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布鞋的情结
布鞋的回忆

布鞋的回忆走进大大小小的鞋店,各种式样的鞋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那柜台里的每一双鞋都那么时尚,漂亮。
然而,让我久久难以忘记的,还是我童年时代妈妈做的布鞋。
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时的大人孩子穿的鞋都是自己家做的布鞋。
做好每一双鞋非常不容易,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先要准备“铺衬”,就是衣服坏的实在没法穿了,就用剪子一块一块地剪下来,剪得方方正正地,然后放到家里的针线笸箩里。
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新旧不一,面料不一。
等到铺衬积攒多了,妈妈就选个太阳最毒的日子,把面板或吃饭用的桌子放好,用铁锅熬出热气腾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交错分开,将厚一些和薄一些的分摊均匀,然后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地粘起里。
接着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袼褙。
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烘烤。
做鞋前妈妈按我们脚的大小剪出鞋样,然后把鞋样缝在袼褙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准备做鞋了。
我很幸运,我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妈妈。
我妈妈做的鞋最漂亮,每次我穿上妈妈做的新鞋,总能吸引众多人羡慕的眼光。
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天,我刚穿上妈妈为我做好的红色烫绒鞋,就被我们班的班主任张老师看到了,他不住地夸我的鞋漂亮。
引来了许多同学的围观,你们可知道,当时我内心高兴极了,就像一个高傲的公主,挺胸阔步,得意洋洋。
我的妈妈不但鞋做得好,还有一手绝活就是剪鞋样。
只要看到哪个大人或孩子穿了新样式的鞋,妈妈马上就能剪下来。
我还记得,那时每天都有大娘,大姨之类的左邻右舍来我家,等妈妈剪鞋样。
这么说吧,在我们那个不太大的小村庄,几乎家家都有妈妈剪的鞋样。
妈妈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
那时候,每家的孩子多,而且每个孩子都要有几双鞋。
所以妈妈一年四季不停地做。
另外,白天还要到生产队干活。
所以妈妈大部分的鞋都是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做成的。
看妈妈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妈妈总是用一块布包着鞋底,想方设法不要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
妈妈做的布鞋美文美句

妈妈做的布鞋美文美句
1.妈妈做的布鞋,质朴又实用,每次穿出去都让我倍感温暖。
鞋面是精挑细选的布料,柔软舒适,穿上一整天也不累脚。
妈妈的爱,在每一步中!
2.看到妈妈做的布鞋,就仿佛看到她那温暖的笑脸。
鞋子虽简单,但满载着妈妈的爱心和牵挂。
谢谢妈妈的温暖陪伴,一穿上这鞋子,我就感到无比的幸福!
3.谁说布鞋不时尚?妈妈做的布鞋,既舒适又美观,是每个人心中的温情回忆。
穿在脚上,仿佛能感觉到妈妈的祝福和期望。
好爱妈妈的手工!
4.你是否也曾有过穿着妈妈做的布鞋闯世界的回忆?那温情,那感动,都藏在每一针一线的细腻中。
珍惜这份母爱,感恩妈妈的辛勤付出!
