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复习学案
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大全

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大全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大全物理高考复习教案如何写?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大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大全篇1原子核结构新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磁场区分质子与中子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1、原子核的组成问提: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由谁发现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小结: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中子(nucleon)不带电,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提问: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提示: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小结: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⑤ 符号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2、同位素(isotope)(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高三复习物理教案5篇

高三复习物理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复习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复习物理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七篇

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七篇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高考物理复习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高考复习教案物理七篇

高考复习教案物理七篇高考复习教案物理【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认识发展史2、理解光的干涉的产生条件【教学重点】光的干涉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明、暗条纹的判定方法主备教案自备教案【引入】前面我们讨论了有关光的一些基本特性,可我们同学们可知道光到底是什么?物理学家对此着不同的争论: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沿直线传播的高速粒子流eq oac(○,1) 代表人物:牛顿eq oac(○,2) 能解释的现象:光的直进和光的反射eq oac(○,3) 困难: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光的叠加等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拨的形式想周围传播eq oac(○,1) 代表人物:惠更斯eq oac(○,2) 能解释的现象: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光的干涉和衍射eq oac(○,3) 困难:影的形成、光电效应等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现象:两列频率想同的光相遇是发生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或者彩色条纹干涉的条件:频率相同,相差恒定双缝干涉实验:(托马斯.杨)【实验装置】【实验规律】eq oac(○,1) 令δ=r2-r1当δ=nλ(n=0、1、2、3……),P点出现亮条纹当δ=(2n+1)λ/2(n=0、1、2、3……),P点出现暗条纹高考复习教案物理【篇2】【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
2.了解黑体辐射,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及提出的科学过程,领会这一科学突破过程中科学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引导。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19世纪末,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
2023高中物理复习教案七篇

2023高中物理复习教案七篇2023高中物理复习教案七篇高中物理复习教案如何写?高中物理,为了加深对重要物理学问的理解,有些会由定性争论改为定量计算,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的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2023高中物理复习教案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2023高中物理复习教案篇1(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本节主要介绍欧姆定律的基本学问。
2、解析:这一节概念学校学过,要进行复习,叙述的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
这一节内容关系到后面闭合电路的学习,要加强对这一节的练习。
(二)目标及其解析1.知道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2.知道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什么是电阻及电阻的单位.4.会用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思索题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思索题2.为什么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呢?思索题3.在I——U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解析:导体内有自由移动的电荷,这些带电粒子做无规章移动时不会形成电流,电荷有正和负,因此规定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同学在学习学问过程中,学校学问没有学好或遗忘,在实际进行电路计算时简单消失问题。
2、在电子发生转移,使物体带正、负电荷结合到化学学问,同学对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存在着困难。
3、应用U—I图像分析详细问题时,不会把数学学问应用到物理问题上。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同学对这部分学问的学习,关心同学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要对学校电路进行复习,对化学的有关学问也要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基本流程概述本章内容→本节学习要点→欧姆定律→图像争论→练习、小结2、教学情景问题1形成电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设计意图:知道导体中存在电流的条件是两端存在电压问题2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设计意图:电荷分为正、负电荷两种。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

高三物理复习教案5篇高三物理复习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教法建议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主要设计: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7、举例: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物理高三总复习教案七篇

物理高三总复习教案七篇物理高三总复习教案七篇物理高三总复习教案如何写?高中物理,为了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会由定性讨论改为定量计算,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的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理高三总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物理高三总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率的概念:(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t;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3)知道公式P=Fv的物理意义。
2.掌握功率的计算:(1)能够用公式P=W/t解答有关的问题。
(2)能够用公式P=Fv解答有关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1.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
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
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率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A.W1=W2,t1B.W1=W2,t1 p=C.W1 W2,t1=t2;D.W1 w2,t1=t2。
p=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
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高三物理知识复习教案七篇

