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图片锦集1(高清)
青铜纹样

青铜纹样中国青铜文化兴盛于商周时代,它的发展和衰落伴随着整个奴隶社会的始终。
青铜纹饰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纹饰孕育在陶器文化的土壤里,它的纹饰经历了由流散到整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出现了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通体满饰花纹。
青铜器上常饰有千奇百怪的纹饰,达些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这些纹饰内容复杂,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和人事活动图案。
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纹饰非常质朴,结构粗犷,最常见的纹饰是饕餮纹。
商代晚期的纹饰则趋于繁缛的作风,图案多姿多彩,有弦纹、云雷纹、滑纹等几何纹;有将牛、羊、虎、象等动物进行抽象、变形后的动物纹;还有以想象中的动物来构思的饕繁纹、夔纹、龙纹等。
单时的青铜器纹饰流行通体满花,而且有时以几种图纹交织,并有主题、陪衬之分,形成各种不同效果,观赏价值极高。
西周初期主要的纹饰仍是繁餮纹,并新增了长鸟纹,凤纹也颇为流行。
西周晚期,土些象生动物纹饰已经绝迹,最流行的纹饰是窃曲纹和瓦纹,还有一种带状环纹文叫鳞纹的,也很爱用。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衰弱,诸侯各霸一方,早期青铜器那种带有浓覃宗教色彩的传统被打破,地域性及创新精神被更多地表现°已往奔放的粗花渐变为工整的纳税。
最常见的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螭龙纠结在一起,不断地穿插和盘旋,装饰非常华丽、复杂,叫做蟠螭纹,另外,还有几何形纹、贝纹等,它们具有图案化的倾向,而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并且这时的纹饰中有了大量的宴乐渔猎等生活场面,非常富于时代气息。
秦汉以后,镶嵌工艺不断发展,纹饰不再占有重要意义了。
一、动物纹1象生动物纹●鸟纹:鸟首作前视或回首状,其上大多有上翘或下垂的羽冠,多为圆眼、钩喙,尾有长短。
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鸟。
●虎纹:一种作虎头状,其额顶有一对环形竖耳,另一种为虎的侧视爬行纹饰,较为形象。
●牛纹:一种是牛头状兽面纹,有作主题纹饰,有在器肩或器鋬上作为附饰的,也有牛的全躯侧视形象。
象纹有长鼻上卷、牙齿外露,一般多饰在方彝、钟、铙和尊等器物上,也有个别象纹作为器物主题纹饰的,或仿象形状做成象尊的。
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精品赏析

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精品赏析近年来,滕州的考古事业收获颇丰,各个时期的古代遗址遍布这块富饶的土地,青铜器收藏量大大增加,为滕州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我国的古代艺术宝库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滕侯鼎1982年3月,滕县姜屯公社庄里西村社员取土时,在距地表4米处发现一座古墓,出土鼎、簋、鬲、壶等六件重要文物,滕侯鼎是其中之一(图1)。
滕侯鼎通高27厘米,口径11.5*16厘米,腹深15厘米,重5.03公斤。
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子母口加盖,上置卷龙状四小钮,附耳,腹外鼓,四柱状实足,盖及口沿下均饰夔龙纹、鸟纹各一周,?雷纹填地。
腹饰饕餮纹四组,足饰蝉纹及卷罢纹(图2)。
为“对铭器”,盖、器内底部铸有相同的铭文,两行六字(图3)。
此器属于西周早期滕国之器。
滕侯鼎铭文:“滕侯乍(作)宝尊彝”。
“滕”作为“国”见于史籍,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初期。
据索隐,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为滕君,世系无考。
在殷商之世,“滕”已经成为方国。
西周初年,武王克商之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爵为“侯”立为滕国。
滕国在周朝时期是个有名的小国,据《左传》称“它的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但却因为它是周王姬姓的后裔,在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上很受人注目。
春秋时,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薛侯都到鲁国去朝聘,两人为先后次序发生了争执。
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说,他是“周之卜正”,薛是庶姓,因此,滕不可以居于后。
鲁公便让自己的大臣出面调解,遂按照周族的规矩定异姓的薛国为后。
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滕国虽小却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纷扰局面中得以相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之久,直到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才被宋国所灭。
滕侯鼎是滕国贵族随葬的礼器,其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其身饕餮纹饰屈曲婉转,神秘而威严。
饕餮之名源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

