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精编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6·贵州学业水平)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解析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反映了最初的“交子”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答案 A2.(2016·河南学业水平)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故选D项。
答案 D3.(2016·新疆学业水平)比较下列两幅图所反映的城市商业,北宋比唐朝最明显的变化是()A.北宋城市商业更加繁华B.北宋出现了草市C.北宋打破了市的地点限制D.北宋出现了许多外国商人解析图片中唐朝长安坊市分开,《清明上河图》坊市不分,故选C项。
答案 C4.(2016·浙江学业水平)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 项正确;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兴起,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村寨出现草市,草市在南北朝出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专业市场在明清时期出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5.(2016·江苏学业水平)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商业的发展》优质课教案附随堂练习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分析图表、问题探究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宋元商业的繁荣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商业都市政府控制商业与市场的自我调节分析图表、归纳法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明清的徽商与晋商徽商与晋商商业繁荣、市场经济与规范市场秩序分析材料、问题探究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二、教学重点和和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1、引言导入:观察插图,然后向学生提问。
1、通过阅读引文、观察插图,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文中的票号和后来的什么机构类似?它在商业活动中有什么作用?b5E2RGbCAP2、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这一目讲述了我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和在先秦、秦汉、隋唐三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到了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p1EanqFDPw(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商业及商人的来历: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许多从事商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用书 1单元 第3课时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时古代商业的发展1.掌握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认识到商业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掌握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相对于隋唐时期的重大突破,分析这一突破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掌握徽商与晋商的基本特征。
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学习的重点是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学习的难点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分组分析讨论文史资料,提高综合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讨论,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剖析每个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来分析问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1.可以从货币的实物或图片入手来导入新课。
2.建议采用史料阅读、历史比较、课堂讨论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可做这一方面的尝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
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绘画、实物照片、文字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对古代商业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①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2.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空前繁荣: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③和飞钱相继问世。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3.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很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作“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讲义: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法·素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商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对不同时空框架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进行探讨,为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并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之前①发展状况: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项目时期发展原因发展表现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①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3①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位置时间政府监管发展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有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更加普遍明清时期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021年高中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师用书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叙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把握古代商业在各时期的发展状况,理解其发展特点。
2.从史料实证角度比较宋前后“市”的变化,体会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3.从历史解释角度阐释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商业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兴起(1)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艰难发展(1)原因: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特点: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时期——发展(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繁荣(1)原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作“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
柜坊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
其主要作用是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柜坊和飞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宋朝以前宋朝空间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①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②“草市”更加普遍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官府监督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历史必修2全册 公开课获奖教案 Word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商业的发展本课要学会概述我国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深刻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感受到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四、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五、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六、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难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难点)[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之前①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3)明清时期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2)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释疑解惑][图解识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易错易混](1)正确认识“飞钱”唐代出现的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但不是纸币,宋代的交子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概念阐释]商帮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来源(1)由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发展而来。
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和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2)由交通沿线发展而来。
如沿着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被称为“交通沿线城市”。
前者如喀什、吐鲁番等,后者如北京、天津、杭州、苏州等。
(3)由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而来。
如唐代的扬州、成都。
(4)由手工业、商业中心发展而来。
如宋明时期的市镇。
思考探究1: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中国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①打破坊市界限。
②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易错易混]古代中国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世界领先古代中国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所主导。
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
思考探究2: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广州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
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草市是①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解决了农民②“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③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史料二自世祖定江南,凡邻海诸郡,与番国往还互易舶货者,其货以十分取一,粗者十五分取一,以市舶官主之。
④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大抵皆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
于是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于泉州。
——《元史·食货志》史料三初,⑤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戊午,诏从其请,⑥始置益州交子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草市”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市”与“草市”的主要区别。
(2)史料二反映的商业信息有哪些?(3)史料三反映了“交子”的哪些信息?[信息解读]①说明“草市”是自发的民间集市。
②说明“草市”对百姓日常生活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影响。
③说明“草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④中“其发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给以公文”和“立市舶司”说明元代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管理,从侧面反映了元代对外贸易发达。
⑤说明“交子”便于携带,便于贸易。
⑥说明政府对“交子”的管理。
[尝试解答](1)作用: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区别:“市”主要设立在城市,“草市”出现在交通便利的农村;“市”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场所,“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
(2)元代对外贸易发达;市舶司是统一的管理机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交子”携带方便,有利于贸易;后来政府加强了对“交子”的管理。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1)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展,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占主导地位。
【典例】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审题指导]①定时空:唐代长安。
②抓关键: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③调储备:“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④析选项: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捕风捉影”:“捕风捉影”是指想抓住风和影子,引申为说话或做事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
在此类试题中,命题者往往设计一些与题干有着一定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选项以迷惑考生。
如此题中的C项即属于明显的“捕风捉影”。
[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古代商业繁荣的因素有哪些?[提示]①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探究点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一史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①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②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③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思考:(1)结合史料一图片说明北宋东京城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2)依据史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
[信息解读]史料一:图一中市与坊是分开的,图二中市和居民区交错一起,说明了市坊界限已被打破;图二的图例中出现了“夜市”“早市”及鱼市,说明了当时商业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而且出现了专门的市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减弱。
史料二:①“商业机能日渐凸现”、②“远超过宋代”、③“连锁体”均说明了商业发展的变化。
[尝试解答](1)变化: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早)市;出现专门市场等。
特点: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2)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典例】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审题指导]①定时空:南宋都城。
②抓关键:“其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御街中段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
③调储备: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出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④析选项:古代“城市”≠现在“城市”古代中国“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等,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