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乙卷历史小论文详细解析和示例

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乙卷历史小论文详细解析和示例

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乙卷历史小论文详细解析和示例一、高考原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民德包括私德和公德。

梁启超说东汉儒学最盛,民德最优,东汉发展最好。

上图是《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选择中国古代史中一个朝代或时期进行论述,可以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对观点进行商榷补充。

(要求:自拟论题,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详细解析小论文题型在2023年又有了新的选题角度,近三年以来本题型的形式都有所变化。

2021年是根据图片提示书写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会议。

2022年是根据表格表达官员的德治的重要性。

2023年高考中第42题命题形式又有所变化,根据梁启超先生所绘制的《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探索历代民德。

42题的命题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万变不离其宗,需要学生抓住核心要点进行回答本题。

本题可抓住关键词“民德、东汉儒学、最优、宋、明末、清中叶”等词可以得出本题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由此可见:在不同时代,民德好或坏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梁启超绘制此图也很大程度上结合当时他所生活的晚清时代,民德甚低!所以,民德的高低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做这道题可以从不同时代的民德具体情况,找到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历代统治者的通知措施、国家安定或动乱、外部环境、儒家思想的传播情况等角度切入书写。

2023年小论文命题方向与当今时代也是紧密相连的,当今的社会也是追求民德的时代,所以本试题的命题思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史料联系到现实社会中的事实,以此可以理解本题的命题出发点以及解决本题的思路。

“以史为鉴”也正是当代学生学习历史重要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事实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体会民德这个词的重要性。

具体思路:思路1:根据材料中所给的现象,论述从东汉民德最优的原因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儒学发展的情况、国家政策等角度阐释观点。

示例一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高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比赛题目精选

高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比赛题目精选

高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比赛题目精选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小论文写作是一种能够深度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潜能,以下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高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比赛题目。

一、中国古代史1、“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看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学们可以探讨这一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和完善。

2、“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之一,其开放与包容的政策在对外交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果。

研究唐朝的这些特点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繁荣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3、“宋代商业的繁荣及其原因分析”宋代商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经济活跃,商业活动频繁。

分析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如市场的扩大、货币的流通、商业组织的出现等,并探究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

二、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与变革”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学们可以论述鸦片战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由此产生的变革。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探讨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革命形势,制定了相应的土地政策。

研究这些土地政策的内容、实施过程以及对农民运动、革命胜利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

三、世界古代史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与局限性”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

高考历史小论文训练(教师)

高考历史小论文训练(教师)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 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逻辑清晰。)(14分)
【答 案】观点:政治救亡推动思想启蒙。(2分) 说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为了维护统治,冲破传统“天朝上国” 的思想藩篱,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深入学习西方, 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传播了西方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进一 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于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导致民主共和 制度受到威胁,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 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荡涤人们脑 海中的封建文化,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 展开辟了道路。(10分,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即可,每个角度 5分)
(2021·湖北武汉黄冈六校高三10月联考·17)(14分)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政治救 亡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 民族危亡,毅然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倡导西学反 对传统,从而使一个个新思潮与救亡图强的政治运动 相伴而行。早期的思想启蒙就是因为没能完成对中国 的深层文化——人们的观念、心理、意识的更新,致 使他们在政治上的救亡运动也不能成功。 ——姚晔《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启蒙的 历史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 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仁人志士不断深化向西方 学习,传播了西方进步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观点评述类小论文题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

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中国历史悠久,历经沧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高考历史作为考试科目之一,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下面就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例,展示一篇高考历史小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

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科举制度下,不论贫富,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为社会的流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在科举制度下,学子们为了取得功名,励精图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再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才能,这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固化。

由于科举选拔官员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士大夫家庭,这导致了社会上层家族的势力日益壮大,而下层民众的社会地位难以改变。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导致了文化的僵化。

由于科举考试主要以经义为主,对其他学问的忽视,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僵化,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科举制度的实施加剧了社会的腐败。

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功名,为了应试,许多学子不惜以钱财买官,这加剧了社会的腐败。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科举制度,认识到其利弊,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上述范文,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历史小论文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论据的充分性和合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逻辑的严密性,力求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文章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有深度。

2015-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含答案)

2015-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小论文真题(含答案)

近五年真题历史小论文41.【2015年全国卷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年份1950 1995 2000 2008法定节假日天数节假日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1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 -- 1端午节-- -- -- 1中秋节-- -- -- 1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1.【2016年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1.【2016年全国卷I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作文模板
历史小论文,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原始农业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农作物种
植以小麦、稻米、黍米为主,畜牧业也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贫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古代中国的农业开始逐渐进入了农业革命时期。

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具的使用得到了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兴起。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农民开始种植大豆、棉花等作物,畜牧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周时期的农业革命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农具的使用更加普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棉花、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逐渐兴起,畜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原始农业时期到商周时
期的农业革命,再到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考历史42题小论文解题技巧专题训练共36页

高考历史42题小论文解题技巧专题训练共36页
高考历史42题小论文解题技巧专题训 练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答案

历史小论文题型(开放性试题)训练1.(2017山西名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据《贞观政要》卷二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二(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1)
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2分)
史料解释:
①孔子主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2分)
③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2分)
历史评价:孔子主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分,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否则只能得2分)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2分)
史料解释: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2分)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2分)③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2分)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的例证。

(4分)
(2)
观点: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地区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

说明:古代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

然而到明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总结: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创新
(3)
增加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分)理由:朱元璋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分)
增加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分)
增加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早期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
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

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4分)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