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文选中的普通词语不必尽释
古代汉语上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上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解释是我们探究古代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探讨古代汉语上的名词解释,以期带领读者一窥这些古代汉语名词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首先,名词作为一种词性,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常见的词性之一。
而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解释往往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比如,“仁”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指人的品质,表达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可以指对人民的关怀和尊重,表达一种社会公德。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不仅仅是对单一概念的解释,更是对一种思想观念或社会价值的传达。
其次,古代汉语名词的解释还与文化传统和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代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仪式和行为都有着特定的命名和解释。
比如,“士”一词,既可以指士人,表达一种社会地位和修养,也可以指士兵,强调一种忠诚和勇敢。
这种不同的解释往往是由于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分工和价值观念而产生的。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内涵。
此外,古代汉语中名词的解释还可以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动植物有着独特的命名和解释。
比如,“云”一词,既可以指天空中的云彩,也可以指喜庆的象征,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神态。
这种多重含义的解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与热爱,也展示了古代汉语中名词解释的深厚内涵。
另外,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解释也常常涉及到文学作品和传统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或象征意义。
这些名词的解释往往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内涵。
比如,“诗”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可以指具体的诗篇作品。
在这些名词的解释中,既有对诗歌艺术的评价与欣赏,也有对个别诗人和其作品的具体解释。
这种名词解释的多样性丰富了古代汉语的文学意蕴,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文选疏失例谈

20 年 9 09 月
乐 山师 范学 院学 报
J u n lo e h n T a h r Colg o r a fL s a e c es l e e
V0.4. 9 12 No. S p.0 9 e 20
王力《 古代汉语》 教材文选疏失例谈
谢 政 伟
作“ ” 生 义解 于文更 谐 , 。 宜从 6举 酒属客 , 明月之诗 , 窈窕之 章 。( 前 赤 . 诵 歌 《
壁赋》 )
释 , 丈人此 语应是 指 责子路 之辞 。然如 此理解 难 则 以使人 信服 , 首先 是不 合情理 , 清代学 者俞 樾 已言 : “ 若谓 以 ‘ 不勤 “不 分 ’ 责子路 , 情甚矣 。安有萍 则不 水相逢 , 加 面斥 者乎 ?”1其次 , “ 遽 [6 4 7 若 四体不 勤 , 五 谷不 分 ” 的是 丈 人 “ 其 不事农 业 而 从师 远 游 ” 真 责 ,
谨指 出数例加 以 阐发 , 望方家就 正 。
一
( 后) 燕 已经 出嫁 以后 。又如《 诗经 ・ 风》 “ 子有 邶 :女 行 , 父母 兄弟 。” 远 陈琳 《 饮马长城窟行 》“ :结发 行事 君, 慊慊心意 关 。” 道元《 经注 ・ 水》 “ 帝之 郦 水 江 :天 季女 , 日瑶姬 , 而亡 。”行 ” 皆 同。 名 未行 “ 义
王力先 生主编 的《 古代 汉语》 16 年 出版 以 自 92
声之外 , 还可表 同意的应答 声 , “ 故 敬诺” 为“ 作 恭谨 应答 之词” 除 “ 言遵命 ” , 犹 义外 讶 , 洲 还应有 “ 犹言可
