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贾平凹的城乡游走与家园梦寻
慰藉心灵的乡愁栖息地——读贾平凹新书《心迹》

是我 义 : ● I 孑的令 最新敞 义集 《 心迹 》
鱼 、J × l H、 占电 、 作 心
化 … … U J l 5 , F
的 腔 渊 商 洛 u 土 爱 我 ,它 i 【 : 我 儿 ‘ 都 写 它 ,它 容 忍 我 从 个 角 度 上0
J I f 地理 、 十 人悄 、 Biblioteka 的清 泉 人找的心 …,
求, 荥 之 清 、 化 之 雅 沾 、
、 I I 泌
^ 殳乡 干 ¨ 农 村 小汝 仃 H 兑 离 火 系 .卜 果 、体 验 活 .他 揶 会跑 l 1 1 1 岂宋
义饨 f 』 I 1 一阵 泥 L 的 芳 息 扑 【
F rm 以 火 的 印
( I J q J I I 艾 … 版 : 2 ( ) 1 6, q - ( = ) J J …版 ) ,
、 H r I 陵大学 虽然
城『 I I ,f I I 干 "
它, 素材 足 么 』 i 谢, 怖怀址J J I 5 幺宽阔 凡是我有 r ・ 成绩 ,址商洛最 允鼓
会 蝻 ,
描 绘 敝 乡的一 部敞 义集 ,l ~奔 r 富, 燧 材 尔 , ・ 包 商 州 } J J 求 、商 州
、
溢 往 作 品 I 『 _ 求 l : 人 觉 f I 感直挚 ,
仃 人文 景 . .f 1
沟 一 以 及 父 岂
j 1 . ’ ‘ I f , 说 ,这
《 州 求 》 、 《商 州 义 求 》 t t 叙
的大 的故 乡址似 褂
拙 的 .即使
_ r
f l r l 乡商州 的 f l 川l 水 水 ; 《说
人 已 【 J ! l j 叙_ r 、 ” 1 少t } ‘ I I 寸
归去来兮——对贾平凹九十年代长篇小说中神秘文化的思考

作者主体精神 的迷 茫,使得这种 目的最终无法实现。
关键 词 : 贾平 凹 神 秘 文 化 民 间 回 归
贾平 凹进 入 九 十 年代 后 的 小说 创作 随 着 其 自身 主 体精 神
价 值 形态 的变化 和 才 子型 文 人 自我 调 整 的逐 步 完成 ,在 审美 意 识和 叙 述 视角 方 面 都有 了很 大变 化 。 从对 社 会政 治 、 历史 文 化层 面 的 关注 转 入 对生 命 本体 层 面 的思 考 与 探求 ,以 一种 更 为独 立 的 话语 姿态 和 视 野重 新 面对 遗 声 犹存 的西 京和 古 朴
之 际 ,稷 甲岭 崖崩 ,村 子 空 出现椭 圆形 飞 行物 ,双鱼 家 的 学 规 则都 被 推翻 ,而 借鉴 的西 方文 学 中 的各 种 主义 又在 移 植 卜 母 猪受惊 流产 ,镇 上所有 人家 的 门环 齐响 ,则是 天人 感应 ,人
下水士 不服 枯萎之 后 ,文人们 忽然 意识 到精神 价值 无所依 托的
的 娘过 夫 妻 生活 , 而娘 又 似浑 然 不 知 (《 妇 》) 寡 :吝啬 的 挖
参 人悬 照 贼 镜 ,却 被其 妻 从 镜 中看 到 他横 死 的结 局 (《 参 挖
浑厚 的商 洛 大地 。文 笔 虽 古朴 如 初 ,但 故 事 的荒 诞 、奇 崛 、
神秘 ,主题 的迷 离 、朦 胧 ,情 节 的 意象 化 ,使 得 人 们对 贾 平 人 》) ;猎手 与狼 搏 斗到 头来 却 发现 与人 厮打 (《 手 》) 猎 ;木
而 鬼 道 愈炽 ;会 小 乘 佛 教亦 入 中土 ,渐 见 流转 。凡 此 , 皆张 都 》 中 ,西 京 城里 的 人们 看 见 天上 同时 出现 四个太 阳;杨 玉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文集贾平凹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专业作家。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获奖作品一览:1978 短篇小说《满月儿》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 文论《满月儿之外》《十月》首届文学奖1980 短篇集《早晨的歌》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1982 短篇小说《山镇夜店》第一届“雨花奖”1983 短篇小说《清官》“南苑”佳作奖;散文《月迹》《散文月刊》优秀作品奖1984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陕西省文艺“开拓奖”;中篇小说《商州初录》首届钟山文学奖;散文《流逝的岁月》《青年一代》佳作奖;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羊城晚报》1984年优秀作品奖;散文《廷川印象》1984年《延安报》佳作奖1985 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徵集评奖1986 文论《谈观察》 1985年《文学时代》奖;关中曲子《车闸》 1986年全国曲艺创作奖;散文《商州又录》《羊城晚报》1986年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黑氏》 1985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作品”1987 中篇小说《天狗》《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古堡》 1986年西安文学奖;散文《走三边》《散文选刊》首届优秀作品奖1988 