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讽谏小议重难点精讲

合集下载

晏子使楚小学语文教案关注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辅导

晏子使楚小学语文教案关注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辅导

本文将介绍晏子使楚小学语文教案,该教案的目的是关注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促进孩子语文成长。

一、教学目标教案的基本目标是:让孩子在学习语文时,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都能有进步。

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增强语文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是一个全方位的教学体系,包括阅读、写作、口语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语文难点,教案设置了以下几个部分。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案中的材料覆盖了生活、常识、文化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案要求学生注重细节,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积累词汇,训练语感。

2.写作教学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通过分年级设置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在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结构中锻炼写作能力。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案要求学生抓住核心思想,合理组织语言,尽量多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水平。

3.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语言交流中最重要的环节。

教案通过学习语音、语调、语速、语言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头表达技巧。

教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超前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以生活为背景教案的教学内容来自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将学习材料和生活相结合,可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系统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教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3.个性化教学教案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和难点,教案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点。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晏子使楚》教案范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晏子使楚》教案范文1一、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二、深入学习课文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

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

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

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

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

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

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

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

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

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二:重点难点分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二:重点难点分析

五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二: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晏子使楚》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2)理解“以礼治国”的道理,体会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古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形成对“以礼治国”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并用文明的言语交流。

(2)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晏子使楚》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2)理解“以礼治国”的道理,感受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以礼治国”的道理,体会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对文本中各种方式来阐述“以礼治国”的道理进行总结,使学生深入理解此道理的适用性和实际意义,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

2. 比较法通过对“以礼治国”与其他治国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古人为什么倡导“以礼治国”。

3. 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文本及其个人经验,来探究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平常与人交往时的一些行为规范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注意礼仪在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环节(1)呈现文本通过课件或其他方式呈现文本,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感受文本,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2)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本,了解文本中各个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规范及其依据,从而理解文本中的道理。

(3)比较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以礼治国”的道理,并探索其适用性和实际意义。

晏子故事两篇知识点归纳 国思语文教育

晏子故事两篇知识点归纳 国思语文教育

晏子故事两篇知识点归纳一.读音傧(bīn) 淄(zī) 闾(lǚ) 袂(mēi)踵(zhǒng) 缚(fù) 赐(cì) 熙(xī)二.掌握重点词语晏子使楚:使,出使楚人以晏子短:以,因为;短,身材矮小。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为,做、设;而,表目的,来。

延,迎接,引进。

傧者更道: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更,改;"道"通"导",引导。

使子为使:第一个''使''动词,派;子,您;第二个''使'',名词,使者。

三百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三百,虚数,形容人口多。

张袂成阴:举起袖子来就像阴了天。

袂,袖子。

挥汗成雨:人们用手抹汗洒得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比肩继踵:肩,并肩;脚,跟脚(形容人多)。

踵,脚后跟。

何为无人:何为,为何,为什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齐命使各有所主:命使,派使者;各有所主,各有一定的对象。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不肖,没有才干的、无能的;第一个''使'':被派遣;第二个''使'',出使。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词。

今方来:方,将要、正要。

吾欲辱之:辱,羞辱。

何以也: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

左右对曰:左右,身边的人;对,回答。

为其来也:为,在。

过王而行:过,经过。

何坐:坐,犯罪。

坐盗:盗,偷窃。

诣王:诣,到……去。

固善盗平:固,本来。

叶徒相似:徒,只是。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之所以。

得无楚之水土:得无,莫非。

三.通假字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四.古今异义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古义:迎接、引进;今义:延长比肩接踵而在比:古义:并;今义:对比楚王闻之闻:古义:听到今义:嗅齐人固善盗乎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左右:“谓左右曰”左右:古义:指近侍。

梅学利——《晏子使楚》精讲

梅学利——《晏子使楚》精讲

晏 子 将 使 楚。 楚王 出使 “晏婴,齐 之 习

之,
谓 左右 曰:
听说 代这个消息 对 …… 说 辞 者 也,今 方 来,吾 欲 辱 之,
判断句:
的 善于辞令 ……的人
将要
代晏婴
何 以 也?” 王 宾语前置句:以何
左右对曰:“为 其 来也,臣请 缚 一人过 i 在, 请允许干某事 绑 回答 wè
晏子至,楚王
赐 晏子酒。 酒 酣,吏二缚 一人 诣 王。 赏赐 喝酒喝得正高兴 绑 到…去
王曰:“缚者 曷 为 者也?”对曰:“齐人也,坐 盗。”王 视 宾语前置句 通假字: “曷”通“何”:什 么
晏子曰“齐人 善 盗乎?”晏子 避 席 对曰:“婴 闻 代这样的事 本来 固 善于擅长 离开座位 之,
“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
3、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 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 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 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 子!” 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会弥补 这个缺陷!”