5.妈妈的手工鞋,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温暖。
6.舒适的质感,独一无二的温暖。
"晒出妈妈手工制作的鞋子,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无尽的爱心和关怀。
穿上这双鞋,仿佛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7.爱在细节,暖在心头。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妈妈的手工鞋子,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她的爱意。
穿在脚上,仿佛带着一份深深的母爱,这双鞋是我心中永恒的温暖。
8.手作的温度,时间的印记。
"分享妈妈为我手工制作的鞋子,每个针脚都凝聚着她的爱意。
这双鞋是时间的见证,是母爱的象征,是舒
适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伤感文章母亲,手工布鞋

母亲,手工布鞋对于纯手工布鞋,如今已很少见,只因样式不够新颖,再者做起来甚是麻烦,故不如几十元买一双,来的捷便。
然对纯布鞋的情愫,一言难尽,絮叨了半生,还要继续半世延绵。
母亲做手工布鞋,那是行家里手,四邻八舍的人,时不时的去找母亲,剪鞋样子,请教。
听母亲讲,她很小的时候,已开始学着做鞋子,因在姥姥家是长女,姥姥要忙着做工,没时间照顾四个舅舅,故舅舅的鞋子,大都是由母亲来做的。
白天帮衬着姥姥,照顾家里大大小小事情,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要做鞋子,这么一大家子人,做了这双,又要做那双,一年四季,总有做不完的鞋子。
心灵手巧的母亲,做的鞋子不仅合脚耐穿,而且样子还好看。
我自小一直穿母亲做的鞋子,直到十几岁。
提及布鞋,总会想起儿时的情景,记忆里,小时候经常会停电,照明只能用煤油灯,暗淡的灯光下,搓麻线,纳鞋底,是每个夜晚母亲常做的事情。
当时,我靠在母亲身旁,一根根火麻,经过母亲1的手,转来转去,搓成一根根光滑细长的麻线,甚是好奇不已,有时看着挺简单,也去凑凑热闹,但一直也未曾搓出一根完整的线。
不论是鞋底,还是鞋表,其中的工艺,针针线线全是手工制成,按照脚的大小,剪出鞋样子,照着鞋样缝制鞋表,母亲的针线活,很是细致,线距之间均匀,线的力道大小相同,可与机械活相媲美。
而鞋底,用一层层的布叠加,其厚度可想而知,一根根麻线将其纳实,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手工纳的鞋底,做起来费时费力,却吸汗透气,很是养脚。
前几年,母亲又给儿子做了一双,起先不怎舍得穿,谁知第二年,却有点小了,只能搁置一角,每次翻箱倒柜,看到它,都会思绪万千,想起一针针做鞋的母亲……于是匆匆规整一下,又放在储蓄柜里。
近些年,母亲来看我们,总会捎来做的鞋垫,我一再嘱咐,“不用再做了,做起来这么麻烦。
”母亲总是笑着道:“又不知送啥,你们啥都不稀罕,做双鞋,纳鞋垫,还用的着”。
我都不知,怎样驳了母亲这份心意。
2如今,每逢阴雨天,母亲的手腕或是手指,偶尔会隐隐作痛,可能是以前纳鞋底,种下的老毛病。
母亲的千层底布鞋情感散文

母亲的千层底布鞋情感散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的稳那走的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
这是九十年代解晓东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娃》中的两句,一双千层底布鞋,饱含着浓浓的思乡情。
千层底布鞋,曾是农家女人必做的一项针线活。
春季,冰雪未尽的农忙前,母亲趁这个时候开始给做全家人的单鞋。
千层底布鞋工序复杂,耗时长,一双单鞋最快也要四五天时间。
千层底布鞋的第一步是“打布壳”。
母亲把所需的工具搬到院中,一张长桌,一笸箩废布(事先把废旧衣裤沿线拆开的布),一大碗浆糊,一把剪刀。
先在桌上刷一层浆糊,铺一层布,剪去布料边角,再刷一层浆糊铺一层布,大概铺七八层,就成了。
将长桌晾在院里,太阳暖暖的烤着。
阴天里,就只好在屋里打布壳,打好后把桌子侧翻贴在火墙上烤,直到布壳干透。
家里人口多,通常要连续打好几桌布壳才够做全家人的鞋。
接着是做千层底,母亲那张大床就成了她的临时工作台。
拿出压在床头下的纸鞋样,鞋样分鞋底和鞋帮。
把鞋样缝几针固定在布壳上,用铅笔描出鞋底轮廓,描完后拆下鞋样,沿铅笔印裁剪出来。
一个千层底通常需要六七层布壳,摞起来要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
将每一层鞋底边缘用全棉白布条包一圈,用浆糊粘住,放置在顶部和底部那两层朝外的一面要全部用白布覆盖粘住,几层鞋底叠放对齐,顶部一针,底部一针分别固定好。