来 , 至 20 截 0 8年 2月 , 印刷 4 已 8次 , 印数 已达 总 20 0 多万册 ,为海 内外享有盛誉 的优 秀古代 汉语 教
《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几则别解

渐也
”
:
①后 昭 信 谓 去 曰 疑 有奸
。
:
前 画工画 望卿 舍
。
,
望卿 祖 惕傅 粉 其傍
(
,
,
又 数 出 入 南 户 窥 郎吏
)
,
”
去日
:
善司 之
,
以 故 益不 爱 望 卿
《易 》
,
《 汉书
广 川 惠王 传 》
,
②初
,
去 年十 四 五
, , ,
事师 受
。
师 数 谏正 去
。
去益 大
逐之
。
(
,
《 同上 》 )
”
点出
“
车为 牙 床骨
,
这 种注 释 的 症结 所 在
“
所以
,
清 代训话 大 师 王 念孙
。
读 书杂 志 》 里 解 释这 句 话 时 说 在 《
唇亡 齿寒 取身 为喻
,
,
辅 车 相 依 取车而 喻 和 于身
。
”
二 策
,
、
“
老 臣 今者 殊不 欲食
) (
乃 自强 步
日三 四 里
。
少益 省食
,
。
”
(
《 战国
,
现试陈 愚
见如 下 一
、
“
谚所 谓
辅 车相 依
唇 亡 齿寒
者
其虞 毓 之 谓 也
, :
。
”
(
《 左传
,
宫 之奇 谏
牙 床骨
。
假道 》 )
《 古代 汉 语 》 修 订 本 文 选 文 选》 ( 指 王 力 《 ( 第一册 1 7 页 )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不妥五则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不妥五则作者:孟慧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教学领域的权威地位毋庸置疑。
但是,书中文选的注释仍然不免有注释不妥之处,所以试用训诂学的知识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文选注释进行考究。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训诂[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是很多高校的必选教材,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发现其中有些注释有待商榷,所以追查字典、追本溯源,以求得更加合理的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晨炊蓐食”之“蓐”这里用“厚食”解释“蓐食”似乎更合乎逻辑。
王力注:“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依张晏说)蓐,同褥。
这是极言吃饭时间之少。
”经查阅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其它文献中的“蓐食”,如《左传·文公七年》中:“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
”杜预注:“早食于寝蓐也。
”《汉书·韩信传》:“亭长妻晨炊蓐食。
”《读书杂志》王念孙注“厚食,犹言多食。
”从这些文献注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蓐食”存在分歧。
我们从“蓐”字的本义查起。
《说文·蓐部》:“蓐,陈草复生也。
”引申指草垫子,进而引申指坐卧时铺在桌椅上面的垫子、褥子。
这时通“褥”,如《后汉书·赵岐传》“有重疾,卧蓐七年”。
同时“蓐”在字典中还有另一个义项,“厚、繁密”之意。
如《方言》卷十二:“蓐,厚也。
”《玉篇》:“蓐,厚也。
”王念孙疏证:“《说文》:蓐,陈草复生也。
”王引之述闻:“食之丰厚于常,因谓之蓐食。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引王引之说:训卒、利兵、秣马,非寝之时矣;亭长妻晨炊,则固已起矣。
而云“早食于寝蓐”,“未起而床蓐中食”,义无取也。
根据常理我们可以推断:两军交战多日未止,战士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战斗力和体力,必当多吃些食物;亭长妻为了在饭点儿时不给韩信准备食物,所以多多吃了些食物来保证自己那时不会饥饿。
陆法言《切韵·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陆法言《切韵·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陆法言《切韵·序》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切韵序陆法言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
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
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萧颜多所决定。
