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先秦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01-06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

01-06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

01-06高考题分章节第一章:先秦1.(01全国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2.(01上海1)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A.周公东征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3.(01广东1)夏朝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工具不包括()A.蚌制工具B.木制工具C.石制工具D.铜制工具4.(01江浙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5.(01全国春季2)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6.(02上海历史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 盘庚迁殷B 牧野之战C 周公东征D 共和行政7.(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8.(02苏粤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9. (02天津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0.(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11.(03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2.(03江苏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13.(04江苏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14.(04全国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5.(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全国甲卷历史高考题25题

全国甲卷历史高考题25题

全国甲卷历史高考题25题
全国甲卷历史高考题25题是一份针对全国甲卷考生历史科目的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通常是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一项,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示例:
全国甲卷历史高考题25题:
题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

在郡县制下,郡长官由中央任命,调离必须经上一级政府批准,不得世袭。

由此可见,秦朝郡县制的特点是()
A. 郡县是地方行政长官且握有军政实权
B. 郡与县的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 郡县是秦朝最高权力机关
D. 郡县的长官拥有世袭的权利
答案:B. 郡与县的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总结:全国甲卷历史高考题25题是一道选择题,主要测试学生对秦朝郡县制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四个选项的对比分析,学生需要找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历史一、选择题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 公共墓地出现B. 农业的产生C. 贫富分化加剧D. 文字的使用2.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3.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4. 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史料内容来源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

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

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

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

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A. 《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 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C. 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 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5.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 朝贡贸易繁荣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 白银大量流入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6. 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古代史无答案)【课件版】(1)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古代史无答案)【课件版】(1)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
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24·湖南卷·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 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2024·广东卷·2)如表1《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上表反映了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2024·广东卷·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2024·北京卷·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
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
这一比喻寄托了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高考历史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
1.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性战争发生在哪个时期?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朝
D. 唐朝
2. 下列哪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立过庙号的人?
A. 刘秀
B. 汉武帝
C. 曹操
D. 朱元璋
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发起侵略?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北洋水师的建立
C. 甲午战争
D. 辛亥革命
4. 以下哪个人物对中国对外贸易有重要影响?
A. 高麗興王
B. 鄭和
C. 李自成
D. 慈禧太后
5. 下列哪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军事家?
A. 司马迁
B. 袁世凯
C. 傅作义
D. 岳飞
6. 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哪一部?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春秋"
D. "左传"
7.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8. 以下哪个人是中国古代"孔子-孟子"一派的思想家?
A. 荀子
B. 墨子
C. 周敦颐
D. 王安石
9. 下列哪个朝代通过修建长城来防御北方民族入侵?
A. 唐朝
B. 隋朝
C. 宋朝
D. 明朝
10.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A.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文化大革命。

【消灭易错】《中国古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消灭易错】《中国古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1.如表反映出我国早期文明地区文化遗存文化特色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距今约7000前~5000年前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距今约5000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精美玉器A.领先世界其他文明B.水平低下但发展迅速C.相互隔绝没有交流D.多地起源又各具特色【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根据材料“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仰韶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辽河上游出现红山文化等”可知,同一时期不同地方出现了不同特色的早期文化遗址,这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多源性和各具特色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中国早期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世界其他文明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早期文明的出现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B项;中国早期文明“相互隔绝没有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下面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

这可用来说明,古代中华文明A.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B.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C.具有明显同源一体的特征D.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根据图片可知,中华文明考古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但是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明蕴含在一体格局之内,而不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所产生的,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圈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见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原始社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同源”,排除C项。

故选D项。

3.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史上,哪一时期最早出现了文人雅客所称的“丝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2、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A. 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 B. 美洲等新大陆的发现 C. 指南针的传入 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被视为“破坏先一千年之古国,为万世所不容”。

这表明() A.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B. 封建主义已经走向衰落 C. 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先进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4、论述题:请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1、B. 秦汉时期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因此,最早出现“丝路”的概念是在秦汉时期。

2、D.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选项本身表述没有问题,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3、A.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题目中明确提到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说明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

因此,答案为A。

4、形成原因:(1)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统筹全国资源,统一调配物资,发展经济。

(2)政治基础: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利益。

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这一需求,通过科举制度等手段选拔官员,确保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3)文化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强调秩序、等级和稳定,中央集权制度符合这种文化要求。

同时,统一的文化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地理基础:中国地域广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众多,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统一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先秦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4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图5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12.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13.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1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15.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

崇周制西“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二、秦汉魏晋南北朝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能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继承了崇尚儒学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6.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9.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0.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1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2.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1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4.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这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三、隋唐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4.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7.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基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