高三物理知识复习教案七篇高三物理知识复习教案【篇1】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
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高三物理知识复习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演示)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复习学案及对应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把自主学习部分的空填一下回顾一下本专题基本知识点。
课上老师可以领着同学们把知识点回顾一遍,然后讲解例题,做针对训练,为第一课时;同学们课下时间做能力训练,作为本专题知识点掌握的检测,在老师给出答案后,自己写出课后反思,这对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学期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写的课后反思,裁下来,装订一个本子,以便于三轮复习之用。
本套材料,包括必修1.2和必选3-1.3-2.3-3的全部内容。
内容每版块都可以分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即知识点复习填空),典型例题,针对训练,能力训练,课后反思,参考答案等七部分。
第54专题传感器的应用复习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知道电饭锅的结构和原理,加深对温度传感器的应用认识。
2.了解测温仪,知道应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的优点。
3.了解鼠标器的主要结构,知道其工作原理。
4.了解光传感器的应用——火灾报警器。
自主学习
一.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饭锅
1.电饭锅中的温度传感器主要元件是___,它的特点是:常温下具有铁磁性,能够被磁铁吸引,但是上升到约103℃时,就失去了磁性,不能被磁体吸引了。
这个温度在物理学中称为该材料的“居里温度”或“居里点”。
2.感温铁氧体是用_______和____混合烧制而成的。
二.温度传感器的应用——测温仪
1.温度传感器可以把___转换成电信号,由指针式仪表或数字式仪表显示出来。
2.测温仪中的测温元件可以是___、____、____等,还可以是_____等。
三.光传感器的应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1.机械式鼠标器内的码盘两侧分别装有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受管,两个红外接受管就是两个_____。
2.有的火灾报警器是利用烟雾对光的散射来工作的,其带孔的罩子内装有发光二极管LED、光电三极管和不透明的挡板。
平时光电三极管收不到LED发出的光,呈现高电阻状态。
烟雾进入罩内后对光有散射作用,使部分光线照射到光电三极管上,其电阻变小。
与传感器连接的电路检测出这种变化,就会发出警报。
典型例题
例1.电饭煲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可分为两部分,即控制部分:由 S2、、R1和黄灯组成,工作(加热)部分;有发热电阻R3、、R2和红灯组成,S1是一个磁钢限温开关,手动闭合,当此开关的温度达到居里点(103℃)时,自动断开,且不能自动复位,S2是一个双金属片自动开关,当温度达到70℃—80℃时,自动断开,低于70℃时,自动闭合,红灯、黄灯是指示灯,通过其电流必须较小,所以R1、、R2起___作用,R3是发热电阻,由于煮饭前温度低于70℃,所以S2是___(填断开或闭合)。
接通电源并按下S1后,黄灯熄而红灯亮,R3发热,当温度达到70℃—80℃时,S2断开,当温度达到103℃时饭熟,S1断开,,当温度降到70℃以下时,S2闭合,电饭煲处于保温状态,由以上描述可知R2____R3(填﹤或﹦或﹥),若用电饭煲烧水时,直到水被烧干S1才会断开,试解释此现象。
例2.如图所示为一实验小车中利用光电脉冲测量车速和行程的装置示意图,A为光源,B 为光电接受器,A、B均固定在车身上,C为小车的车轮,D为与C同轴相连的齿轮。
车轮转动时,A发出的光束通过旋转齿轮上齿的间隙后变成脉冲光信号,被B接受并转换成电信号,由电子电路记录和显示。
若实验显示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为n,累计脉冲数为N,则要测出小车的速度和行程还必须测量的物理数据是__________;小车的速度表达式为V=______;行程的表达式为S=_______。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例1:解析:R1
、、R2起的作用是限流,防止指示灯因电流过大而烧毁,S2是自动控温开关,当温度低于70℃时自动闭合,当温度高于70℃—80℃时又自动断开,使电饭煲处于保温状态,由于R3的功率较大,因此R2﹥R3,由于开关S1必须当温度达到103℃时才自动断开,而水的沸点只有100℃,所以用电饭煲烧水时,直到水被烧干后S1才会断开
例2:解析:小车的速度等于车轮的周长与单位时内车轮转动圈数的乘积,设车轮的半径为R,单位时间内车轮转动圈数为K,则有V=2πRK。
若齿轮的齿数为P,则齿轮转一圈电子电路显示的脉冲数为P,已知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为n,所以单位时间内齿轮转动圈数为n∕p。