博物馆中的中国十大青铜器(图) 2011年11月30日10:40 人民网微博1、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
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青铜尊介绍: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
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
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
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
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
在这件青铜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
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背景资料: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2、青铜半两钱来自中国。
秦国,公元前3世纪。
中国的圆形钱币在这枚钱币上刻有“半两”二字,“半”在洞的右边,“两”在左边。
半两意为半盎司,是钱币的重量。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半两币是强大的秦国的通用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国获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国。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器精品类赏析(三)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器精品类赏析(三)曾中斿父方壶夏至春秋春秋早期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垅出土通高65.5厘米,口长22.8厘米、宽16.5厘米,足长30.5厘米、宽23.5厘米青铜人首商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高37.5厘米,重0.6千克青铜人神情严肃、诡秘,面部上宽下窄,呈倒梯形。
宽眉,目呈杏核状,眼角上挑,宽鼻,鼻翼上方似戴一面罩,阔口,两耳饰卷云纹,耳垂有穿。
脑后梳一长辫,发丝根根可见。
青铜镜新石器齐家文化传甘肃出土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钮高0.5厘米镜面中央微凸,桥形钮,镜背以钮为中心饰三道凸弦纹与两周锯齿纹。
此面青铜镜属齐家文化,由合范铸造,是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
其镜身与镜钮形制为后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及明清时期的青铜镜所继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齐家文化的这面青铜镜奠定了我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粘有平纹绢残迹的青铜片商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长19.8厘米,宽14.1厘米商代纺织品痕迹主要见于覆盖在车、棺椁上的帷帐与青铜器的包裹,分为麻质与丝质两种,其中最大的纺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丝72根、纬丝35根。
“康侯”青铜斧西周传河南浚县出土高9.1厘米,刃宽6.8厘米,銎宽3.7厘米器长方銎,口缘下有一周凸起宽带,短边一侧附一半环钮,圆刃无角。
器上铸铭文“康侯”。
康侯,典籍之中称为“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少弟姬封,在周公旦平定纣子武庚与管叔、蔡叔叛乱之后,被封为卫国之君,封地在殷都朝歌,即商的中心地区,以统治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尚书》中《康诰》、《酒诰》、《梓材》篇所记即是此时周公旦担心康叔年少误事而对其进行的告诫。
周成王时,康叔担任周司寇,可见其在周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浚县辛村曾发现西周时期的卫国墓地,并出土铸铭“康侯”、“卫”的青铜器。
“作册般”青铜鼋商商后期 (前1300-前1046年)通高10厘米,长21.4厘米,宽16厘米,重1.6056千克作冊般黿,商代末年,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館。
馆藏几件铜镜赏析(11)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几面精美铜镜赏析铜镜是青铜工艺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照面饰容的妆奁用具。
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烧制的陶盆作为盛水鉴容之工具。
自冶铜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就用青铜器盛水,也就是盛水的铜盆(鉴)是最早的镜子。
因此,古人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之格言。
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铸铜匠师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铜水盆化成了铜镜,铜镜背有花纹,背心有钮孔。
今天,铜镜虽然已失去了它的鉴容作用,成为历史的遗产,但它以美妙的工艺语言和工艺形象揭示了我国古代铜器冶铸技术的一个侧面和数千年间人们审美观念、情趣的变化与发展。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铜镜丰富精美,作为一名业务工作人员,我实不忍独自徜徉于这铜镜营造的古韵风情中,遂从三百多面铜镜中拣选几面极其精美者,与大家共赏之。
(图1)如(图1)此镜名曰:汉七乳瑞兽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泾川出土,直径14.0厘米。
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饰九枚小乳钉,间以云气纹,其外是宽弦纹带和一周短斜线纹。
外区主体纹饰为云气纹衬地的七乳神兽图案。
宽缘上饰锯齿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
镜面微凸。
汉代铜镜盛行乳钉纹,钮座外分置五至九乳钉不等,乳钉间饰以禽兽纹。
其中以七乳禽兽纹为最多,古人称之为“七子镜”,南朝梁简文帝在《望月》一诗中写道:“流辉入四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可见七子镜在当时也是很著名的。
七子镜的七区图纹为朱鸟、鼓瑟吹芋、豢龙、龟游莲叶、天禄、白虎白鹿、蟾蜍等汉代盛行的祥瑞之物。
(图2)如(图2)此镜名曰:汉铜华双铭带纹镜,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平凉征集,直径14.5厘米。
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钮座。
座外两周凸弦纹带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铭文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每字间夹一“@”符号。
外区铭文是“清治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遝以为信清光平宜佳人”。
窄缘镌刻金代验记“□州录事司监□官□”。
中国青铜器器物介绍大全(300P)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 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 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 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 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 35 度,加锡 5%,其硬度就提高为 68 度;加锡 10%,即 提高为 88 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4
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 11 世纪末—公元前 7 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 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 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 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彝 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 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 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 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 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 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国之重器 鼎盛千秋

品质生活·艺术欣赏国之重器 鼎盛千秋文/天禧 图/上海博物馆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
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大鼎在当时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
近日,上海博物馆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自商代晚期至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弘扬捐赠者爱党爱国情怀,以此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社会各界献鼎赠国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馆内所藏的21件青铜鼎,均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尤以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和大盂鼎最为珍贵,是迄今为止有长篇铭文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
清末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年间,陕西眉县、扶风地区先后出土了三件青铜大鼎。
此三鼎不仅出土时间、地点相近,且均为西周重器,因而被誉为“海内三宝”。
三宝中的两件为潘氏家族所收藏,另一件与之齐名的是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的毛公鼎,也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离乱之世,“海内三宝”历经劫难,如今分居三地。
毛公鼎自1948年越过海峡,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从此一峡之隔,三宝难以相会。
潘家珍藏盂克双鼎,历经战乱,世代守护。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盂克双鼎无偿捐赠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潘达于(1906—2007)女士是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祖籍苏州。
本家姓丁,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
1923年,l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成为潘祖年的孙媳,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
据资料显示,潘达于女士分批捐赠珍贵文物共计五百件。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奉调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祝贺两尊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