长篇小说《浮躁》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西安文学奖;散文《弈人》广东《随笔》1987年佳作奖;中篇小说《故里》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小说《动乱》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1989 散文集《爱的踪迹》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散文《门》“燕舞”散文徵文奖;散文《人病》《文汇报》优秀作品奖;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1990 小说《王满堂》《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1991 散文《佛事》“金陵明月杯”“华人徵文”赛奖;长篇小说《废都》1992 散文《谈〈读者文摘〉》《读者文摘》徵文奖。
论文

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贾平凹与《废都》甘肃省卓尼县第一中学高小运邮编:747600内容提要: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作家,贾平凹与乡村生活,乡村人文有着自然天成的默契。
面对世纪末城市的激变,他试图把握城市,由于感觉的贫乏和深后的乡土经验的束缚,贾平凹与《废都》游离于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中。
关键词:贾平凹废都城市乡村《废都》是贾平凹第一部专注于书写城市的长篇小说,对他来说也是一部在他生命的苦难中唯一能安妥他破碎灵魂的书。
贾平凹对乡村题材得心应手,书写城市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新的挑战。
作为一个把视角更多地投入外部现实而不是内心世界的作家,他开始关注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
但正如他在“商州系列”前言中所说“不写商周已经多年了,但在商周的故事里浸淫太久,《废都》里的人和事也有了商周的气息。
对于以乡村题材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他,面对城市的诱惑是却踌躇不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不定,《废都》也就成了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作品。
这主要是以下三种原因造成的:一、由于贾平凹的生平和深厚的乡土之恋,使得他不能义无反顾地投入城市生活,对城市进行体验与思考。
作家的经历对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贾平凹的创作也与他的生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出生在陕西丹凤县棣花乡一个地地道道得农民家庭,在许多有关他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至今仍保留着农民的习性。
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农民的意识在贾平凹心中的根深蒂固,牢不可摧。
在贾平凹来看:“许许多多的城市,实在像一个县城,难听点,是大的农贸市场”。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他虽然身处城市,商周却成了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他要表达的东西。
贾平凹认为:“现实的情况,城市与乡村的界际开始混淆,再也不一刀分明,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作家在关注城市的同时岂能不关注农村,在关注农村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到城市”。
所以,《废都》自然也就城与乡的界限不甚清晰了。
但贾平凹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不肯能对于城市无动于衷,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敏感的,他对城市的认识是通过与乡村的比较而更加明确的,况且,他一开始在西安工作,但并没有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
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贾平凹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贾平凹乡土之美文学永恒(经典语录)

贾平凹乡土之美文学永恒(经典语录)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以及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而闻名。
他的作品饱含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许多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原生态的美。
下面是一些贾平凹作品中的经典语录,让我们一起欣赏其中的乡土之美,感受文学的永恒魅力。
1. "乡村的味道像极了夏季的一缕清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宁静而洁净。
