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1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3.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1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15.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西“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

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能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继承了崇尚儒学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6.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9.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0.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2.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4.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这图反映出()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三、隋唐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

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7.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8.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四、宋元

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3.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

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9.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0.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1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四、明清

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3.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

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

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

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8.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9.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11.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3.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4.黄宗羲在《明夷访谈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1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16.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17.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8.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9.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0.“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

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21.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2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全国卷高考化学选择题汇编

1.[化学常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铝桶中 C.可以使用碱式滴定管量取高锰酸钾溶液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85% 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叫做皂化反应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O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用AgNO溶液可以鉴别KC1和KI 5.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 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 B.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 C.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6、[离子方程]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2NH3·H20+SO22NH4++SO32-+H2O B.氯化钠与浓硫酸混合加热:H2SO4+2Cl-SO2↑+Cl2↑+H2O C.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3Fe2++4H++NO3-3Fe3++NO↑+3H2O D.明矾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 2Ba2++3OH-+Al3++2SO42-2BaSO4↓+Al(OH)3↓ 7.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Ba2++2OH-+2H++SO42—=BaSO4↓+2H2O B.酸性介质中KMnO4氧化H2O2:2MnO4-+5H2O2+6H+=2Mn2++5O2↑+8H2O C.等物质的量的MgCl2、Ba(OH)2和HC1溶液混合:Mg2++2OH-=Mg(OH)2↓ D.铅酸蓄电池充电时的正极反应:PbSO4+2H2O-2e-=PbO2+4H++SO42— 8.[阿伏伽德罗常数]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lmolFeI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 B.2L0.5mol?L硫酸钾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 C.1molNaO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 A D.丙烯和环丙烷组成的42g混合气体中氢原子的个数为6N 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 B.1molN2与4mol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 C.1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 D.标准状况下,2.24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 10.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0.1mo 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氮原子数为0.2N A B.1mol氯气分别与足量铁和铝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均为3N A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25——220年) 1、王莽篡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年),西汉灭亡 2、绿林、赤眉起义 A原因:为缓解社会矛盾(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流民奴婢),王莽“托古改制”(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改革),但不合时宜,引发更大的混乱。 B结果:在绿林军、赤眉军打击下,新朝覆灭 3、刘秀建立东汉25年 (1)刘秀反新: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后来加入绿林军。 (2)刘秀建立东汉:25年,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5——220),刘秀就是光武帝 联系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光武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 同: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异: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等;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补充:豪强地主的发展历程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法家主张打击豪强)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近三年高考化学选择题(全国卷)

17-1 7.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 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 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9.已知(b )、(d )、(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 C.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10.实验室用H2还原WO3制备金属W的装置如图所示(Zn粒中往往含有碳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依次盛装KMnO4溶液、浓H2SO4、焦性没食子酸 溶液 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④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 气体纯度 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 11.支持海港码头基础的防腐技术,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12.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强 ! B.Y的简单离子与X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 构 C.Y与Z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 试纸变红 D.Z与X属于同一主族,与Y属于同一周期 13.常温下将NaOH溶液添加到己二酸(H2X)溶 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 SP(H2X)的数量级为10-6 B.曲线N表示pH与 2 (HX) lg (H X) c c 的变化关系

高考_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知识归类 Ⅰ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 1、奴隶社会 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2、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二、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⑷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三、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 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 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 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⑵赋税制度 ①初税亩:时间、内容和意义 ②租赋制——编户制度:时间、内容和作用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1)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 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 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 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2.(6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2/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3.(6分)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B. C.D. 4.(6分)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25gFeCl3,水解形成的Fe(OH)3为胶体粒子数为0.1N A B.22.4L(标准状况)氩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 A C.92.0g甘油(丙三醇)中含有羟基数为1.0N A D.1.0molCH4与Cl2在光照下生成CH3Cl的分子数为1.0N A 5.(6分)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螺环化合物,螺(2,2)戊烷()是最单的一种,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环戊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B.二氯化物超过两种 C.所有碳原子均处同一平面 D.生成1molC5H12,至少需要2molH2