以上工作仅是千层底的一个开端,接下来才是做布鞋最费力的一个阶段——纳鞋底,用大脚针穿上白色粗线绳,先用力把针尖刺入鞋底,再借助顶针使力将针穿透鞋底,翻到另一面,用钳子夹住针尖一侧,拔出针,连带抽出线绳,拉紧。
纳鞋底,需针大线粗而针脚细密均匀,这样的鞋底漂亮又结实。
鞋底纳好后,做鞋帮。
鞋帮只需依鞋样裁出一层布壳加一层条绒布,两层对齐缝合,鞋帮和鞋底连接的那一圈儿用白布条包边缝一周,鞋面处的边沿用黑布条包边缝合,鞋口处缝上松紧,使鞋面更加贴脚。
再把鞋帮牢固的缝在鞋底上,这样一双鞋就完成了!即便经济条件非常拮据,母亲也不会为了省布料而减少工序,做出的鞋,总是白净的鞋底,精致的鞋面和鞋袢,美观舒适又耐穿。
【高三作文】手工布鞋的情结

【高三作文】手工布鞋的情结布鞋,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感纽带。
它不仅是人们脚上的一双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手工布鞋的情结,正是源自于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手工布鞋的制作过程繁复且精细,需要手艺精湛的师傅用传统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
师傅要选择优质的细麻布作为鞋面,再用彩色丝线拼贴出美丽而精致的图案。
接下来,鞋底的制作更为考究,师傅要选择经过特殊处理的棉花,将其填充到鞋底中,从而使鞋子更加舒适耐穿,同时还要注意鞋型的制作,使它既有美观的外观,又具备较好的穿着体验。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师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种人工的精致和细腻,使得手工布鞋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手工布鞋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在传统文化中,布鞋被视为朴实、典雅和近于大自然的灵魂。
人们认为布鞋与人的联系更加亲近,与自然的融合更加和谐。
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穿着布鞋日行千里,走过了一片片沃野和一座座山川,留下了无数个脚印和回忆。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的生产和大规模的消费,使得布鞋逐渐被淘汰,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手工布鞋逐渐变得稀有和珍贵,也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手工布鞋的情结还体现在它与艺术的结合上。
布鞋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不同地区的布鞋,以及布鞋上的图案和刺绣,都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背景。
无论是北京的四季鞋、四川的泥人鞋,还是云南的刺绣鞋,它们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通过手工布鞋,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也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手工布鞋的情结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并且更加显得珍贵和难得。
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手工布鞋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多的光彩和生命力。
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手工布鞋,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手工布鞋的制作中来。
只有这样,手工布鞋的情结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感受,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
高三抒情散文《手工布鞋的情结》1500字(共16页PPT)

