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
因为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社会转型由此开始。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这30年,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
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其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01年为7543元,2007年为17954元,增长了46多倍。
再次、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数额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虽然始于1997年的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
团课报告

团课报告在团课学习中,我了解到团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了解到中国现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了解到共青团的任务,使我感到作为一名团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创导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彻底地动摇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统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表现出中国青年的前所未有的政治觉悟及其先锋和桥梁作用。
在这场斗争中,广大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工农群众的觉醒,同时,也使自身的政治觉悟得到迅速提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中的传播,促使中国进步青年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五四”爱国运动以后,出现了一批倾向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进步社团。
特别是地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相继建立以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青年核心领导组织,领导全国的青年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后,加强了对团组织的领导,明确了建团思想和统一思想的组织领导。
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后,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党建带团建。
在抗日期间,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青团的性质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抗战胜利之后,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9月建议建立民主青年团,并且在解放区开展试建青年团工作。
1949年元旦,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此后共青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中国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曲折,中国共青团一直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迅速增大,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是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
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上升,现在经济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
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对外政策 讲课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及中国对外政策我们今天就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中国对外政策问题进行交流,三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国际形势一部分是外交政策,还有一部分是我国的发展形势,为什么要将这三部分放在一起讲呢,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就对外外交政策的制定,前提之一呢是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和判断,大局是怎么样,我们在大局里处在什么位子,对自身形势的正确判断和研究,结合实际需求,我们才能正确的做出合理的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纷繁复杂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前一些大的国际事件:9.11事件,我们知道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
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死亡人数达到2974人。
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以来,金融危机的浪潮落到了世界各大经济大国,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被波及到。
金融危机这场灾难对于全球经济形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全球性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甚至陷入衰退。
这就讲到我们的第一点:1、大危机催化世界大变革大调整⑴国际格局呈现多极特征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
欧洲近几年受到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其他多国社会发生震荡。
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问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
因此,像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开始下滑,而像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
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我们以前一直说“一超多强”,现在提到更多的是“多强一超”,仍然是“一超”,但“多强”放在了前面,可见这场经济大危机对旧的国际经济体制的影响。
党的辉煌成绩-丰富版

党的辉煌成绩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
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2008年奥运会紧锣密鼓的筹备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言行的指导。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八句话,但它精辟的概括了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啊!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

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开始的一场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东亚地区的经济。
随着危机的发展,许多国家受到了影响,其中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成功地抵御了风险,为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危机爆发时,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国家的经济。
首先,中国下令部分银行暂停发放贷款,并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
其次,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就业机会。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外交政策的改革。
这些措施在控制风险和保持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中国成功地阻止了金融风险的扩散。
同时,中国加大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这使得国内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
此外,中国在国内市场的开放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作为广泛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已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重要目的地。
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也包括了政策的稳定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政府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汇率。
这使得中国得以避免通过货币贬值来应对危机,这一做法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
此外,中国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规模经济,使其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这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并为中国的经济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过,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挑战。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依赖于出口的,这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需求不足时,经济增长会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中国的银行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国企的投资过度和低效运营,这对经济发展和金融风险的控制都带来了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是其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和政策稳定的结果。
通过加强监管、刺激经济增长和推进市场开放,中国得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现在,中国正在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如高科技发展、绿色经济以及数字经济。
通过借鉴过去的经验,中国有望继续保持其经济成长和稳定的趋势。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幸福与奉献世界的梦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幸福与奉献世界的梦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习近平主席借用拿破仑的比喻,形象地称“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世界的福祉。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
中华民族是一个与人为善的民族,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
中国珍爱和平的思想文化历史悠久。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表达的是不用武力、依靠道德实现和平的理想;《老子》第三十一篇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表达的是正人君子对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的不屑;孔子《论语》中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道思想受到全世界的推崇。
正是这些丰富的和平思想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思想观念,影响和规定了中国人历来珍爱和重视和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明初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
但这支空前的大舰队从来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使用武力去建设海外殖民地,或者掠夺别国财富,而全部都是作为友好使者,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近代以来,尽管中国人民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我们依然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倍加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
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和享有幸福是人本性的需要和自然的诉求,在一定意义上,追求和享有幸福体现了人生存的终极价值。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人们为了能够生存,就必须要满足吃穿住以及其他方面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所有这些欲求及需要的满足无非是对幸福的追求和渴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片观后感

