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茶文化基本知识
关于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关于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哪些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文化基础知识1、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颂茶树为“南方之嘉木”。
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字的形、音、义也是由中国确定的。
茶字的演变与确定,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的祖国是中国。
茶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称谓。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古代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云南地区有世界上年龄最长的野生古茶树。
茶的起源肯定还早得多。
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有关茶文化的文物十分丰富,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水泉以及有关茶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的茶文化及饮茶习俗在汉、唐、宋代就已向中国周边地区辐射,明清以后更传到欧美,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都证明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是茶的故乡。
2、为什么说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
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
当代“茶圣”吴觉农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学的论证,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驳斥了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的错误说法。
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
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文献和实证都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你们知道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知识一、茶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唐代《本草拾遗》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2)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春秋战国:食用。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茶文化基础知识

一、茶文化简史
• (一)中国用茶源流 • 茶在中国癿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相承启癿阶段: 药用、食用、饮用。 • • 1、药用 • 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饮用方法:生嚼、羹汤 • 记载:“荼”形+“用
擂茶,又名“三生汤”,古时有“茗粥”之称,现在 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仍在广泛饮用。 • 还有一种简单化癿“姜盐豆子茶”:取适量癿茶叶和 炒香癿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 即成。目前在广大癿南方水乡地区。 •
3、饮用
• 中国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以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 • 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迚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 期。 • 西汉时,茶作为四川癿特产通过迚贡癿渠道才传到了当时 癿京城长安。
(二)中国饮茶方式的演变
• 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茶、泡茶以及当代饮法几 个阶段。 • 1、唐代烹茶 • 背景:政治经济发达,佛教以及道教在中国癿发展 • 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 叶诸方面癿经验,大力提倡饮茶,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学 癿发展。《茶经》中对种茶、采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 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癿论述。 • 茶叶类别:(绿茶)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 饮茶方式: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 茶具:金属茶具、瓷茶具(白瓷)、竹木
唐 代 《 宫 乐 图 》
2、宋代点茶
• 背景: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亍唐,盛亍宋”癿说法。 • 茶叶类别: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癿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 产癿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戒凤形癿专用贡茶 又称龙团凤饼。 • 茶书: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亲书了一部《大观茶论》。 • 饮茶方式:点茶法,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热盏、点茶 等一套程序。出现“斗茶”。 • 茶具:五大名窑、金银质地、兔毫盏
茶文化基本知识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1.饮茶的普及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封建文化的
顶峰。它形成了一个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
