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篇1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对党赤胆忠心,是他扎根太行的不竭力量。
大家知道,李保国不怕吃苦,更是将吃苦当成科研的乐趣。
这些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太行披上绿装,是他交给党的优秀答卷,35年如一日,他就是用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了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对人民群众的大爱,让他立志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去不停干。
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这里不外乎一个爱字,就是对人民深深地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他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
作为农民出身的李保国,从小生活在农村。
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
正是这份对农民深沉的爱,他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凤兴夜寐,呕心沥血。
不仅以太行山为家,更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改变太行山面貌的行动中。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责任铸就。
太行山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再苦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
他不仅拉来了妻子和他一起努力,也将孩子和家安在了山沟沟里,为了忙科研,孩子差点被蝎子咬伤。
可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爱,因此他明白,能用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最高兴的事,最大的事。
李保国先进事迹汇报会发言稿5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汇报会发言稿5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民心深处有丰碑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
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
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
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5篇。
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
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5篇。
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
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民心深处有丰碑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民心深处有丰碑6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民心深处有丰碑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李保国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
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
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
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李保国更忙了。
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
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
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
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
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
仅从20XX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6。
【知识学习】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心系群众 大爱无疆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心系群众大爱无疆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心系群众大爱无疆近日,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李保国同志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名字响彻整个华夏大地,虽然再也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但是他的爱民为民的一腔热血永远在整个华夏大地流淌,他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心中,用短暂而又丰满的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践行着党的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和力量在民的质朴道理,他倾心为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伟大情怀值得我们每各共产党人学习和践行。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李保国同志去除百姓的忧患,就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快乐。
他为帮助内丘县岗底村的百姓脱贫致富,从1996年到XX年这十几年里,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经过他的呕心沥血,今天的岗底村,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
他在一心为民的扶贫工作上,摒弃了一袋米、一壶油的花架子,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怀,根据地方的实际特色,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将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化为在乡间泥土中的奋力前行。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30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伟大情怀,是一心为民,不忘初心的热血忠诚,他是太行山上的斗士,他是百姓心中的“儿子”。
每名党员要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工作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不是一句空话,要像李保国同志一样,要把自己的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要像李保国一样,始终胸怀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伟大情怀,让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让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太行赤子·李保国

太行赤子·李保国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7期[格言]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榜样力量]李保国教授是农民的儿子,他58年的生命历程几乎都是在与土地打交道中度过的——他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他热爱的土地,奉献给经济林果事业,奉献给太行山区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牵挂着追寻了一生的果树。
李保国1981年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5年获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们说,李保国有“3个家”,一个在学校,一个在果园,一个在吉普车上。
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林果基地,就是在奔驰于学校和基地的车上。
2002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两点多,李保国还蹲在核桃地里观察核桃新芽,饿了就咬上一口凉馒头。
就这样,他用5年时间在一棵香玲核桃树上发现了一个基因变异新芽,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
除了在山区忙碌,李保國每年还承担着413学时的课程。
河北农大的博士生孙萌回忆,一天下午五六点时,她把论文发给李老师,第二天凌晨四点,李老师就将修改好的论文传回了。
这一夜,李老师为3篇论文作了精心修改。
李保国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把讲台和实验室搬到了太行山,为林果富民呕心沥血。
太行山区的农民亲切地称他为“太行财神”——在他精心培育、潜心研究和全力推广下,“绿岭”核桃、“富岗”苹果等脱颖而出,声名远扬,给太行山的农民带来滚滚财富。
他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带动了10万山区农民增收了58.5亿元;参与开发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两聚”理论,使邢台前南峪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7%,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6%。
[关键词] ; 热忱赤诚“人”为我用[“人”为我用]生前,百姓亲他、靠他、依赖他;身后,百姓想他、疼他、缅怀他。
一个个果树品牌、一片片高产果园、一座座染绿山岗,凝聚了一个共产党员、大学教授一生的信念、热情、青春、智慧和汗水。
2018年学习李保国演讲稿-范文word版 (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学习李保国演讲稿在最近的班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刻学习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
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
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
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
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农大老师,是我们的骄傲。
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
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共党员。
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
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演讲稿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演讲稿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这一呆就是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
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
李保国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
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学生汤轶伟,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学习李保国事迹发言稿

学习李保国教授先进事迹发言提纲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时代造就的先进楷模,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
他对党忠诚、对群众忠诚,根本要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
30多年来,李保国把个人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足迹遍布河北太行山山区,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材学院的一名教师党员,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勇于担当,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对于自己所从事教学科研事业,要全力以赴。
尤其要通过以下几点展现出来:
一、教学工作方面: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努力教授课程,传道授业解惑,全身心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人才,使之可以毕业后很好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科学研究方面:对于自己教学之余从事的科研工作,认真对待,不断探索,刻苦钻研,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己任。
三、日常生活方面:个人生活中,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活出自身价值来。
同时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稿: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
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
”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
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
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
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
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
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
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
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
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
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
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
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
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