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35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35人民版PPT课件

学习2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 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 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 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 的鼻祖”,是全国著名 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 利工程是由战国时期秦 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 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 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 今为止,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 陆龟蒙《耒耜经》记载, 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 成。即犁铧、犁壁、犁 底、压镵、策额、犁箭、 犁辕、犁梢、犁评、犁 建和犁盘。
西汉赵过发明。《正 论》中说:“牛拉三 个犁铧,由一人操纵, 滴下种子,并同时握 住条播机(耧车)。 这样,一天内可播种 667公亩。”
耕作方式 的进步
学习3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盛行于商朝。国王把土地分赐给 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无权转让 和买卖,需交纳贡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瓦解: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井 田制瓦解。
(2)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春秋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加收 入,以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为开端,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税 制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测要求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石器锄耕 在距今七八千年 前,耒耜的出现 和普遍使用,标 志着中国农业进 入“耜耕”或 “石器锄耕”阶 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6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66人民版PPT课件

一、古代中特点
先 秦 出现货币、巨商、商业中心
兴起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运活跃、有管理“市”的法律和机 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初步发展
出现辅助商运的经营性场所;草市、 夜市发挥作用;南方商业中心兴起
继续发展
海外贸易发达;出现“纸币”;“市” 突破了原有的限制。
发展突破
农民桥赶驴上着进的驮城商碳业的街毛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 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山西商帮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 --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 --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 -- 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 -- 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 -- 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一) 操 作 方 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 孙玲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古代中国的主要商品

丝绸

由此可见,古代商业的发展 与哪些生产部门的发展密切相 连?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 展的基础。
忙碌的码头
这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卷。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 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高考聚焦
1、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
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77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770人民版PPT课件
孙王亥 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 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以后, 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 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 愈下,于是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 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跑买 卖的人称作“商人”。
一、古代商业的繁荣 1、汉代商业: 商运活跃
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
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二、“市”的发展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 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 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 市联系在一起。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南都繁会图卷(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导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 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 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 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 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 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 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 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市”的发展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六 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 受官吏直接监管
明 清 商业区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时期:出现商业区 新朝:五都、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唐朝:长安、洛阳、扬州 宋朝:汴京 清朝:苏州 四大名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776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776人民版PPT课件

商代
初步发展
西周
骨贝和铜贝流通
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唐代 水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
宋元 海外贸易;纸币;
明清 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
古代商业是如何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 下列材料,说说商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 勤蚕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 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 交易之始也。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
清代钱庄的票号
日升昌,中国第一家票号 ,坐落于“大清金
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 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从清道光初 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 “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 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 以“汇通天下”而著名。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亚欧非地区
贝夏 币商
和 西 周 的
两秦 半
汉 五 铢
宝开 元 通
布币
刀币
环钱
大食金币
(中国境内出土的唐时阿拉伯铸币)
东罗马金币
(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唐时东罗马铸币)
北宋 交子
元代 纸钞
飞钱,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 式,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开元柜坊
哇,里面有好多 的“开元通宝” 哦! 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 为柜坊,为最早的银行雏形。
(一) 操 作 方 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 3、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3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31人民版PPT课件

6.下列诗句中可以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信 息的是(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离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7.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 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 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吟叫百端’,大小商
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
现象最早出现于( )
A.西汉长安
B.唐朝前期洛阳
C.北宋开封
D.南宋临安
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
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补充材料 商帮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出现的以地域为中心,以血 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的商人群体。
商人没有国家法律保护,又受民间歧视,只能利 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 衷共济。
补充材料
山西商帮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 --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 --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 -- 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 -- 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 -- 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止”,前往,“兮”,叫喊招睐。 造字本义:带着货物或钱币,到集贸 地叫卖或求购。