荣、社会安定、文化空前发展的局面。 这样的社会条件,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 化的继续发展准备好了基础。唐代饮茶普及主要表 现在以下5个方面。
此,茶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茶之为饮 二,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 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四,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
五,茶文化的延续发展期(元明清三代)
六,茶文化的现代再辉煌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一,茶之为饮
发展,继而进入长江以北。至魏晋南北朝,饮
茶的人渐渐多起来。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一,茶之为饮
从秦汉之际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古代 典籍描述了茶的药性。当时人们认为茶的药物
作用主要有悦志、益思、少眠、轻身、有力、
明目、醒酒、助消化。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一,茶之为饮
总而言之,茶作为药的作用和效用比较缓慢 。茶的最突出、最强烈的功能就是使人兴奋,
结种茶和制茶经验。品茗技艺的作品相继问世,代
表性论著有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的《煎茶水记 》,温庭筠的《采茶录》等。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三,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2.茶文化的形成 饮茶风气的盛行,加上佛教、道教的兴盛对饮
茶风气的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为茶文化的继续发
展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随着饮茶风尚的扩展,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渗入,茶文化逐渐形成独立 完整的体系。
茶文化知识简介

茶文化知识简介概述茶文化是指以茶为媒介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传统仪式。
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过程中形成的习俗、礼仪和艺术等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茶的起源、种类、制作工艺、茶道文化等。
茶的起源茶起源于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
相传,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神农尝百草,发现茶树的叶子可以入药,有助于祛病延年。
从此,茶树被人们广泛栽培和使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饮品。
茶传入其他国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流行的饮品之一。
茶的种类茶有很多不同的品种,每种都有其特殊的风味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茶的种类:1.绿茶:绿茶是最常见的茶之一,它是通过蒸、揉、烘干等过程制成的。
绿茶清香爽口,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
2.黄茶:黄茶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茶类,它的制作工艺比较独特,需要经过微发酵的过程。
黄茶口感柔和,具有一种独特的香气。
3.红茶:红茶在茶叶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红褐色的茶汤,因此得名红茶。
红茶气味香醇,口感浓郁,其中代表性的品种有正山小种和滇红等。
4.乌龙茶:乌龙茶是一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茶类,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乌龙茶呈金黄色,香气独特,口感深厚。
5.白茶:白茶是一种制作过程较为简单的茶类,茶叶经过采摘后凋谢,然后晾干即可。
白茶茶汤呈黄色,口感清爽,白毛银针是其中的代表品种。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茶品种,如普洱茶、黑茶、花茶等。
茶的制作工艺茶的制作工艺决定了茶的风味和品质。
以下是茶的制作过程中常见的工艺:1.采摘:茶叶的采摘是决定茶质优劣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嫩叶品质更好,因此大多数茶都是采摘嫩叶的上部部分。
2.晾凋:采摘后的茶叶需要摊放在通风处晾凋,使其水分逐渐蒸发,以扩大茶叶的表面积,有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
3.揉捻:晾凋后的茶叶需要揉捻,这样可以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使茶叶中的酶与茶叶内的花青素接触,促使茶叶发生发酵反应。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基本知识中国茶文化1.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如果加一类的话,就是后加工茶或调制茶,像茉莉花茶、人参乌龙、伯爵茶等。
茶叶的分类是由制作工艺决定的,主要是由是否氧化、是否发酵来区分。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通常来说氧化后的茶,茶多酚变为化合物茶色素,因此对肠胃刺激会更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茶因为咖啡因和茶多酚,对肠胃多少都会有点刺激,红茶、普洱等因为氧化或发酵,刺激较弱,但绝对不是会养胃!因此如果有重度胃病,不建议喝任何茶!绝不能认为红茶养胃,结果只会是的启发。
2.什么叫茶叶?就是由一片茶树叶制成的干茶。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同样一片树叶是可以制成不同的茶的,比如龙井茶树种,它可以做成绿茶西湖龙井,也可以做成红茶九曲红梅。
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绿茶有专门的绿茶树种,红茶有另外的红茶树种。
同时引出第二个关键知识点:每一类茶树种都有适制性,有的树种适合做乌龙茶,有的适合做黑茶,其他的茶叶也能做,只是味道有差异,大家更喜欢喝顺口的。
但是口味是因人而异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别人喜欢的你未必喜欢,原来不喜欢的现在可能爱不释口。
