是影响腐蚀速度的重要因素之⼀。
(⼀)极化现象。
第4章矢量量化

2020/2/19
5
什么是矢量量化(VQ)
x2,y2
V2
y
x1, y1
V1
V3
V
x
V4
V5
V6
图4.1
上图的两维矢量空间里,存在6类矢量,每一类都有
一个中心,V i 称为室心 Xi,Yi ,每一室心对应一个码
2020/2/19
32
2020/2/19
33
4.5.2 有记忆的矢量量化系统
概念:有记忆的矢量量化在量化每一个输入矢量时, 不仅与此矢量本身有关,而且也与其前面的矢量有 关。也就在量化时,它通过“记忆”,利用了过去 输入矢量的信息,利用了矢量与矢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提高了矢量量化的性能。 优点:在语音编码中,引入记忆后,还可利用音长 、短时的非平稳统计特性,清音、浊音和无声区域 的特性,短时频谱特性等信息。意味着在相同维数 条件下大大提高了矢量量化系统的性能。
2020/2/19
15
失真测度的方法:
均方误差(即欧氏距离)、加权的均方误差、 Itakura—Saito(板仓-斋藤)距离,似然比失 真测度等。
2020/2/19
16
4.3.1 欧氏距离——均方误差
设输入信号的某个k维矢量X,与码书中某个k维 矢量Y进行比较,xi、yi分别表示X和Y的元素 (1≤i≤k),则定义均方误差为欧氏距离,即有
2020/2/19
19
4.3.3 识别失真测度
2020/2/19
20
§4.4最佳矢量量化器和码本的设计
4.4.1 矢量量化器最佳设计的两个条件
道德经第4章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4章感悟心得体会道德经,又称《老子》或《道德真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其内容深奥,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道德经的众多章节中,第四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同样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以下是对道德经第四章的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特性和作用。
首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表明“道”是虚空而广大的,它虽然看似无形,却能够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永远不会被用尽。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追求内在的充实和平衡,而不是外在的过度膨胀和消耗。
接下来,“渊兮似万物之宗”指出“道”是深不可测的,它像是所有事物的根源和归宿。
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与“道”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控制和征服。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道”的调和作用。
它能够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使事物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这启示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应该采取包容和谦逊的态度,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解决分歧。
“湛兮似或存”则形容“道”的深远和恒久,它虽然不易察觉,却始终存在。
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往往不在于表面的华丽和张扬,而在于内在的平和与持久。
最后,“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表达了老子对“道”的敬畏和神秘感。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甚至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启示我们,应该保持谦卑和敬畏之心,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不断探索和学习。
通过深入学习和体会道德经第四章,我们可以领悟到“道”的深远含义和实践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就,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通过学习“道”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此外,道德经第四章还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通过调和和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对抗和排斥。
2019湘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4章第2节 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 (24张ppt)

(1)图1中显示出的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2)图2中显示出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3)结合图1,判断图2中三个观测站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1)海洋表层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 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3)三个观测站中,③站的纬度最高,①站的纬度最低。 因为表层水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
④海水温差能发电
【预习自测1】 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因此,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海水 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其中,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 出主要指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 的。但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热量收支不平衡。图 1 是海洋表层平均温度随 纬度的变化图,图 2 是太平洋 170°W 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 图。