6.(6分)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台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 B.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7.(6分)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示意图如右所示,其中电极分别为ZnO@石墨烯(石墨烯包裹的ZnO)和石墨烯,石墨烯电极区发生反应为: ①EDTA﹣Fe2+﹣e﹣=EDTA﹣Fe3+ ②2EDTA﹣Fe3++H2S=2H++S+2EDTA﹣Fe2+该装置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阴极的电极反应:CO2+2H++2e﹣═CO+H2O B.协同转化总反应:CO2+H2S═CO+H2O+S C.石墨烯上的电势比ZnO@石墨烯上的低 D.若采用Fe3+/Fe2+取代EDTA﹣Fe3+/EDTA﹣Fe2+,溶液需为酸性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3分) 8.(14分)醋酸亚铬[(CH3COO)2Cr?2H2O]为砖红色晶体,难溶于冷水,易溶于酸,在气体分析中用作氧气吸收剂。一般制备方法是先在封闭体系中利用金属锌作还原剂,将三价铬还原为二价络;二价铬再与醋酸钠溶液作用即可制得醋酸亚铬。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蒸馏水均需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目的是仪器a的名称是。(2)将过量锌粒和氯化铬固体置于c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按图连接好装置。打开K1、K2,关闭K3。 ①c中溶液由绿色逐渐变为亮蓝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同时c中有气体产生,该气体的作用是 (3)打开K3,关闭K1和K2.c中亮蓝色溶液流入d,其原因 是;d中析出砖红色沉淀。为使沉淀充分析出并 分离,需采用的操作是、洗涤,干燥。 (4)指出装置d可能存在的缺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高考全国卷1化学试题附答案

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卷) 一、选择题: 7.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 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 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8. 设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4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A 2N B. 1mol 2N 与4mol 2H 反应生成的3NH 分子数为A 2N C. 1mol Fe 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A 2N D. 标准状况下,2.24L 4CCl 含有的共价键数为A 0.4N 9.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 B. 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 49C H Cl 有3种同分异构体 D. 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10.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 将2Cl 与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2Cl 11. 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24Na SO 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 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24SO - 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 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24SO - 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2 181、“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指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 B.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 C.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D.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答案:D 182、“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这是郭沫若对下列哪一个水利工程的称赞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B 183、《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 A.匈奴实现了内部的统一 B.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中原 C.匈奴统一了北方大草原 D.匈奴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答案:C 184、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C.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军事冒险D.国联对意大利实行了有效的经济制裁 答案:B 185、2002年12月5日,新任党总书记胡锦涛前往河北的西柏坡村参观访问。这里之所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召开了 A.八七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D 186、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187、历史提供给中共具体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机遇是 A.参与并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在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 C.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 D.领导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答案:A 18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189、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地工业企业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际上()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B.由国家发展经济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年全国卷Ⅲ理综化学高考试题(含答案)

高考真题绝密★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7.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8.金丝桃苷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下列关于金丝桃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B.分子含21个碳原子 C.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D.不能与金属钠反应 9.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 L(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N A个中子

高考真题 B .1 mol 重水比1 mol 水多N A 个质子 C .12 g 石墨烯和12 g 金刚石均含有N A 个碳原子 D .1 L 1 mol·L ?1 NaCl 溶液含有28N A 个电子 10.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气体 溶液 A . H 2S 稀盐酸 B . HCl 稀氨水 C . NO 稀H 2SO 4 D . CO 2 饱和NaHCO 3溶液 11.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用Na 2SO 3溶液吸收少量Cl 2:323SO -+Cl 2+H 2O = 23HSO -+2Cl -+24SO - B .向CaCl 2溶液中通入CO 2:Ca 2++H 2O+CO 2=CaCO 3↓+2H + C .向H 2O 2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 3:2Fe 3+ +H 2O 2=O 2↑+2H ++2Fe 2+ D .同浓度同体积NH 4HSO 4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4NH ++OH - =NH 3·H 2O 12.一种高性能的碱性硼化钒(VB 2)—空气电池如下图所示,其中在VB 2电极发生反应: 32442VB 16OH 11e VO 2B(OH)4H O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401、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结果是因为 A、两者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两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内涵不同 C、所处时代农民的思想觉悟不同 D、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不同 答案:B 402、隋朝的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答案:B 40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现行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两者的关系是 A.互相矛盾B.互相衔接C.互相制约D.互相借鉴 答案:B 404、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答案:D 405、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开始了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历史c.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武器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406、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变化是() A.革命任务B.领导力量C.革命对象D.斗争方式 答案:B 40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因为它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革 答案:C 408、制约法国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A.工业资本短缺B.国内市场狭窄c.技术力量薄弱D.外来移民较少答案:D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