高三抒情散文《手工布鞋的情 结》
以前,布底鞋很流行,母亲
儿女 们心灵手巧,挑灯夜战,
们
自豪 穿在脚上很
,似乎不是比试
鞋子 脚上
的精巧,而是在比试谁
的母亲手更巧。当生活好起来的同时,
人 渐渐地,这种鞋子悄悄淡出了
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名
牌皮鞋。
关键词:母亲,儿女,自豪,鞋子,
人们,视线,名牌,皮鞋,流行,起来, 淡出,精巧。
高三抒情散文《手工布鞋的情 结》
底鞋 原来布
穿着舒适,是因为里
面有看不见的“爱”、要用“心”才
市场 能感受到的“情”。今天的
上名牌比比皆是、款式多得数
不胜数,但呈现在我眼前的仿佛是一
双双手工布底鞋。
关键词:市场,名牌,款式,工布,
底鞋,穿着,看不见,才能,感受,呈现, 舒适。
高三抒情散文《手工布鞋的情 结》
高三抒情散文《手工布鞋的情 结》
有时想起老电影《乡情》歌 词中唱到“阿妹给阿哥写封信, 不拿纸笔拿线针……一行行 针脚一行行字,行行都是相思
情。”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后来在轧花厂上班后,第一 次用半个月工资买了一双“火 箭”式皮鞋,感觉洋气多 三接 了,后来又换成了两接头、 头、系带式、扣带式、一脚 蹬,随着款式的不断变化,脚 病也随之而来,比如脚痛、烂 脚丫、脚板掉皮等等,便翻出
高三抒情散文《手工布鞋的情 结》
如奥康、意尔康、康奈、特步、红星 尔克……不说城里,就是乡下也极少
底鞋 有人再做布
,它几乎要成为
一个历史名词,被收藏进历史
词典之中。
春天天气晴和,风高气燥,
季节 这时还没到农忙
,正是一年
当中备鞋底、鞋帮的最佳时
爱情·布鞋

为你缝制一双鞋,用心里的千丝万缕的思念纳成鞋底,用一颗永恒的心穿出一针一线,让鞋底稳实,伴你走完人生的路程。
山里的女孩子,爱上一个男孩子时,总是亲手缝一双鞋送给意中人,千针万线缝制成密密麻麻的鞋底,穿着鞋就象心爱的人随时陪伴左右。
我不会做针线活,但这次我要为你缝制一双鞋,不为别的,就为你不论走到哪里都记得买礼物给我,我希望你能穿着一双厚实的千层底鞋。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个人做鞋,也是最后一次做。
我知道你终究会远行,不会停留很久,只是感情这东西莫名其妙,明知没有结果还自己与自己固执一番。
鞋是用来穿在脚上的,合脚与否影响着人的心情。
我想为你做一双合脚的鞋,只要心诚就会有感应,让你穿上柔软的千层底鞋,舒服地走出每一步。
为自己喜欢的人做一双鞋,好象是在加工一件艺术品,爱情是主要的材料。
虽然不会很美丽,但是最用心的,真实就是美,不能为你做什么,你需要的我帮不了,就缝这双鞋吧。
我请最会针线活的姨妈剪好鞋样,在她的帮助下,做好鞋面。
鞋面不是最费功夫的,鞋底才是。
姨妈只能帮助我作好样式,别的我要亲自一针一线地缝制,相信你穿上这双鞋时肯定是最帅的,我想象着你微笑着穿上这双鞋。
姨妈说:“何苦呢?从小就拿笔的手怎么能拿好针线?我来做吧。
”我坚决不要,我知道你要走,不会永远在我身边,所以我要亲手为你做一双鞋。
我开始纳鞋底,小时侯学过的都回生了,拿针都费劲,但我还是要缝。
三四层底,对于姨妈来说不厚,轻而易举,而对于我来讲却是太厚了。
第一针下去,针头没进鞋底,而是跳起来刺了我的手指,鲜血顿时流出来。
虽然不是很疼,但是想到你今后的日子,心就不由自主地揪痛,泪水不停地掉。
姨妈笑我娇气,刺了一下就哭成这样,一双鞋怎能做好?她怎么懂我的心事?我又一次缝下去,这次针断了,针头断进鞋底内,我用牙齿使劲拔出来。
等要缝第三针,姨妈告诉我,手指把握住针的中间,就不容易断了。
我就学着姨妈的样子,手指捏住针的中间,不敢太使劲,害怕断了,慢慢地缝,感觉好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成功地缝了第一针,很有成就感,姨妈不屑一顾,而且不相信我会独立完成一双鞋。
千层老布鞋文案

千层老布鞋
千层底布鞋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早在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显可见一行归整的线痕,与今天的纳底布鞋完全一致,可见在周代就已经被使用,发展到清代,进入全盛时期,造就了驰名中外的“千层底”。
拥有3000年历史的老布鞋,经历了朝代的推移,源于自然舒适的理念,见证了鞋史的一代代变迁,一路传承创新下来,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用不老的容颜慢慢地像世人展现它这一路的变迁,用最艺术的语言,传达着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工布鞋的情结
商店里的鞋子琳琅满目,可很难买到人工纳底的布鞋。
