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合集下载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练习人民版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练习人民版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 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

据题干信息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故选B项。

材料无从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排除A项;C、D两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

2.(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 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曹、鲁一带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

当时争霸战争频繁,但并没有在各地普遍出现巨商大贾,故可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模,C、D两项均可排除。

3.(2019河北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

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

材料主要反映出( )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答案 C 材料中“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反映出官商一体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故C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卷-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3.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

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4.(2017·武汉调研)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6.(2016·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7.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曾以国家政令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

”这一政策,使越国在十年之内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为最终打败吴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商鞅道:“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材料三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8·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8·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 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曾以国家政令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

”这一政策,使越国在十年之内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为最终打败吴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商鞅道:“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材料三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提升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北冲刺模拟)下图是依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运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冲突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冲突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运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运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24·百校联盟全国Ⅰ卷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表中文献仅仅反映出农业的基本耕作形式,故A、B项错误;“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出汉代已经形成男女家庭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24·云南模拟)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状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桑蚕业是农夫基本收入来源B.起先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浙江嘉兴一带植桑收入与田亩收入的对比。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地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地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构造与特点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 共 48 分)1.(2021XXXX12 月教学质量监测,1) ?诗经·周颂?中写道: “噫嘻成王 , 既昭假尔 ( 成王轻声感慨作祈告 , 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

率时农夫 , 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困难〞。

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平安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 A解析“率时农夫, 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困难〞说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 故 A 项正确 ; 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 B 项错误 ;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故 C项错误 ; 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 D 项错误。

2.(2021XXXX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 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表达了小农经济()A. 稳定性强B. 生命力顽强C.根底脆弱D. 生产工具简单答案 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表达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 并以家庭为单位, 与材料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表达, 故 B 项正确 ; 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 小农经济的根底是相对稳固而非脆弱, 故 C项错误 ; 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 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 故 D 项错误。

3.(2021XX呼和浩特质量普查调研,4)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 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 万市斤。

七年 , 铁总产量近905.3 万市斤 , 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

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

……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

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 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选C 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5.(2019·盐城模拟)唐代元稹在《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

这一现象源于(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解析:选 A 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主要指技术工艺的传承仅限于家庭内部,“传男不传女”,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措施,故A项正确。

6.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 A.耕地面积缩减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解析:选C 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 项错误。

7.(2019·盐城期中)班固《汉书·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安世尊为公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由“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可知其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D项正确。

8.(2019·海安期中)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解析:选D 材料描述了当时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

棉纱在市场的贸易使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9.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解析:选C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

10.(2019·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宋朝苏轼又说:“(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

”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由此可见草市( )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解析:选C 东晋时期就有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草市打破空间限制,未体现打破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草市便于商品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

11.(2019·南京调研)《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

”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 )A.市场分布类化B.彩瓷交易频繁C.商帮经营兴盛D.长途贩运繁荣解析:选A 材料中“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商品市场,故A项正确。

12.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解析:选A 材料表明经商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动机,而是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故A项正确。

13.(2019·苏州调研)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由此可知班固( )A.有农商皆本的意识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C.推崇重农抑商政策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解析:选A 据“食谓农殖……货谓布帛可衣……二者,生民之本”可以得出对农业和商业都重视的思想,故A项正确。

14.(2019·南京、盐城调研)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

补官有差。

”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特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选D 材料中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反映了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1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解析:选B 三则材料中都能体现出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9·扬州一模)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

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

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

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

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

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3分)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

(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

(4分)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4分)解析:第(1)问,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话说明了制定“田亩丈量条例”的原因,第二段话阐释了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概括两段话的内容即可。

第(2)问,首先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

程序:先组织丈量人员、规定丈量进度要求;再制定各地都图册额作为依据;最后根据都图册额编制鱼鳞册图草册与正册。

(2)观点1判断:观点错误。

理由:商品经济发展壮大徽商经济实力;土地买卖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徽商购买土地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