3.茶树在地球上存在7、8千万年,最早由中国人发现,据记载,在汉唐已开始饮茶,以煮茶为主,尤其到宋代达到点茶高峰,之后在明清开始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泡饮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也是全球茶类最齐全的国家。
茶在中国广泛种植,北至青岛崂山和泰山脚下,南至海南三亚,东至浙江和台湾,西至西藏林芝,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4.如何去分辨一款茶的好坏,品茶五步法:第一,赏干茶;第二冲泡后闻茶香;第三,观汤色;第四,品茶味;第五,看叶底。
这五步品茶法的前提就是你要先有一个标准,也就是对每类茶每款茶,心中知道好茶的标志特征和标准口感如何。
因此如果对茶真的感兴趣,找到一位启蒙老师或是机构,不仅是学到全方面的知识,更是建立自己规范的品茶基础。
找对人,学好茶,喝对茶,这是一种幸运。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并得以弘扬、传承,而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而茶文化亦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个人提升等方方面面。
一、认识中国茶我国茶叶众多,且特点个一。
而茶叶的发现再到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分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
而茶叶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六大茶类为主的传统茶。
二、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精神源于茶人与生活、世事的理解,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精神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三、认识和应用茶具要学习茶道,首先就要了解清楚各种茶具及其功能。
茶道过程实践性很强,初学时不妨亲身使用茶具泡茶,来领略茶道乐趣。
四、基本手势学习泡茶时,手势对于泡茶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
传统茶道的礼序过程有很多,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会有差异,而普及性大众茶礼则相对简约。
五、备器学习茶道,一定要知道泡茶所需要用到的茶具。
传统的泡茶工具分别有:茶壶、茶杯、茶匙、茶则、茶盏、公道杯、茶托、茶巾、盖碗、茶漏、茶盘、煮水器、茶针、茶荷、茶夹等等。
六、洁具煮水器中加水煮沸煮,然后注入各茶具中烫洗,这一步骤称为清洗器皿,即清洗茶具、温润器皿的意思。
七、泡茶泡茶,一共有6个步骤,分别为:1、置茶:把茶叶倒在茶则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到盖杯或茶壶里。
2、润泡: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
4、正泡: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
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间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后,再把盖杯中的茶汤,以顺时针方向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基础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基础知识之茶文化泡茶方法1、泡茶用水1还要讲究艺术性。
2)人们谈茶总忘不了论水。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
这就说明泡茶择水非常重要。
3)泡茶选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如泉水、雪水、纯净水、深井水等。
4)在饮茶时,茶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也都是通过用水泡茶来体现的。
如水质欠佳,茶叶中含的物质受到破坏,饮茶时闻不到香味,尝不到茶味,5)冲泡技术:在饮茶时除了具有幽静清雅的品茶环境、优质的茶叶和高品质的茶具外,还应有高超的冲泡技术。
在冲泡茶叶时不但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还要掌握茶与水的用量,泡茶水温高低、泡茶时间长长短和泡茶次数的多少等必要知识。
(一般在一壶茶汤饮去 2/3时,就续水,以免茶汤清淡无味)2、绿茶冲泡要领绿茶是由细嫩茶芽精制而成,一般都具有“色绿、香幽、形美”等四个特点,正确的冲泡方法是让这四大特点体现出来。
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
1)掌握好器皿选择2)水温调控3)投茶方法4)冲泡技巧5)选玻璃杯6)80度—85度水温7)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8掌握好上述的环节,就一定会把茶性发挥到极至,冲泡出色正、香高、味醇的好茶来。
3、红茶冲泡要领红茶的特性是茶性温和,溢味醇厚,广效散溶,有极好的兼容性。
有两种饮法:清饮、调饮。
1)清饮就是什么都不加,保持红茶的真香和纯正滋味。
2)调饮就是加柠檬、蜜糖、大枣、桂圆、奶酪、菊花、枸杞等都能相互融合。
3)泡红茶一般选择白瓷壶或紫砂壶冲泡,水温是100度水冲泡。
(一般以青花瓷、白瓷茶具为好)4、乌龙茶冲泡要领择器很讲究,要领略乌龙茶的真香和妙韵必须要有考究而配套的茶具。
(紫砂壶、盖碗等)冲泡用水要滚开(100度)但却不可“过老”。
5、普洱茶的冲泡要领普洱茶原产云南省,其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化:送礼、收藏、表演—获得额外的收获、
• 与提升
1.茶在生产上的应用
• 谋生、生产—获得生存的必需 • 种茶—茶场、茶园、茶农 • 制茶—茶厂、工人
茶园—郁郁葱葱 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
一般1人可管理 开采茶园4-5亩。
茶厂—清洁卫生,茶叶品质的保证
• 治病、保健、美容—获得身体的健康 • 治病:茶爽含片—咽喉消炎, • 茶色素—降脂消食、降压
• 保健:提高免疫力,保持体内代谢平衡 • 美容:茶粉面膜、茶汁面膜—祛斑、嫩肤、滑爽 • • 茶粉 + 蜂蜜 + 珍珠粉 滑肤 保湿 细嫩
资料记载:
• 在我国各种医书中,记细粉末,即冲即饮。
3.配方保健茶:除茶叶为主分外,还配以花、中草药 等,一起泡饮。 4.泡饮茶:用沸水冲泡茶叶,饮汁留渣。 5.待客茶:客来泡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三)药用
1.外用: * 以鲜茶叶捣汁涂抹,可治皮肤癣疾。 * 以鲜茶叶捣碎敷外伤创面,可尽快痊愈。对 消除血瘀肿痛效果较好。 * 以老茶树根,煮汁擦洗,可治风湿骨痛病。 * 以茶熬浓汁,浸涂烫伤部位,可消肿止痛, 防止感染。 2.内服:如治哮喘茶、止咳茶、治感冒茶等。 如:白僵蚕30克、茶末30克,沸水冲泡,临卧 温服,可治哮喘,消炎止咳。
•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 • 唐代:陆羽《茶经》 • 现代:陈宗懋《中国茶经》
本次上课内容到此结束!