" ——《乡村兄弟》这句话通过对乡村的描述,表达了出贾平凹对乡土之美的感受。
在他笔下,乡村并非贫瘠而乏味,而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清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到宁静与洁净,呈现出一种和谐与安宁的氛围。
2. "山村的美不在于山川的壮丽,而在于这里的人们热情而真诚的笑容。
" ——《山颓》这句话着重强调了乡村的美来自于人们的真诚与热情。
贾平凹认为,乡村之美不仅仅体现在自然风光的壮丽上,更在于乡村人民那纯真的笑容中。
这种笑容无需修饰,真实而温暖,让人感到宾至如归。
3. "乡村的宁静是大都市所无法比拟的,它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回归,使人们对自然、对生活重新找到平衡点。
" ——《平凡的世界》贾平凹通过表达对乡村宁静的赞美,让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喧闹与浮躁。
他认为,乡村的宁静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与大都市的喧嚣相比,更能使人们沉静下来,重新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4. "回忆是一座乡村的图景,每一幅画面都流露着淳朴与温馨。
" ——《湘行散记》这句话透露出贾平凹对乡村回忆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对于他来说,回忆是一座描绘乡村风貌的图景,每一幅画面都让人感到乡村生活的淳朴与温馨。
回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对乡土之美永恒的延续。
5. "乡村是文化根脉的源泉,它孕育了我们的记忆和情感,使我们拥有真实而独特的身份。
" ——《平凡的世界》这句话表达了贾平凹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他认为,乡村是文化根脉的源泉,孕育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徘徊于城乡之间——贾平凹的精神游走

徘徊于城乡之间——贾平凹的精神游走
申显丽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6)2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思维方式,再加上其勤奋好学而成功写出了大量文学作品,被誉为"鬼才"、"天才作家".作为一个作家,他无疑是成功的,而且在城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切.但农民出身的他,在获得了这一切后似乎越来越无法找到自己的精神与灵魂的安妥之处.他热爱故乡,对农村充满留恋,同时又看到了农村落后、愚昧的一面;向往城市却又难以接受城市的许多鄙陋.他是矛后的、痛苦的,他的精神始终游走于城乡之间,难以找寻到自己最终的精神归宿.他的这种精神上的徘徊无论在现实中还是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露.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申显丽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流浪汉--对《人生》中高加林的认识 [J], 张蕊
2.游走在城乡之间——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的苦难叙事 [J], 谷显明
3.城乡之间:贾平凹小说的动物与鬼之意象解读 [J], 许心宏
4.城乡之间的无尽徘徊与迷失 --评贾平凹的《怀念狼》 [J], 田美丽
5.行走在城乡之间沉潜于乡土情结中——编余琐忆:贾平凹与《定西笔记》阅读印象 [J], 徐兆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暮乡关何处是——贾平凹精神家园的追寻

日暮乡关何处是——贾平凹精神家园的追寻
黄秀生
【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4)001
【摘要】精神家园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寻觅,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在作品中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因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流露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漂泊.
【总页数】5页(P23-27)
【作者】黄秀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龙州,53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日暮乡关何处是——论哈代与贾平凹创作情感选择 [J], 孙立盎
2.日暮乡关何处是:从《洪堡的礼物》看贝娄对精神家园的探寻 [J], 林崴
3."日暮乡关何处是?"——读贾平凹的《秦腔》兼与福克纳比较 [J], 杨俊国
4.失落与追寻:精神家园的延续言说——评贾平凹的新作《高兴》及其它 [J], 李旭
