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苏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前押题卷

合集下载

2013-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模拟试卷及详解八

2013-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模拟试卷及详解八

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模拟试卷八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1.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求知欲2.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A.活动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内部言语阶段D.外部言语阶段3.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4.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班杜拉称这种现象为()。

A.自我强化B.替代强化C.内部强化D.负强化5.关于转换说是()学派提出的。

A.行为主义B.人本主义C.格式塔D.建构主义6.教“鸟”的概念时,分别以麻雀、百灵鸟为例,为学生提供()。

A.比较B.变式C.正例D.反例7.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挫折现象B.波峰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8.世界杯期间看足球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9.以同一问题所想出的不同类型的答案越多者,其思维的()越高。

A.独创性B.变通性C.目的性D.结构性10.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

A.道德目标B.动作技能目标C.发展目标D.健康目标11.刘老师在教育中给我们定下制度,凡表现出良好行为者可获得一朵小红花,集满十朵小红花可换一枚小红星,集满十枚小红星可获得一面小红旗。

一学期下来成效很好。

刘老师使用了()行为改变法。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示范法D.惩罚法12.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

A.指导教学B.发现教学C.情境教学D.合作学习13.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3)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3)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

)1、()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A.抑郁B.强迫C.恐怖D.焦虑2、《水浒传》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气质类型。

A.粘液质B.抑郁质C.胆汁质D.多血质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5、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在主要内容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元认知策略6、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

A.阶层B.阶级C.集团D.群体7、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B.新认知C.类比或图像D.不同认知8、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9、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面言,模仿需要以()为基础。

A.认知B.知识C.智力D.练习1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A.特级教师B.教学熟手C.优秀班主任D.专家型教师11、()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A.知识B.领会C.应用D.分析12、()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加涅B.布鲁纳C.苛勒D.奥苏伯尔13、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

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14、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创立的。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前押题密卷及答案(2)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前押题密卷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6.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7.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8.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叫做( )A.试误说B.顿误说C.定位说D.发现说9.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无目的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10.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11.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1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13.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相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14.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为( ) A.元认知能力B.元认知策略C.元认知计划D.元认知知识15.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具有( )A.变通性B.独创性C.流畅性D.指向性[page]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两个方面。

17.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_____。

18.在西方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加涅先后提出的_____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19.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_____。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2)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2)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鸟”的概念时,分别以麻雀、百灵鸟为例,为学生提供()。

A.比较B.变式C.正例D.反例2、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B.维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联结学习C.辨别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4、专家型教师通常是用()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

A.开门见山式B.迂回曲折式C.导入式D.实验式5、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

A.模仿B.准确C.连贯D.习惯化6、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7、按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的成熟年龄是()。

A.3岁以前B.3岁左右C.5岁D.7岁8、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

A.推理式B.启发式C.算法式D.演绎式9、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10、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

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12、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大多数资料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13、属于自我实现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C.归属需要D.认知需要14、瞬时记忆的信息贮存方式具有鲜明的()。

A.形象性B.直观性C.抽象性D.概括性15、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5)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5)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A.语义联想B.视觉想像C.关键词法D.谐音联想法2、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叫()。

A.教学策略B.学习策略C.教学计划D.教学目标3、“砖能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4、()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A.教师领导风格B.班级C.学校D.年级5、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

A.《巴黎宣言》B.《北京宣言》C.《开罗宣言》D.《阿拉木图宣言》6、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B.运气C.努力D.任务难度7、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

A.教学目标B.教育目的C.教学计划D.教学策略8、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合作学习D.掌握学习9、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近因效应B.社会刻板印象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10、()对于观察连续性的行为,可能更有效。

A.行为检查单B.轶事记录C.等级评价量表D.评分11、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个人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是指归因于()。

A.能力B.运气C.任务难度D.努力12、学生将茄子、白菜、菠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13、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A.行为改变法B.认知改变法C.精神分析法D.运动改变法14、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让他选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前押题密卷及答案(6)

2014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考前押题密卷及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 )A.赫尔巴特B.桑代克C.维果斯基D.乌中斯基2.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总是先于感知运动的发展,这体现心理发展的特点是(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lO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水平。

A.超常B.弱智C.中下D.中等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5.( )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A.知识B.应用C.评价D.综合6.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B.犹豫不决C.回避这项任务D.坚决选择7.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

(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8.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 )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9.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不稳定现象B.不协调现象C.起伏现象D.高原现象10.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以补救理解上的不足,属于( ) A.组织策略B.调节策略C.监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11.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12.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3.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14.(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201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一