下课!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
“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盖碗
“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
“明泡”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促进宜兴紫砂茶壶时兴起来:造型多变化, 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 *促进多种茶类出现:发明白茶、乌龙、红茶、 黑茶和花茶。 *品质因素区别增多:明清时在绿茶基础上相 继增加色香味形的评比。
2.茶在经营上的应用
• 谋生、经营—获得收入的增加 • 经营—公司、业务员 • 销售—茶庄、茶楼、茶艺馆、销售员
经营:卖茶—茶庄、茶楼、茶艺馆
茶馆—传统时尚
3.茶在饮食上的应用
• 解渴、茶膳—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 解渴:泡茶喝茶、茶饮料、 • 茶膳:茶菜、茶食、茶饭、茶粥、茶面条
4.茶在医药上的应用
2.茶菜:主要用作为去腥、膻的配料,添加量约为 3~5%。
例如:碧螺炸虾仁、红茶东坡菠萝煲、龙井清蒸鲫鱼、 凌螺羊肉扣等。
3.茶羹: 以茶点缀羹饮。
(二)茶饮
1.液体茶饮料: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并采现代消毒灭
菌技术,灌装上市。饮用方便、快捷,消费面较广,男
女老少皆有。 2.速溶茶: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固溶物,经浓缩、提纯、
2、食用:
• 古人打猎肉食多,从生嚼茶叶到煮食茶叶,古 人发现茶叶可助消化,
• 茶叶 + 粮食——煮“茶粥”、“羹饮”, • 茶鲜叶—焯煮—捞起—调料—茶食佐餐。 • 如:云南——“凉拌茶菜”,
•
•
以茶为主的“茶餐馆”“茶菜”
海南的“茶饭”
3、饮用:解渴、提神、保健三结合。
• 饮茶汤比饮水解渴,并发现可提神,解乏,故 煮成茶汤备饮。
四、饮茶烹制的三个发展进程
唐煮 ↓ 煮茶 ↓ 吃茶 → → 宋点 → 明泡 ↓ ↓ 吃茶 ↓ ↓ 喝茶 点茶 → 泡茶
1.唐煮:
唐代及唐以前是“饼团茶”,用茶鲜叶压 制成茶饼,焙干、收藏备用。食用时,先碾 成粉末。 煮茶时,先烧开一锅水,放盐调成咸味, 茶粉撒人锅内稍煮,即舀入茶碗,趁热连汤 带茶粉末一道喝下去————谓之“吃茶” 。
茶筅
茶糊糊
日本茶道用具
3.明泡:
过程:茶→加入沸水→冲泡→饮茶水(留 渣)。 做法:茶汤与茶渣分离开来,饮茶留渣,不
再强制喝茶同时吃茶粉渣,喝完了续水,谓之
一开二开三开,先浓后淡,喝茶一般不论碗数,
而讲开头。
“明泡”特点:改为整叶茶冲泡,不再碾末。 ——“粉改叶”、“饮茶留渣”,可观可赏。
明泡:
• * “茗,苦,寒,破热气, 除瘴气,利大小肠,
食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 不睡。” • 茶为万病之药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奇新茶》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字的变化:
•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
• 唐至今:茶、茗。
人生不同阶段的描述
十六:花季少年 三十:而立之年
四十:不惑之年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之年
七十:人活七十古来稀
对长寿的描述:
• 米寿:八十八,88岁。 • 百(白)寿: 99+1 =100(谐音), 99岁。 • 茶寿:二十 + 八十八,108岁。
第六章 茶文化基本知识
一、茶的历史
1.茶的发现
