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题库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题库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题库摘要:I.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心理应激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II.心理应激的作用机制- 心理应激对生理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心理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行为的影响III.心身疾病的类型及症状-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创伤后应激障碍IV.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 生活方式调整-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正文: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密不可分。

心理应激是指人体在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而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生理病变,但却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疼痛。

心理应激对心身疾病的影响是复杂的。

一方面,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帮助人体应对各种挑战。

另一方面,过度的心理应激会导致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失衡,进而引发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点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生理病变,但却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疼痛。

心身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心理应激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应激对生理的影响,例如导致荷尔蒙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二是心理应激对心理的影响,例如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三是心理应激对行为的影响,例如导致人们过度进食、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

药物治疗则是在必要时采用的辅助手段,例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四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原则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 态,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 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身同治 急性发病、躯体症状严重者以躯体对症治 疗为主,心理干预为辅(情绪控制) 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以 及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 疾病在躯体治疗的同时,侧重心理治疗。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按疾病类别分类(P65)
(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脑与行为 2.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 3.心理-神经-免疫系统
心理动力学机制(F. Alexander)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潜意识心理 冲突
神经系统功能 改变
脆弱器官 病变
心理动力学机制
总结国内外临床经验,对于冠心病的处理最好在药物 治疗的同时配合生理心理治疗,方可提高治愈率,巩固治 疗效果。
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为主要有: 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
康的不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 3.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
不良的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
技术。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早确定的心身疾病之一,在世界上发
– 应激源的分类 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生物性 社会性 心理应激源
– 环境 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正性 负性
生活事件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
(二)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e) 是指个体 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意义作 出推断。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又称心 理生理疾患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的生理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4.1.3 根轨迹方程与条件
1. 开、闭环的零、极点关系
闭环控制系统如图,假设G(s)和H(s)可用零极点形式表
示为
R(s)
f
KG (s zi )
-
G(s)
i 1 g
(s pi )
i 1
C(s) G(s)
H(s)
l
KH (s z j )
H (s)
j 1 h
(s pj)
j 1
f
l
Kr (s zi ) (s z j )
m
幅值条件
Kr s zi
G(s)H (s)
i 1 n
1
s pj
相角条件
j 1
m
n
G(s)H (s) (s zi ) (s p j )
i 1
j 1
m
n
∑φi,∑θj 分别 i表1 示i 所j1有 j 开 (环2k零1点)π 、(k极=0点, 到1, 根 2轨, 迹) 上
某一点的向量相角之和。幅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是
问题:如何理解灾区以外普通大众出现的许多特定的反应?如何引导他 们尽快摆脱心理上的困境?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应激概述
(一)应激的发展
1925年沃尔特.坎农首先提出应激一词 1936年汉斯.塞里(Hans Selye)提出“一般适应综合征和应激概念。
“一般适应综合征”反应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警戒期
抵抗期
衰竭期
理查德·拉扎勒斯认为只有人们感觉到他们无法应对环境的要求时才会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主要包含三个重点: (1)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状态构成了应激反应。 (2)个人心理情境的评估是交流的关键。 (3)威胁的、挑战的或有害的情境必将引起应激反应。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疾病

护理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疾病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 材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 身疾病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的应 对、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的致病 因素。
2.熟悉:应激的结果、临床上常见心身疾 病的护理。
3.了解:应激反应。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2.应激是一种反应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1.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2.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心身疾病概述
所谓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 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 躯体功能性障碍。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 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 2.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 3.生理因素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1.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适度的应激是维持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 的必要条件
(2)适度的应激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
2.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 境、保持心理的一种手段,是个体减轻 或消除应激状态及伴随的情绪痛苦的认 知性和行为性措施。
第二节 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
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
1.情绪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3.人格特征 4.不良行为因素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二)冠心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
1.心理社会因素 2.人格特征 3.不良行为习惯
三、临床上常见心身疾病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四)支气管哮喘 (五)癌症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一、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

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

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

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

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

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

《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

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X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现为求全责备、刻板主观、容易激动、具冲动性、过分谨 慎、不善表达情绪、压抑情绪但又难以控制情绪。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三)糖尿病 1.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密切相关。 2.人格特征:糖尿病病人的性格倾向于内向、被动、感情 不易冲动。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四)消化道溃疡 1.生活事件
(1)严重的精神创伤,特别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 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
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 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分类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一、应激的概念
(三)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应激刺激或生活事件虽然是应激源,但应激反应是否出
现以及如何出现,决定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
一、应激的概念
综合各种观点,本章将应激界定如下
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 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五)肿瘤 1.生活事件 2.应对方式和情绪 3.人格特征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六)支气管哮喘 1.心理应激: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诱
发或加重哮喘。 2.职业环境:从事油漆工、汽修工等特殊职业。 3.人格特征:支气管哮喘多有依赖、希望别人的同情、较被
动顺从、敏感、易受暗示、希望被人照顾和自我中心等的 性格。
一、认知评价
(一)概念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 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分类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素。 3.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 :冠心病发病率与社会结构、社
会分工、经济条件、社会稳定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 1.情绪因素:经常处于压抑或敌意的人血液中的去甲肾
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 2.环境与文化因素:来源于相同遗传背景,但生活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也不相同。 3.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表
第二节 应激源
目录
一、应激源的概念 二、应激源的分类
一、应激源的概念
1.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 2.在动物实验中,常见的应激源包括电击、水浸、捆绑、拥
挤、恐吓等。 3.在人类,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生物的、心
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事件。
二、应激源的分类
(一)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二)根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三)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
zarus和Folkman:问题为中心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绪为中心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4.应对对健康的影响角度: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三、社会支持
(一)概念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
一、应激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应激及其调节
(三)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 P29 * 生活事件: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的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 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 应和应对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 各种应激源对某个个体产生应激 反应都是发生生活历程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心身疾病
(一)概念: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 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二)心身疾病致病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际关 系、家庭状况、经济条件、职业、信仰等, 近年提倡“生活事件”代表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 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 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 适应不良。
(二)应激源及应激反应的概念: *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 应激反应: 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 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3、生理因素(躯体因素)
(三)心身疾病治疗原则: 采用心身相结合的的治疗原则,需并用 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 治疗两大类。 一般心理治疗包括简易精神疗法、药物疗 法和自我训练法。
1、简易精神疗法: 是临床医生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 语言和行为,医生和病人反复信息交流, 是病人心理达到平衡和生活变得规律化。 2、药物疗法: 3、自我训练:(松弛训练)
2、心理因素: (1)情绪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 “A型行为”特征; 好胜心强,较强的时间紧迫感,行 为快,做事效率高,情绪不稳定,爱 发脾气,对人常有戒心和敌意,急躁 而缺乏耐心。
“C型行为”特征; 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和合作,易于 接受和忍受外界的干涉、过度压抑愤怒、怨 恨等负性情绪,对抑郁和绝望等情绪体验较 多。 附“B型行为”特征: 悠闲自得,做事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对人和气,不计较往事,有耐心,能宽容, 比较随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