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了什么呢?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军阀政府可悲的卖国行为,面对着武装军警可怕的镇压和逮捕,北京的爱国大学生们——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北京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北洋军阀那闪亮的刺刀。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北京学生不正是这样吗?那种视死如归、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该怎样去做呢?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就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将来有所作为,报效祖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青年就站在爱国的前沿,当时,北京和各地爱国学生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挺身而出,肩负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这次运动的光辉胜利。凭着一股力量,学生们首先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力量,他们勇敢地不怕军警的镇压和逮捕。这股力量,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爱国思想。这股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中国对抗金融风险的经典故事

中国对抗金融风险的经典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对抗金融风险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危机影响的故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次贷危机、金融机构破产、股市暴跌,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
中国股市在危机初期遭遇了大幅下跌,人民币汇率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压力。
面对严峻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
中国央行迅速降息降准,增加银行流动性,缓解了银行的融资压力,保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计划,提振市场信心,刺激消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还加强了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
由于这些果断的措施,中国成功地渡过了金融危机的难关,国内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金融市场也逐渐复苏,人民币汇率得以稳定。
中国的金融稳定和较高的经济增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中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国家之一。
这个经典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金融风险,只要政府坚定决心,果断应对,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便能有效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经济。
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成为了国际金融史上的一座丰碑,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应对金融风险的方向和路径。
在全球化的今天,金融风险随时可能出现,我们需要吸取历史教训,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护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000字】第二篇示例:古往今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金融风险的挑战,但也总能借助智慧和力量化解危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对抗金融风险的经典故事。
一、四大家族联手抵御金融危机很久以前,有一个繁华的城市,四大家族掌握着城市的商业命脉。
一场金融危机突然袭来,整个城市经济都陷入了困境之中。
四大家族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他们决定联手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
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
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
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
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
出现任何纷争,不仅当事国陷入麻烦,也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
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
菲律宾等国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的争端。
一旦外部大国介入,极易造成我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
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
(近两年,随着对中国护海行动疑虑的加重,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另一方面,加快重返南海地区的部署。
不仅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增加在该地区的投入,频繁派遣军舰在南海活动;还通过军售、联合军演来提升与部分国家的军事合作。
今年8月,美国就与越南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
象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
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
(如对巴援助问题;气候问题解决上要求中国承担过重的责任)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
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
去年以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峰会,象联合国系列峰会、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今年更为密集的核峰会、四国峰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以及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亚欧首脑会议、APEC峰会等众多国际峰会。
通过领导人参加这些峰会,直接向世界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主张和诉求,既有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使中国的重要利益得到维护。
二是“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
三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关键所在。
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
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
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岐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
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
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
加强同新兴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四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今年我国在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安全、能源及多领域合作得以切实推进。
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
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两岸之间的ECFA签署生效,建立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谈判议题。
在区域安全合作上,今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合组织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及在反恐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上的密切合作。
但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尤其是南沙群岛领土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
一些领土争端有日趋国际化的倾向,某些外部大国和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其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五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
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在防核扩散、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
中国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既从自身做起,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全球主要经济体美、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在全球的联合干预和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
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
由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
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
由于当今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源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反映的是当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
数十年过去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两大机构中的发言权势在必行。
在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与会国代表一致同意将基金组织和世行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
在今年4月的基金组织和世行会议上,也决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
世行这一改革进展,使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超过47%。
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
由于其涉及到改革成本的分担和传统主导大国的既得利益,如美元国际地位、国际金融救援,发展中国家权利与责任的不匹配等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虽然各方都认为需要改革,但改革的意愿在各国之间明显不同。
发达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意愿相对要小;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加发言权,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改革意愿更为强烈。
同在发达国家之间,欧洲国家更强调进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而美国则多有保留,不愿放弃其在该领域的权势。
)问题还在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愿在减弱。
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
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美、英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其经济过度依赖服务业,靠消费拉动经济存在的问题,欲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内需);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但经济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目前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经济调整就面临强大阻力,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荡,英、法等国都接连发生大规模罢工抗议活动。
二、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
(一)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
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
据统计,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费用已超过1万亿美元。
美国近期虽然从伊拉克实现撤军,但在阿富汗仍然得维持大量投入。
此外,美国国债和财政赤字不断创新高,对中国、日本主要债权国的依赖愈深。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自信心和优越感大大受挫。
欧盟、日本也是困难重重。
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
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
与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充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甚至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借助对象。
尤其中、印等国在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热情和影响能力都在增加。
(如巴西、土耳其积极斡旋伊朗核问题)近期国际上二十国峰会地位的凸显,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国际体系调整。
(二十国集团即G20,于1999年底创建,成员包括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