市:相对固定的集中贸易的场所
二、“市”的发展
朝代

高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0

高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0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重点精讲]
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阶段特征:①春秋战国,商业繁荣。②秦汉至隋唐之前,
艰难发展。③隋唐,进一步发展。④两宋,空前繁荣。⑤元 朝,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⑥明清,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出现商帮。 (2)影响因素:①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②政府的政策、法 律。③社会局势。④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
二、“市”的发展
1.秦:有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 “ 草市 ”,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4.唐:“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 ” 比 较 繁荣,还有定期庙会集市。
5.宋:“市”突破了原先 空间 和 时间 上的限制 , 商 业活动
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
(2)经营时间:宋朝以前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经营时间不 再受限制。
(3)政府监管:宋朝以前,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监管,宋朝时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表现出 商业 集中的趋势。 2.两汉: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 邯郸、临淄、宛、成都)。 3.隋唐:除 长安、洛阳 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是繁华 的商业城市;作为江南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是发达的 商业都会。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答案 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 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草市等。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各朝代都 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3)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2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821人民版PPT课件

北 宋 汴 京 城
清明上河图
瓦肆
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北宋汴京城有哪些 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商路篇
国内商路
对外交流

第二部分 中国商人
先秦大商




春秋末期
战国
晋商
徽商
乔致庸
明清商帮
晋商雷履泰·日升昌
票号 票号,也叫汇兑庄,主要经办存取、 异地汇兑等业务,类似于今天的银行。
第三部分 千年商道
不要为过分贪求财富而不为自己 的灵魂修好。
——苏格拉底
思考: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从产生时间、发 展趋势、发展水 平、所处地位等 角度进行讨论。
1、起源早,历史悠久。 2、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艰难成长。 4、是农耕经济的有益补充,一直处于 从属地位。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出现实力 雄厚的大商帮。
秦 朝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 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 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 次重大演变。而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 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 代
五铢钱,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 的钱币。(“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24铢为
一两。)
唐 朝
由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 变。 “此后铜钱不再标重量, 都以通宝、元宝相称,一直沿 用到辛亥革命后。
…………
“市”有_专__门__的_管__理__机__构, “市”中央设置_亭__楼_,四面有 门墙,可见管理相当__严__格。
民间集市草__市_形成,设草__市_蔚__实 行行政管理。
西 市
东 市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 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探究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 注意关键语句“人弃我取,人
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 取我与”“若猛兽挚鸟之发”
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 “犹……是也”进行分析理解。
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教材整理 3 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 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__井__”的商业区。 2.汉代 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__业_中__心___已经形成。 3.唐代 (1)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发展为_常_设__商_业__区____。 (2)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__州__曾“雄富冠天下”。 (3)江南地区的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 1.重点:掌握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
发展的概貌。
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 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
发展的特点。
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材整理 1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远古时代 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时期 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__业_中__心___
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唐代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春秋末期,范蠡弃官从商,因在陶邑经商被称为“陶朱公”。

当时的陶邑,已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著名经济都会。

上述材料可说明( ) A.当时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
B.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
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D.当时商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题干中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分析,说明该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 B
2.《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解析:题干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的描述体现出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有所夸大历史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政府的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邯郸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解析:题中材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南北朝才出现,而且在农村,材料中有郑国就可看出是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应当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C项错误;宋以前,市场都要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通晓”“不觉抵暮”等可以判定夜市和瓦子的经营已经没有时间限定,材料没有讲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瓦子经营者的问题,排除C项;坊是居民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选A项。

答案: A
5.(2016·福建福州格致中学期中)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当时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

答案: D
6.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西汉、唐、北宋等朝代的长安、东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答案: D
7.(2016·北京市海淀区统考)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

这表明( )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②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③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④广东商人生意兴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材料“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
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反映了清朝前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广东商人生意兴隆,结合所学知识,应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都繁会图》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

画卷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

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一、二均据《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明朝南京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主要特点及其兴起原因。

解析:第(1)问可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等信息,从商业店铺、广告宣传、从商人员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中的“主要特点”可结合材料二中“棉纺业发达的松江”等信息进行思考,“兴起原因”可依据材料二中“舟楫塞港”等信息进行说明。

答案:(1)水上商运发达;街市店铺繁华;商品种类丰富;商业广告繁多;商业设施齐全;从商人员众多;生活设施齐全。

(2)主要特点:经营专业性强;经济功能加强。

兴起原因:交通条件的优越;农耕经济的发达;商业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加。

(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