由层层叠叠碎布粘成,底面上是针脚密密的线,这种鞋子的“出售者”是母亲,却不以金钱定价,而是以“爱心”售出,所售的对象也多是自己的儿女。
我就是穿母亲做的布鞋
长大的,那是农村人眼里极为普通的手工布底鞋。
就像地里的农活一样,哪个
季节做什么针线活都在农村女人的心里,她们有条不紊地追赶着日出日落,随
着我们兄妹的增多,母亲在慨叹一双双大脚的同时,更多的是自豪和喜悦。
以前,布底鞋很流行,母亲们心灵手巧,挑灯夜战,儿女们穿在脚上很自豪,似乎不是比试脚上鞋子的精巧,而是在比试谁的母亲手更巧。
当生活好起
来的同时,渐渐地,这种鞋子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名牌皮鞋。
如奥康、意尔康、康奈、特步、红星尔克……不说城里,就是乡下也极少有人
再做布底鞋,它几乎要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被收藏进历史词典之中。
春天天气晴和,风高气燥,这时还没到农忙季节,正是一年当中备鞋底、
鞋帮的最佳时节。
母亲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包裹,打开包裹,露出了做鞋的各种
工具,木鞋楦、木垫板、铁锤、铁针夹、铁顶指、针盒、纳鞋底的蔴线、叠得
整整齐齐的碎布。
蔴线是将蔴砍倒剔掉蔴杆,用水将蔴浸泡再剥掉蔴皮,晒干
后所得较白的蔴,将蔴搓成线后就是蔴线,因蔴线极其牢固,纳在鞋底上,就
算常常被水浸透也不易烂掉。
碎布多是从坏得不能再穿的衣服上裁剪下来的,
也有少量新的花布块点缀其中,就像单调的日子里有节日相伴一样。
那一块块
碎布被母亲用米粉糊一层层粘在门板上,布块之间严密无缝,也就粘贴三四层,抚平后放在阳光充足的屋檐下,只须一个晴天就干透了,揭下来就形成了一张
完好的布壳。
把鞋帮纸样定在布壳上,依样剪下,将布壳夹在选好的面、里料
中间,搭配合适的上口料、鞋边料,用针线手工缝好,针脚越短越漂亮,然后
在木垫板上敲平,接着再在布壳上剪下鞋底样,剪下三四层布壳后叠在一起,
用麻搓成的线一针针地纳起来,鞋底纳好后,把先做好的鞋帮与鞋底缝合,再
用楦头定型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可穿着。
那时我们家七口人,一年的单鞋、棉
鞋就够母亲一人忙活的了,经常半夜醒来还看见母亲在冒着黑烟的油灯下,哧
啦哧啦的抽着麻线,每纳几针便将针在头发上擦一下以防卡针,但针还是常常
会卡在鞋底里,不得不用针夹将针取出,然后又继续飞针走线……有时铁顶指
没能将针从鞋底里顶出,反而铁顶指穿了,指头上会冒出点点殷红的鲜血,母
亲便含在口中,那动作便定格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缝好了一双又一双、弟弟的、妹妹的……只要邻居有什么新款鞋子穿出来,母亲便会在两、三个晚
上加班加点赶出。
随着我们的脚板一年比一年大,母亲手上的老茧也一年比一
年厚,裂口一年比一年深,多少慈爱、多少希望都纳进了鞋底、熔在了老茧里、渗透进裂口中。
记不清母亲为我们兄妹做了多少双布鞋,记得清楚的是母亲做
的鞋漂亮、合脚、穿着舒适,就这样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完了从小孩到青年时
的第一段里程。
定婚后,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年前都会收到妻子手工做的布鞋,似乎
妻子的手艺更胜母亲一筹。
有时想起老电影《乡情》歌词中唱到“阿妹给阿哥
写封信,不拿纸笔拿线针……一行行针脚一行行字,行行都是相思情。
”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后来在轧花厂上班后,第一次用半个月工资买了一双“火箭”式皮鞋,感觉洋气多了,后来又换成了两接头、三接头、系带式、扣带式、一脚蹬,随着款式的不断变化,脚病也随之而来,比如脚痛、烂脚丫、脚板掉皮等等,便翻出尘封已久的布鞋换上,走在办公楼道里,常常招来男男女女惊异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看向自己的脚上,啊!明白了,我脚上的布鞋太老土!我便会风趣地说:是不是羡慕我的布鞋漂亮?想拿皮鞋换布鞋?我才不换呢!
原来妈妈、妻子给我做鞋,觉得这是她们的责任,只是没有用心去感悟,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回想起来,布底鞋不知纳进了多少爱、多少柔情。
原来布底鞋穿着舒适,是因为里面有看不见的“爱”、要用“心”才能感受到的“情”。
今天的市场上名牌比比皆是、款式多得数不胜数,但呈现在我眼前的仿佛是一双双手工布底鞋。
安徽省望江县成人大学高三:辉哥WA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