句:
1、 晏婴,齐 之 习 辞 者 也。(……是……) 2、圣人 非 所与 熙 也。 (……不是……)
宾语前置句: 何 以 也? (以何:用什么) 何 为 者 也?(为何:干什么 )
王 曰,何 坐?(坐何:犯了什么罪)
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 语言艺术。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 晏子针锋相对地反击 晏子的结果 楚王的结果
见楚王。王曰:“齐无 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 曰:“齐之临淄(zi)三百 闾(lǘ ),张袂(mè i )成 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zhǒng)而在,何为无 人!”王曰:“然则何为使 子?”晏子对曰:

轻松掌握:七年级语文教案晏子使楚的重点难点

轻松掌握:七年级语文教案晏子使楚的重点难点

轻松掌握:七年级语文教案晏子使楚的重点难点。

晏子使楚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情节认知:故事情节较长,学生需要全面理解晏子的
行为和言语,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人物关系认知:晏子与君王之间的关系,以及晏子与人民
之间的关系,是故事的关键点。

3.文言文难度较高:晏子使楚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语言有
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针对这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晏子使楚。

1.概括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讲解故事的基本情
节,帮助学生概括整个故事走向,建立整体把握的能力。

2.分析人物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或者小组活动,让
学生分析晏子与君王的关系、晏子与人民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探究。

3.解析文言文难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解
析,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知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智能板等工具,使教学更加生动、易于掌握。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或小测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拓展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历史典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并且注重培养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篇文言文典籍。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学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学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晏子使楚》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晏子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的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晏子在与楚王对话中的逻辑思维和应对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晏子的人格魅力,学习他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晏子使楚》的故事情节,把握晏子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晏子在与楚王对话中的智慧与策略。

三、教学难点:1. 晏子言语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分角色朗读、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课文内容。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请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详细设计,每个章节需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导入、新课内容展示、课堂活动、课后作业等环节。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观看课文朗读视频。

2.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新课内容展示:详细讲解课文《晏子使楚》,重点分析晏子在与楚王对话中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晏子的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应对楚王的挑衅。

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晏子的言行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写一篇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课后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九、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与晏子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晏子春秋》等,扩大知识面,深入理解晏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课文《晏子使楚》重难点分析

课文《晏子使楚》重难点分析

课文《晏子使楚》重难点分析
课文《晏子使楚》重难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使楚、讽谏小议重难点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傧.者()张袂.()继踵.()诣.王()
为枳.()缚.者()与熙.()酒酣.()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使:
使:
②王日:“何坐?
..”曰:“坐盗”。

坐:
③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

徒:
其实: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文学常识填空。

《晏子使楚》摘自《____》,这是记述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讽谏小议》作者____,当代作家。

5.《讽谏小议》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点击思维
1.注意“袂”在本文中的读法;“诣”不要误读为“zhǐ”
2.要结合具体语句和工具书准确解释文言词语,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此处①的前一个“使”是“派,派遣”的意思。

后一个“使”是“使者”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要准确流畅,特别是关键性词语要翻译准确,如①中的“比肩继踵”,②中的“得无”,
③中的“熙”等要翻译准确。

4.《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

全书分《内篇》《外篇》,共215章。

多半是记载晏婴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萧春雷,男,福建泰宁人,1964年生。

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十步、围石等,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艺评。

著有诗集《时光之砂》、随笔集《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以及文化随笔集《阳光下的雕花门楼》、《风水林》、《嫁给大海的女人》、《烟路历程》等。

5.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主要信息。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不辱使命,
楚王——趾高气扬傲慢自大自作聪明
谏诤制度
文死谏武死战
谏诤宽容度决定文化生态
纳谏者昌拒谏者亡
2.语言特色:
《晏子使楚》语言干脆利落,简练生动,行文畅达明快,幽默生动。

《讽谏小议》的作者萧春雷写山水,如小品,文约而意丰;写市井,如漫画,人物跃然纸上。

他的文化随笔引经据典,但是涉笔成趣;他的生活散文出语机警,往往妙论逗人。

有渊博的知识而不掉书袋,真是一位不简单的散文作者。

3.把握重点:
课文内容综述
《晏子使楚》一文描写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对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在斗争中,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楚国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这两则故事,以楚人和楚王挑起事端,展开矛盾冲突,而以晏子不畏强暴,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对方而终篇。

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

晏子的机智勇敢、灵活善辩、不辱使命,楚王的趾高气扬、傲慢自大、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4.攻克难点:
课文参考译文
晏子出使到楚国。

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

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

”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

晏子朝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所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晏子将要到楚国去。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旁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一个善于说话的人。

现在他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个什么法子呢?”旁边的人说:“等他一到,请让我绑上一个人,从您跟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什么罪啦?我们就说,因为他偷了人家东西啦。


晏子来了,楚王请他喝酒。

正喝得高兴,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跟前。

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本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晏婴听人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了,只有叶子的形状很像,果实的味道可差远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啊!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岂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爱偷吗?”楚王笑着说:“道德高尚的人是不该跟他开玩笑的,我是自讨没趣啊。


5.质询疑点:
楚人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晏子发挥机智勇敢的精神,针锋相对而又灵活巧妙地回击了楚王对他和齐国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表现了机智善辩的才能。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当时楚强齐弱,晏子又身材短小,楚人之举,显然含有欺辱的意思。

但“晏子不入”,显示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

他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

大前提: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小前提:今臣使楚,结论:不当从此门入。

楚人只好“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在第一个回合中取得了胜利。

接着,楚王又问:“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面对此问,从容不迫,他先是申明齐国国都之大,人数之多,然后又说:“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这话逻辑严密,绵里藏针,使楚王无言以对。

至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话,也是同样的机智犀利。

主干知识
1.bīn mèi zhǒng yì zhǐ fù xī hān
2.①使:是动词,派,派遣。

使:名词,使者。

②坐:这里指犯罪。

③徒:只,仅仅。

其实:其,指橘和枳;实,果实。

3.①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②岂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爱偷吗?
③道德高尚的人是不该跟他开玩笑的,我是自讨没趣啊。

4.《晏子春秋》萧春雷
5.由于封建王权的绝对化,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