201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一

201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属于概括说迁移理论的观点是( ).A、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存有共同成份 B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共同原理C、两个情境的突然被联系D、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出现机械学习的主要原因是( ).A、新旧知识不能建立联系B、头脑内部不能建立完形C、高于建立刺激反应联结D、死记硬背3、下列教学环境因素中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课堂气氛B、教学设施C、温度 D桌椅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心理规律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C、教学心理规律D、学与教的二者相互作用和心理规律5、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开始学写作文,说明儿童思维发展进入(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6、埃里克森理论中的( )时期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时期。

A、婴儿期B、儿童早期C、学前期D、学龄期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期”是指( ).A、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D、最新获得的能力8、奥苏伯尔认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 ).A、学习中没有发现B、接受学习中无意义C、学习中有了发现D、新旧知识联系之前,是否有一个发现过程9、耶克斯—多德定律表明,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倒“U”形关系C、正“U”形关系D、平行关系10、认知结构迁移说认为,迁移的中介是( ).A、刺激反应联结B、学习者的顿悟C、认知结构D、关系转换二、填写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1、工作记忆的认知过程是复述、组块和__________。

12、______是大脑对外界运动的物体或他人运动的空间位移和位移速度的反映。

201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五

2014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五

201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临考押题卷及答案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当学生取得好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2.下面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A、打太极拳B、炒菜C、开汽车D、数码相机的说明书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 )编写的。

A、房东岳B、廖世成C、潘菽D、蔡元培4.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

这是运用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B、负强化C、呈现性惩罚D、取消性惩罚5. 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6.守恒观念形成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7.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C、教学过程之中D、教学过程之后8.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焦虑B、情绪低落C、紧张D、注意障碍9.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发现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下位学习10.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1.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_________。

12.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某个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为_________。

13.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_________和元认知监控与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什么宣言?()A.《巴黎宣言》B.《北京宣言》C.《开罗宣言》D.《阿拉木图宣言》2.()是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3.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分,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即编码、()、提取。

A.识记B.回忆C.储存D.再认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

A.7±2B.5土2C.8±2D.9±28.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由此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这是思维的( )。

A.概括性B.间接性C.合理性D.整体性9.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10.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11.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A.红绿黄B.蓝绿红C.蓝白绿D.红黄蓝12.把教育看作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现代思想家是()。

A.德国的根舍因B.德国的雅斯贝尔斯C.美国的布鲁纳D.前苏联的赞可夫1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4.通过电视剧《水浒传》,你认为其中的角色“林冲”应该属于什么气质类型?()A.粘液质B.抑郁质C.胆汁质D.多血质15.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帅的()。

A.知识素养之一B.能力素养之一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D.基本任务之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____。

2.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__的接受学习。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是经__________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__________。

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___的内驱力、__________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6.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7.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写作技能,这是技能的__________迁移。

8.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自我监控、自我认识和__________。

9.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的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__________、第三部分讲__________。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__________。

11.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__________。

12.“记忆术”很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一种__________的记忆术。

13.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很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

这种心理现象叫做__________。

1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主要作用。

2.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

3.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范围。

4.简述动机的类型。

5.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6.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提示:人有5种基本需要,将它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并着重分析一下最高层次的需要。

)2.联系实际,谈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主持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通过了着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了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策略。

1979年的联合国大会和1980年的联合国特别会议,分别表示了对《阿拉木图宣言》的赞同,使初级卫生保健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承诺。

我国政府分别于1983年、1986年、1988年明确表示了对“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承诺。

2.B [解析]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3.C [解析]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B [解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闽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5.B [解析]人从亮处进到暗处,起初看不清物体,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

反之,从暗处进到强光下,起初感到耀眼光亮,不能视物,须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称为明适应。

6.C[解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又可分为:编码、储存和提取。

7.A[解析]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5或9个组块,即7±2个组块。

8.B [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题干中的“地面都湿了,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是借助知识经验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认识,属于思维的间接性。

9.C [解析]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教育心理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

因此,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10.B[解析]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11.BE[精析]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指的是红、绿、蓝。

12.B[解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13.A[解析]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14.A[解析]林冲的性格沉着老练、善于克制自己、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这些特点都属于粘液质的气质类型。

15.C[解析]教师尊重信任学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二、填空题1.心理变化2.有意义3.编码4.认知结构5.认知自我提高6.趋向或接近7.正8.自我体验9.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10.及时复习11.积极性与主动性12.编歌诀13.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14.功能固着15.有社会价值三、简答题1.[参考答案](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参考答案]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参考答案](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1分钟;(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4.[参考答案](1)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根据动机的作用及其与活动的关系,把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4)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5.[参考答案]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学习动机既然是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客观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那么,首先要看到,内部条件在学习动机形成中是最初要注意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6.[参考答案]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