由于齿轮与车轮同轴相连,他们在单位时间内转动圈数相等,即k=n∕p由以上可得V=2πR∕p。
同理,设车轮转动的累计圈数为k,则有S=2πRK,且k=N∕p所以S=2πRN∕p。
可见,要测出小车的速度和行程,除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n和累计脉冲数N外,还必须测出车轮半径R和齿轮的齿数
【针对训练】1、C 2、AB 3、C 4、BD 5、非电学量电学量
【能力训练】1、A 2、A 3、ABCD 4、D 5、A 6、AB 7、左右
8、设计图如图,闭合S1后,有电流通过继电器,但R1较大,继电器产生的磁场较弱,当R1的温度升高,电阻减小,继电器产生的磁场显著增大,S2被吸下来,小灯泡发光,温度降低,磁性减弱,S2弹开,小灯泡熄灭,从而达到由温度控制灯炮的亮和灭。
9、(1)见例1
(2)加热时电饭煲消耗的电功率U2/R并,保温时电饭煲消耗的电功率为U2/(R1﹢R并),R并=R2R3/(R2﹢R3)=500×50/(500﹢50)=500/11Ω
从而有p1/p2=(R1﹢R并)/R并=(500﹢500/11)÷(500/11)=12/1
(3)如果不闭合开关S1,开始S2总是闭合的,R1被短路,功率为P1,当温度上升到80℃时,自动断开,功率降为P2,温度降低到70℃,S2自动闭合。
温度只能在70℃—80℃之间变化,不能把水烧开,不能煮熟饭。
10、35℃
解析:设电路路端电压为U,当U ab=0时,有UR1/(R1﹢R2)=UR3/(R3﹢R t)解得R t=20kΩ
由图乙可知,当R t=20kΩ时,t=35℃
能力训练
1.有一电学元件,温度升高时电阻却大幅度减小,则这种元件可能是()
A.金属导体B.绝缘体
C.半导体D.超导体
7、将万用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档,再将电表的两支表笔分别与光敏电阻R g的两端相连,这时表针恰好指在刻度盘的中央,若用不透光的黑纸将R g包裹起来,表针将向___(填“左”或“右”)转动,若用手电筒光照射R g,表针将向___(填“左”或“右”)转动。
8、请用仪器:热敏电阻,学生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设计一个由温度控制小灯泡发亮的电路。
9、如图所示是电饭煲的电路图,S1是一个控温开关,手动闭合后,当此开关温度达到居里点(103℃)时,会自动断开。
S2是一个自动控温开关,当温度低于70℃时会自动闭合;温度高于80℃时,会自动断开。
红灯是加热时的指示灯,黄灯是保温时的指示灯。
分流电阻R1=R2=500Ω,计算加热电阻丝R3=50Ω,两灯电阻不计。
(1)分析电饭煲的工作原理。
(2)计算加热和保温两种状态下,电饭煲消耗的电功率之比。
(3)简要回答,如果不闭合开关S1,能将饭煮熟吗?
10、如图所示甲为在温度为10℃左右的环境中工作的自动恒温箱简图,箱内电阻R1=20k Ω,R2=10kΩ,R3=40 kΩ,R1为热敏电阻,它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当a、b端电压U ab﹤0时,电压鉴别器会令开关S接通,恒温箱内的电热丝发热,使箱内温度提高;当U ab﹥0时,电压鉴别器使S断开,停止加热,恒温箱内的温度恒定在___℃。
甲乙
学后反思
针对训练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L为小灯泡,R为光敏电阻,LED为发光二极管(电流越大,发出的光越强),且R与LED相距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滑动触头P向左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增大
B.当滑动触头P向左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减小
C.当滑动触头P向右移动时,L消耗的功率可能不变
D.无论怎样移动触头P,L消耗的功率都不变
3、如图所示,R1、、R2为定值电阻,L为小灯泡,R3为光敏电
阻,当照射光强度增大时()
A、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B、R2中的电流强度减小
C、小灯泡的功率增大
D、电路的路端电压降低
4、下面元件不属于温度传感器的是()
A、电熨斗
B、电饭锅
C、测温仪
D、鼠标器
5、用遥控器调换电视频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感器把光信
号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下列属于这类传感器的是()
A、红外报警装置
B、走廊照明灯的声控装置
C、自动洗衣机中的压力传感装置
D、电饭煲中控制加热和保温的温控器
6、火灾报警器使用的是()
A、光传感器
B、温度传感器
C、红外线传感器
D、超声波传感器
1.测温仪使用的是()
A、光传感器
B、红外线传感器
C、温度传感器
D、超声波传感器
2.下列器件是应用光传感器的是()
A、鼠标器
B、火灾报警器
C、测温仪
D、电子称
3.鼠标器使用的是()
A、压力传感器
B、温度传感器
C、光传感器
D、红外线传感器
4.关于电饭锅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饭锅中的温度传感器其主要元件是氧化铁
B、铁氧体在常温下具有铁磁性,温度很高时失去铁磁性
C、用电饭锅烧水,水开时能自动断电
D、用电饭锅煮饭时,若温控开关自动断电后,它不能自动复位
5.应用温度传感器可以远距离读取温度的数值,这是把____转变为____的一大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