两者盐度差异显著原因: ①红海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波罗的海纬度 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海水蒸发量较少,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②红海周围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波罗的海位于温带海洋气候区,降 水较多。 ③红海周围河流少,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波罗的海周围河流众多,汇 入淡水多。 ④红海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波罗的海海域开阔,与外界海水交 换多。
【知识归纳总结】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洋流
海 水 温 度
分布 与变 化规 律
水平方向(表层):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垂直方向
1000m深为界
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
并保持低温不变
水温随深 度增加而 递减
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2.海水的盐度 (1)概念: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指1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 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第4章 圈闭评价

12
10
8
6
4
2
Std. Dev = .25
Mean = .65
0
N = 60.00
.13 .25 .38 .50 .63 .75 .88 1.00
.19 .31 .44 .56 .69 .81 .94
运移距离10-50km充满系数分布
6
5
4
3
2
1
Std. Dev = .23
Mean = .60
0
的油层厚度; • 在已钻探圈闭中应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
实验室测定等方法确定,并经试油验证。 • 对未钻探的圈闭可以通过其地质变量的关系进
行预测(分布)。 • 影响油层有效厚度的主要地质因素有油藏类型、
储层沉积相等
东部第三系油层厚度一般在5-20m,占统计油田 的76%。除潜山外,滚动背斜油层厚度15-30m, 披覆背斜10-20m,断背斜6-13m。
40 30
30
20
10
Std. Dev = .22
Mean = .61
0
N = 140.00
.06 .19 .31 .44 .56 .69 .81 .94
.13 .25 .38 .50 .63 .75 .88 1.00
圈闭含油面积系数(充满系数)分布
10
20
10
Std. Dev = .19
Mean = .57
• 当采用经验分布时,则根据实测数据作出频率 分布曲线和累积分布曲线
• 对于已落实但未钻探的圈闭,其资源量计算参 数的分布可以通过类比和预测的方法得到。
第四节 圈闭资源量计算方法
三、蒙特卡罗方法计算资源量
• 蒙特卡罗方法是用统计试验方法解决实 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又称统计试验 方法或统计模拟方法。
第4章习题答案(科学出版社)

第四章相平衡思考题1.什么叫自由度?相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答:在不引起旧相消失和新相形成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变动的强度性质称为系统的自由度。
相律就是在平衡系统中,系统内相数、组分数、自由度数及影响物质性质的外界因素(如温度、压力、重力场、磁场、表面能等)之间关系的规律。
相律是一个定性规律,可以指示相平衡体系中有几个相,可以指导如何去识别由实验绘制的相图。
2.水的三相点与冰点是否相同?答:不相同。
纯水的三相点是气-液-固三相共存,其温度和压力由水本身性质决定,这时的压力为610.62Pa,温度为273.16K。
热力学温标1K就是取水的三相点温度的1/273.16K。
5 水的冰点是在大气压力下,水的三相共存点的温度。
由于冰点受外界压力影响,在10Pa压力下,温度下降0.00747K,由于水中溶解了空气,温度又下降0.0024K,所以在大气压力为105Pa时,水的冰点为273.15K。
3.相点与物系点有什么区别?答:相点是相图中表示某平衡相组成的点。
从相点位置可看出该相的状态、组成、温度、压力等。
相点位置可随压力、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在单组分系统的相图上,所有点全部是相点。
物系点是在多组分系统的相图上表示系统总组成的点,在单相区,物系点可与相点重合,而在两相区内只有物系点。
该物系所对应的两个相组成由两个相点表示。
在T-x图上,物系点可沿着与温度坐标平行的直线上下移动;在水盐系统图上,随着水的含量不同,物系点可沿着与组成坐标平行的直线左右移动。
4.单组分系统的三相点与低共熔点有何异同点?答:共同点:都是三相共存。
不同点:单组分系统的三相点是气-液-固三相共存,这时的自由度为零,它的压力、温度由系统自身性质决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而二组分系统的低共熔点在等压的条件下自由度为零。
外压改变,低共熔点的温度和组成也会随之而改变。
5.米粉和面粉混合得十分均匀。
再也无法彼此分开,这时混合体系有几相?答:两相6.金粉和银粉混合后加热,使之熔融后冷却,得到的固体是一相还是两相?答:一相7.低共熔物能不能看作是化合物?答:不能。
第4章 斜截面.

hw / b 4
V 0.25 c f c bh0
V 0.2c f cbh0
(最大配箍条件)
hw / b 6
hw 4 hw / b 6 V 0.025 (14 ) c f cbh0 b
下限值
最小配箍率
Asv sv sv, min bs
V Vu Vcs Vsb
( 4 )若已知剪力设计值 V ,当 Vu/V≥1 ,则表示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满足要求。
第六节 纵向钢筋的截断和弯起
正截面受弯破坏 通过计算配置纵向受拉、受压钢筋来满足; 斜截面受剪破坏 通过计算或构造配置箍筋或弯起钢筋来满足; 斜截面受弯破坏 通过对纵向钢筋和箍筋的构造要求来满足。
斜截面受剪和受弯承载力综合考虑。
◆ 利用纵筋的弯起或截断,梁的抵抗弯矩的能力可 以因需要合理调整。
正截面受弯破坏---计算配置
优点:构造简单 纵向受力钢筋通常布置 缺点:不经济
解决办法:将部分钢筋在截面抗弯不需要处截断或弯 起作弯起钢筋抗剪。
一、材料抵抗弯矩图
1.荷载效应图(M 图):由荷载对梁的各个正截面产生的 弯矩设计值M所绘制的图形,称为荷载效应图,即M图。 2.材料抵抗弯矩图(MR 图):按照梁实配的纵向钢筋的数 量计算并画出的各截面所能抵抗的弯矩图形,称为材料抵 抗弯矩图,即MR图 。
1
混凝土被腹部斜裂缝 分割成若干个斜向短柱而 压坏,破坏是突然发生的。 多数发生在剪力大而弯矩 小的区段,以及梁腹板很 薄的T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 梁内。
斜截面承载力比较: 斜压 > 剪压 > 斜拉
三、有腹筋梁斜截面破坏的主要形态
配箍率:
Asv nAsv 1 sv bs b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H− ] = Kb ⋅ c(A− )
[OH- ]=c(NaOH)+[HA]
与滴定强酸的pH相同 与滴定强酸的 相同
2. NaOH滴定HAc滴定曲线的形状 NaOH滴定 滴定HAc滴定曲线的形状
14 12 10 8 突 跃 9.7 8.7 7.7
HAc
Ac-
Ac-+OH-
0.10mol·L-1 NaOH ↓ 0.10mol·L-1 HAc 突跃处于弱 碱性, 碱性,只能选 酚酞作指示 酚酞作指示 剂.