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
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
博问英辩,殆得精华。
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
十数年间,不遑修集。
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
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剖析豪氂,分别黍累。
何烦泣玉,未得县金。
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
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
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
〔解释〕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公元581600年)。
仪同刘臻等八人:此八人为仪同三司刘臻、外史颜之推、著作郎魏渊、武阳太守卢思道、散骑常侍李若、国子博士萧该、蜀王谘议参军辛德源、吏部侍郎薛道衡。
俱为当时知名的学者文人。
声调:声,声韵;调,音调。
吴楚、燕赵、秦陇、梁益:沿用汉代州名,隋代州郡名改易与先代不完全相同,此处为略举,与汉代扬雄《方言》所用的州名有接近处。
轻浅、重浊:确切意思尚无确论。
当时一切论及音韵的重要文献中都有相似的描述。
如《颜氏家训音辞篇》:"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钝,得其质实,其辞为古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 文选译文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一)牢牢抓住八条:(1)"四到"法眼至──繁体字,一笔一画看看认真;只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没用,例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简体中文。
存有注释,逐条看看。
"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没用。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
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
"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至──用心记,记特定音义,记特定句型等等。
多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官》)。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就是古今多少学问家顺利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
"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
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
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
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
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
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 逆 女 。 何 以 书? 亲迎 ,礼 也 。其 礼 奈 何 ? 日:诸 侯 以 屦 二 两加 琮 ,大 夫 、庶人 以屦 二两 加柬 修 二 ,日: ‘ 某国 寡 小 君 ,使某 奉 不珍 之琮 ,不珍 之屦 ,礼 夫 人贞 女 。 ”夫 人 ( 女 之 母 ) 日:“ 有 幽 室 数辱 之 产 ,未 谕 于 傅 母 之 教 , 得 承 执衣 裳 之事 ,敢 不 敬祝 。 ’祝 答 拜 。夫人 受 琮 ,取 一 两 屦 以履 女 ,正 笄 、衣 、裳 而命 之 日 : ‘ 往 矣 ,善 视 尔 舅 姑 , 以顺 为 宫室 ,无 二 尔 心,无 敢 回也 。 ’女拜 ,( 夫人) 乃 亲 引其手 ,授 夫乎户 。夫 引手 出户 。夫行 ,女从 。拜辞 父 于 堂 ,拜诸 母 于 大 门。 ”此 种 记载 倒 是提 供 了对 “ 持其 踵 为 之泣 ”的另 一 种可 行 的解 释 ,那就 是 ,“ 燕后 即将 上 车 ,赵 太后 正握着 她 的脚 后跟 ,一边 从 燕后夫 家送来 的两 双 鞋子 中挑 出一 双准备 给她 穿上 ,一边 叮嘱她 一些新 娘应 守 的妇 道 ,想 到从 此 山 重水 隔,难 以相 见 ,不 禁 泪流 满