* 茶叶最早的药用记录在公元前2780年。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荼而解之” 。 神农像
茶圣——陆羽,唐代
• 陆羽著: 《茶经》
•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 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陆羽像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
• 在牧区掺入牛奶共饮,
• 南方山区用作擂茶、打油茶。 • 早期的茶汤,既是流质食品,又是解渴的饮料
打油茶—祛寒健体
• 打油茶工具 打油茶佐料
4.送礼、收藏—文化、时尚
三、茶目前利用的领域
(一)食用
1.茶主食:茶粥、茶饭、茶糕点、茶馒头、茶饺子、茶 饼干、茶面条。
主要是作为配料,添加量约为3~5%。
茶色素
• ——从茶叶中提取的色素:茶黄素、 茶红素、
• 能够去脂,降低血压
• 增加血管韧性
• 稳定心律
(四)抗氧化、防腐
茶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效果, 可用于化妆品、食物,
尤其是腊制品的防腐、保鲜、保质,
无毒、无副作用,安全卫生。
(五)防治病虫害
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 用, 在植物的生物防治中,常用作抑菌剂、防虫 剂,防霉剂。 效果好。
二、茶利用方式的演变
• 茶树原生于中国,
•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茶树,
• 利用茶叶, • 创造饮茶文化,
茶的利用
茶叶利用方式的几种演变:
• 1.药用→2.食用→3.饮用→4.送礼、收藏
1、药用:
• 唐代,《三皇本纪》:神农氏“始尝百叶, 始有医药”。
• 神农氏发现茶,作药用,生嚼内服,清热, 外敷消炎解毒。 • 古人又将茶作祭品,是药用观点的反映。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 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 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 ----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 便,去痰热,止渴,悦志。下气消食,破热气, 除瘴气,清头目,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 赤白痢,止头痛------”
煮茶:
旧时“煮茶” :烧水开→调味盐→撒茶粉 入锅→煮沸→舀入茶碗→连汤带茶粉→“吃 茶”。 现代煮茶:水开→投茶→煮沸→喝茶去渣。
2.宋点: ——“点茶”。
点茶——即将茶碾碎成粉,放入茶碗,用沸
水冲泡茶粉、饮用。 用汤瓶烧水,瓶有柄有流,先冲少量开水调 匀,谓之“击沸”,再冲至满,饮用。 茶粉→入茶碗→加沸水→茶筅用力击打→茶 水交融→茶泡沫(茶糊糊)→饮用。
• 而近20年中新发展的、有案可查的各类药
茶、中草药保健茶就有350种之多。
5.茶在文化上的应用
• 送礼、收藏、演艺—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提升
• 送礼—联谊、送建康,既有礼节,也有祝福、
• 演艺—茶艺表演、茶艺展示、茶文化活动
• 收藏—茶砖、茶饼、工艺茶
送礼送建康
茶艺表演,弘扬茶文化
收藏增值
说茶 、唱茶、写茶
五、茶业产业链的构成:
• 环节:种茶→制茶→卖茶→喝茶 → • 对象:茶园 茶厂 茶庄 茶人 • 品茶 → 藏茶 →说茶→唱茶→写茶 • 爱茶人 有钱人 爱茶的文化人
茶业产业链的构成:
• 生产:谋生—获得生存的必备 • 经营:谋生、生产、经营—获得收入的增加
• 饮食:解渴、茶膳—获得感官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