(一)强碱滴定弱酸 (一)强碱滴定弱酸 OH- + HA
Kt =
A - + H 2O
Ka 1 = = Kb KW
反应完全程度不高
[ HA][ OH− ]
A− ] [
NaOH(0.1000mol/L)→HAc(0.1000mol/L , 20.00mL) 1.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滴定曲线的形状 3.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和指示剂的选择
NaOH mL 0.00 18.00 19.80 19.98 20.00 20.02 20.20 22.00 40.00 α% 0 90.0 99.0 99.9 100.0 100.1 101.0 110.0 200.0 剩余HCl 过量 剩余 mL NaOH 20.00 2.00 0.20 0.02 0.00 0.00 0.02 0.20 2.00 20.00 pH 1.00 2.28 3.30 4.30 7.00 9.70
c(H+)V(H+) - c(OH- )V(OH- ) [H+ ]= V(H+) +V(OH- )
-0.1%时: 时
+
20.00 ×0.1000-19.98 × 0.1000 [H ] = =5.0 ×10-5mol ⋅ L-1 20.00+19.98
pH=4.30
(3). sp时: [H+]=[OH-] pH=7.00 sp时 (4). sp后:[OH-]=c(NaOH)(过量 过量) 后 过量
第七节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强酸( 和一元弱酸(
一.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强碱( 滴定强酸( 强碱( 滴定一元弱酸(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 三.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判断标准 四.终点误差
一.强酸碱滴定
(一)强碱滴定强酸 0.10mol· NaOH滴定 0.10mol·L-1 NaOH滴定20.00mL0.10mol·L-1 HCl 滴定20.00mL0.10mol·
H++OH- =H2O
Kt=1/Kw=1014.00
1.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2.滴定曲线的形状 3. 滴定突跃 4.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和指示剂的选择
滴定过程中pH pH值的变化 1.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1). 滴定前 [H+]=c(HCl)=0.1000mol·L-1 pH=1.00 滴定前: (2). 滴定开始到 前: [H+]=c(HCl)(未中和 滴定开始到sp前 未中和) 未中和
直接滴定条件: 直接滴定条件: c Ka≥10-8
四. 终点误差
(一) (二) 强碱滴定强酸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1. NaOH滴定HCL的滴定误差Et
Et = cep (NaOH) ⋅Vep (NaOH) - cep (HCl) ⋅Vep (HCl) csp (HCl) ⋅Vsp (HCl)
NH3
突 跃
-
6.25 - 5.28 - 4.30 -
T/%
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 三.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判断标准
1.Ka↑,酸性↑,⊿pH↑ 酸性 ⊿ 2.Ka﹤10-9时无法准 确滴定 3.C↓,⊿pH↓,滴定准 ⊿ 滴定准 确性差 pKa=7 突跃为 突跃为9.7-10.0 Ka=10-7 为界
基本概念
1.滴定曲线:以溶液的pH为纵坐标,所滴入的滴 1.滴定曲线:以溶液的pH为纵坐标 为纵坐标, 滴定曲线 定剂的物质的量或体积为横坐标作图。 定剂的物质的量或体积为横坐标作图。 2.滴入百分率:α衡量滴定反应进行的程度。 2.滴入百分率 衡量滴定反应进行的程度。 滴入百分率: 3.突跃范围:α在0.999 至1.001之间时的pH值。 3.突跃范围 突跃范围: 1.001之间时的 值 之间时的pH 4.直接滴定: 4.直接滴定 直接滴定: 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前变色, 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前变色,误差为 - ; 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后变色, 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后变色,误差为 +。 5.选择指示剂的原则: 5.选择指示剂的原则 选择指示剂的原则: pKa应落在突跃范围内 应落在突跃范围内, 指示剂的 pKa应落在突跃范围内,此时滴定 误差在±0.1%。 误差在±0.1%。