中国的文 化博大 精深 ,主要 透过语 言文 字这个 载体 体 现 出来 。她 需要读 者透过 字里行 间去 认真领 会和 品味 ,古 人 的思 想和认 识是其 对世 界的理 解和 反映 ,而语 言文字 的 表 达往往 也是 言有尽 而意 无穷 ,语 言文字 的魅力 不在于 说 得越 明 白通俗 越好 ,而 是需要 那么 一点点 含蓄和 委婉 , 以 期达到 “ 言内意外 ” 的效 果 ,读者可 以一边 品味 优美 的语 言文字 ,一边 感受 其 “ 犹 抱琵笆 半遮 面 ”的美 。中 国的古
才
论古代汉语文选中的普通词语不必尽释
廖荣娟 重 庆 幼 儿 师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摘 要 :古代汉语 教材版 本很 多 ,各 家注释 也都详 细周 全 。有 一 些学者认 为对 一些 普通词语 的注释 详细 了,才 能提 示 文选 的文化 意义。 我却 认为 ,注释 留有一 点余地 ,学 生和读者面” ,屦 的 寓意 ,成 双配 对 ,彼此 不 离 ,象征 和 谐 。屦 用 两 双 ,一双新 娘 要穿 ,象征 与新 郎相 谐 ;一双 留下 ,象征
女婿 与岳 丈家和 谐 。所 以,也极有 可能 是赵太 后在 户 内给 女儿 穿鞋 时握着 女儿 的脚后 跟痛哭 的解释 。但 是 ,如果 是 在 户 内,触 龙怎 会见 到这个 场面 ,而穿 鞋的动 作应 在登 车 之 前 ,不可 能是在 登车 之时 才穿鞋 ,所 以 ,是在户 内穿鞋 还是 已经登 上 了车 ,左 师触 龙等 都能见 到赵太 后送 女的场 面 ,那么 应 当是 在户 外 ,赵 太后 告 别 已经登 上 车的 女儿 , 那 么对 于 已经登 上车 的女儿 ,“ 持 其踵为 之泣 ” ,就 只能 是 站在 地面握 着 已经登 上车 的女儿 的脚后 跟 ,不忍离 别而 伤 心痛 哭 。 据此 ,读者 在查 阅 了相 关资料 ,结 合原 文进行 思考 过
典诗词 我们读 来是 如此 的美丽动 人 ,一旦被 翻译 成 白话 或 者是其 他诸 国文字 ,这种 优美 和韵 味也就 荡然无 存 。 同样 的道 理 ,我们在 学 习古代汉 语 的时候 也应懂 得这 个 道理 。 目前市面 上古代 汉语 教材版 本很 多 ,各 家注释 也 都详 细 周 全 。有 一 些学 者 认 为对 一 些普 通 词 语 的 详细 注 释 ,才 能提 示文选 的文 化意义 。 当然 ,一 些 比较 古朴 晦涩 的词 语和 一 些容 易 引起 误解 的词 语应 该注 释 清 楚,可 是 , 除此之 外 的很 多词 语大 可不必 都进行 详注 ,这些 词语 如果 全 都注 释 了,那 么 学生 阅读 学 习 时就 会完 全 没 有 自主 能 力 ,学生 的思考和 动手 能力也 会大 大减弱 。古人 国学 根基 深厚 ,写文 作诗本 就再三 推敲 琢磨 ,我们 在 阅读 的时 候本 就不可 等 闲视 之 ,而这 些富有 文化 内涵 的词语 ,在注 释时
就应 留有 一点余地 ,学生在 学习 古人 的用 词 时所领悟 到 的 中 国文 化 也会更 具魅力 。 下面我 从一些 古代 汉语教 材 中选 取一 些词语 来进 行解 读 ,这些 词语 的背 后有 着丰 富的 文化 内涵 ,但 是读者 不 当 从文选 中获得简 单 的答 案 ,应 当 自 己去查 阅工 具书 ,从而 获得领 悟 的成就感 ,查阅 的同时更 有钻研 的欲 望 ,大 家 的
婚礼 习俗和 古代 车制 不是学 生 自己的 习得 ,而是被 动 的知 道而 已 。 二 、笑 《 齐 人有 冯 谖者 》 ( 《 战 国策齐 策 》 ) :“ 孟尝 君 曰 :‘ 客 何好? ’ 日 :‘ 客无好也。 ’ 日: 客何能? ’ 日 :‘ 客无 能 也。 ’孟 尝 君笑 而 受之 日: ‘ 诺。 … 其 中有 一个 “ 笑 ”字 , 有 的学者 认为还 是注 释为好 ,但 是我认 为各 家均未 注释 的 做法 却是 好 的。这个 词虽 是一个 普通 的词语 ,但 是在原 文 中却意味 深长 ,读者 在读 原文 时如果细 心探 究 , 自会发 觉 “ 笑 ” 的深 意 。综合 前后文 字 ,我 们可 以知道 此处 的 “ 笑” 不 是轻蔑 的笑 ,也 不是冷 笑 ,更 不是耻 笑 。在 当时喜养 门 客 的风 气 之下 ,主 人想 要 招揽 的 自然是 一 些有 才 能之人 , 而 去归 附的 门士也不 会想 要去滥 竽充数 。所 以,冯谖到 孟 尝 君 门下 ,也 一定 是有 才 能 的人 ,而对 于 孟尝 君 的提 问 ,
科研 写作 能力也会 有所 提商 。 踵 《 触龙 说赵 太 后 》 ( 《 战 国策 赵 策》 ) :“ 媪 之送 燕 后也 ,
一
、
持其 踵 为之 泣 ,念 悲其 远也 , 亦哀之 矣 。 ”大 多 数古 代汉 语教 材 注释 “ 踵 ” 的含 义为 :“ 脚 后跟 ” ,注 释简 明扼 要 。 可是 ,也 有一些 教材 会担 心意义 不明 ,学生会 不 明 白确 切
后就 会有 自己比较满 意的答 案 ,无 论结 果正确 与否 ,这个 过程 都应 该是非 常难 得的 。如果 我们直 截 了当的给 一个 现 成 的答 案 ,虽然 ,我 们 强调 “ 尽 信书 则 不如 无 书 ” ,学 者 应有 批评质 疑 的精神 ,可是 ,对 于学生 来讲 却不尽 然 。学 生知 其然 ,但是 不会 知其所 有然 。而这 一句话 蕴含 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