5.情融故乡山水志守精神家园——贾平凹《商州初录》的生态意识与文化价值浅析 [J], 钟思远;杨耀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 4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o u na r l o f Ha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Ap r . 2 0 1 3 V0 1 . 3 1 N o . 2
结构并置 。在城市 与乡土的双向审视与批判 中 , 从《 废都》 的“ 废 城” 到《 秦 腔》 的“ 废 乡” , “ 双废” 表现的
是“ 家 园无何 处” 的审美现代性 困境 , 内 中体 现 了叙 事者文 化心理 根植 与调适 、 文化身 份焦虑 与认 同、 城
乡情感与家 园归依等 问题 。 [ 关键词 】城市化 ; 乡土情结 ;心理结构 ; 文化 身份 ; 家 园意识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7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1 7 1 0 ( 2 0 1 3 ) 0 2— 0 0 1 9一 o 6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1— 0 2 [ 基金 项 目]教 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1 1 Y J C 7 5 1 0 9 9 ) [ 作者简 介】许心宏 ( 1 9 7 9一) 男, 安徽 六安人 , 安徽财经大 学文传 学院讲 师, 博士 , 主要从事 文艺学研 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 几乎每位乡土作家都有其“ 文学根据地 ” , 贾平凹 自然也不例外。在其“ 没有 商州就没有中国” [ 1 小说创作中, 商周是其起笔之源 , 也成全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就其文学创作的 心理结构而言 , 内中潜藏着一个基本的“ 文化参照” 与“ 文化发现” 机制 , 用作者本人的话说 , 就是 “ 商州永
身 份焦 虑 与认 同 、 城 乡情 感 与家 园归 依等 问题 。
一
、
居城 望乡 : 乡土祭礼 的文化伤怀
《 废都》 是其首部关于“ 城的小说” , 但也是文化拒斥性的城市书写。“ 废都” 之“ 废” 体现在文脉的鬼 气、 妖气与暮气的灰暗之网中。就寓居于西京城的庄之蝶而言 , 其好友孟云房说他“ 别看庄之蝶在这个城 市 几 十年 了 , 但 他 并没 有城 市现 代思 维 , 还整 个价 的 乡下人 意识 ! ” _ 3 城 中的庄 之蝶 , 他 眼 中 的城市 意 象并
远是 在 我 心 中 的 , 它 成 为 审视 别 的地 方 、 别 的题 材 的参 照 。 ” 但是 , 作 者 的经 验 之谈 , 应 该说 只讲 对 了一
半, 因为城乡游走 间“ 人乎其内” 与“ 出乎其外” 的双向文化心理体验, 使“ 农裔城居” 与“ 商周 回望 ” 演绎成 了文学 视域 中“ 城一 乡 ” 互 看 的文 化 视 角 。2 0世 纪 9 O年 代 以 降 的 小 说 文 本 中 , 深层结构 的“ 离 乡一 进 城一返乡” 的文学性书写 , 内中存有空 间结构性 、 视 角互视性 、 文化裂变性、 家园失依性的审美现代性意 义 。基 于 现代 化与 现代 性 的二律 背反 , 内隐 于城 乡时 空 间意 象 中的 , 是叙 事 者 文化 心理 根植 与 调适 、 文 化
1 9
2 0 1 3正
海南大学学报 , 庄之蝶 与妻 子牛 月清结婚 多年 却无 子嗣 , 意 味着扎 根 城市 的无 望 ; 心慕 景 月荫 却又 是 在意 淫 中 占有 这位 “ 城市 高贵女人 ” 。相 反 , 庄之蝶 在 与乡 下 的唐 宛儿 与柳 月 的性 欲 狂欢 中又显 得 欲壑 难 填 , 性成 为其 精神 上 的救命 稻草 , 反证 了其 文化 心 理与 文 化身 份 的 始源 。但 是 , 随着柳 月 的嫁 人 与唐 婉 儿 被 前夫
未定 格在 现代 城 市文 化景 观上 。相 反 , 城 中的孕 璜寺 、 双 仁府 、 古 城 墙 等却 成为 其 寻根 访 古 的文化 心 理体 现形式 。 即便 身在 西京 , 他 钟情 的还 是农 耕文 化传 统 中土 制 的埙 所 发 出的“ 土音” 。究 其 因 由 , 作 者在 《 关
第3 1卷 第 2期
归去来兮 : 贾 平 凹 的城 乡游 走 与 家 园梦 寻
许 心 宏
( 安徽财 经大学 文传学院 , 安徽 蚌埠 2 3 0 0 3 0 )
[ 摘
要] 2 O 世纪 9 O年代 以降 , 贾平 凹小说文本 中的商周与西京成 了视角互视 性 、 文化 裂变性的时
空结构体 。城乡凝视与游离 间的“ 离 乡一进城一返 乡” 书写 , 使文学 的二元 空间结 构演绎 成文 化时 间的
于“ 埙” 》 中说到 : “ 我喜欢埙 , 喜欢它是泥捏 的, 发出的是土声 , 是地气 。埙音的声响宜于身处的这个废都 , 宜于我们寄养在废都里的心身。 ” 与《 废都》 中的“ 埙” 形成文化意象交叠效应的是《 白夜》 中的“ 古琴” , 两者暗合 了古代文人雅士文化心理的乡土根性 。从器物到动物 , 在文化访古的境 由心造 中, 《 废都》 中来 自终 南 山 的奶 牛 极具 文化 根植 的象 征 意 义 。在 牛 活着 的时 候 , 庄 之 蝶趴 在 牛 肚 上 喝奶 , 寓 意其 精 神 断奶 的艰 难 。在 牛死后 , 庄 之蝶 藏 有牛 皮 和 牛尾 。一 生 一 死 之 间 , 奶 牛成 了庄 之 蝶 心性 原 型 的化 身 。在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