(3) 化学计量点时,NaAc呈弱碱性 化学计量点时,NaAc呈弱碱性
[OH ] = KbcAc−
−
Kw c0 = Ka 2
pOH =5.28
pH=8.72 =
(4)化学计量点后 ,SP后0.1% 时,已加 ) 后 已加 入NaOH 20.02mL
cV − c0V0 [OH ] = V0 +V
−
pOH =4.30
滴定过程中pH pH值的变化 1.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1)滴定前,是HAc 滴定前,
+
Ka = 1.8 × 10-5
C [H ] = Kac0 (条件Kac0 ≥ 20Kw , > 500) Ka pH=2.87 =
(2)化学计量点前,是HAc+Ac-缓冲体系 )化学计量点前, +
cAc− pH = pKa + lg cHAc
100
150
200
3.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和指示剂的选择
影响因素:被滴定酸的性质, 影响因素:被滴定酸的性质,浓度 C一定, Ka↓,Kt↓,⊿pH↓ 一定, Ka一定,C↓,⊿pH↓(滴定准确性越差) 一定,C↓, pH↓(滴定准确性越差) 指示剂的选择: 指示剂的选择: 0.10mol·L-1NaOH 0.10mol·L-1HAc 76~ 选碱性范围变色的酚酞, ⊿pH =7.76~9.7,选碱性范围变色的酚酞,百里酚酞
后 10.70 sp后: [OH ] =
[H+]计算 计算 滴定前: 滴定前 [H+] = c(HCl) sp前:[H+] = 前
c(H+ ) ⋅ V(H+ ) − c(OH− ) ⋅ V(OH− ) V(H+ ) +V(OH− )
突 sp: [H+] = [OH-] 跃 -7.00
= 10
11.68 12.52
2 0 0
0.1mol·L-1 1mol·L-1
50
100
150
200
T/ %
(二)强酸滴定强碱
0.1000mol/L HCL标液 → 0.1000mol/L的 NaOH 标液 的
14 12 10 8 6 4 2 0 0 50 100 150 200 9.7 7.0 4.3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一元弱酸( (一)强碱滴定弱酸 (二)强酸滴定弱碱
3.滴定突跃
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前后0 的变化引起pH值 滴定突跃:化学计量点前后0.1% 的变化引起pH值 突然改变的现象 滴定突跃范围:滴定突跃所在的范围 滴定突跃范围: 用途:利用滴定突跃指示终点 用途: 选择原则: 选择原则: 指示剂变色点pH pH处于滴定突跃范围内 指示剂变色点pH处于滴定突跃范围内 指示剂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 (指示剂变色范围部分或全部落在滴定突跃范围内)
甲基橙( ~ ) 橙 差 甲基橙(3.1~4.4)黄-橙(差) 甲基红( ~ ) 黄 甲基红(4.4~6.2)红-黄 酚酞 (8.0~10.0) 无-红 ) 红
不同浓度的NaOH滴定HCl的滴定曲线
14 12 10 8 10.7 9.7 8.7 7.0 6 4
0.01mol·L-1
pH
5.3 4.3 3.3
组成
HA HA+AHA+AHA+AHA+AHA+AAA-+OHA-+OHA-+OHA-+OH-
pH (HAc)
2.88 4.76 5.71 6.67 7.46 7.76 8.73 9.70 10.00 10.70 11.68
[H+]计算式 计算式
[H+ ] = Ka ⋅ ca
[HA] [H ] = − Ka [A ]
200 T/ %
pH
6 HAc 4 2 HCl(0.10mol·L-1) 0 0 50 100 150 4.3
pH
12
NaOH 滴定 滴定HAc (浓度不同) 浓度不同)
1mol·L-1 0.1mol·L-1
10.70
1.0mol·L-1 HAc ∆pH= 7.7-10.7 0.1mol·L-1 HAc ∆pH= 7.7-9.7 0.01mol·L-1 HAc ∆pH= 7.7-8.7
c(OH- )V(OH- ) - c(H+)V(H+) [OH- ]= V(H+) +V(OH- )
+0.1%时: 时
0.02 [OH ] =0.1000 × =5.0×10-5mol ×L-1 40.02
-
[H+]=2.0×10-10mol·L-1 pH=9.70 ×
0.1000mol·L-1 NaOH滴定 20.00mL 0.1000mol·L-1 HCl 滴定
Ka pH 增 大 12 10 倍,10 突 跃 8 增 6 加 一 4 个 pH 2 单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