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级“女农民”回乡建设新农村

合集下载

95后村支书张桂芳的故事学习心得体会3篇

95后村支书张桂芳的故事学习心得体会3篇

“95后”村支书张桂芳的故事学习心得体会近期“95后”村支书,26岁的河南女孩张桂芳火出圈T, 2020年她回到家乡,两年多来修路、建篮球场、刷墙绘……为乡村振兴带去了青年活力。

回想自己来到乡镇,开始了基层工作生涯已过去一年多了,走过“青涩”与“迷茫”,一个“95后”大学生也逐渐成长为一名“95后”干部。

乡镇“初遇记”。

盛夏,初到镇上,带着“上岸”的喜悦却迎来了不小的落差感,陌生的环境、复杂的情况与工作让我感到焦虑,第一次到村上开会时,面对村干部,满腔腹稿竟毫无用武之地,只得以面红耳赤收场。

所幸领导和同事记挂着这个新来的小同志,时常指导和关心。

我也渐渐积蓄精神力量,追寻“榜样之光”,砥砺前行。

“醒目的黄花” “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基层工作者的心中,她义无反顾投入驻村工作,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这片“赤子之心”激励着我,既然做出选择,来到基层工作,作为一名青春正盛的“95后" 那么我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向下扎根”,将新鲜的力量注入基层建设之中去。

“和老百姓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志,我想问一下……”一开始,每当接到群众电话,我都非常紧张,地方口音的差异让我不得不反复去询问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哎呀,你们年纪小,我不跟你们讲”,面对面接访群众时,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不被信任的状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照搬照套书本知识是行不通的,我开始思考与群众交流如何“接地气”。

首先虚心求教,向老干部学习,记录妥善处理矛盾的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向群众学习,深入基层“疑难杂症”,“沉”下去了解群众心声。

其次是敢想敢干,从支支吾吾到敢说敢做,将经验做法付诸实践,克服畏难情绪才能解决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锻炼, 我已经能自若地面对群众,周到热情、脚踏实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真正成长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青年基层干部。

从“我来做”到“我能做好”。

不同于朋友对我们工作“朝九晚五”的认识,这一年多基层的工作是不分烈日寒冬走村入户、是加班加点完成疫情防控排查、是高标准高质量写好报告……刚工作那会因为不够自信,缺乏工作经验,安排什么工作就闷头做,某次撰写一篇材料反复思考始终写不好,直到晚上加班领导同事指导下才勉强完成,那时候我想的是“我怎么能做通过不断地向前辈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倾听群众声音,挫折也好、沮丧也罢,逐渐丰富的经验有了底气,于是我想“我能做好”。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ppt课件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解读ppt课件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 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5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 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七个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ib、aotu治.com 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目 录
01 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学习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就是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总体 要求
新格局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给予乡村发展 新动 能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新气象 以乡下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格文明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新动能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给予乡村发展
新体系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给予乡村发展
新风貌 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塑造美人 乡村
乡村振兴“三步”,怎么走?
到2022年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 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拼。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1. 周春花周春花是陕西省蒲城县人,曾经在上海从事化妆品销售工作。

2014年,她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虽然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探索,周春花逐渐发现了农家乐发展的新契机——发展新农业。

于是,她开始研发新产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如今,她的农家乐已是当地最知名的旅游休闲品牌之一,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

2. 赵黎明赵黎明是江苏淮安的一名年轻农民,曾经在苏州从事印刷行业。

2012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开展葡萄种植业务。

不久后,他发现当地的葡萄市场需要更高品质的产品,于是他开始引进进口高端葡萄品种,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进产业升级。

同时,他也开始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产业水平,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赵黎明已经成为了当地葡萄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龙头企业。

3. 陈雪滢陈雪滢是福建省福州的一名年轻女孩,曾经在北京从事演艺行业。

2014年,她选择返乡,投身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她发掘了许多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并结合自身的演艺经验,开发出了多种创意表演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她也开始帮助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规划和组织,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水平。

如今,陈雪滢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佼佼者,她的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以上这三个例子,都展示了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文化、吸引游客等多种方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在实践中,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的先锋战士。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

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

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

女厅官的扶贫情怀 ——河南新蔡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扶贫记

女厅官的扶贫情怀 ——河南新蔡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扶贫记

■荣誉之路 | 责任担当吴树兰是河南省第一批下派驻村干部中唯一的女同志,且年龄最大。

2010年7月,她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新蔡县贫困村大吴庄村任第一支部书记,2014年3月,她又到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任职“第一书记”。

期间,两个村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驻村帮扶,巾帼不让须眉在大吴庄任“第一书记”期间,她带领村民拼搏向上、艰苦创业,使大吴庄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2013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多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

大吴庄村被评为河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驻马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马店市文明村,该村党支部被评为驻马店市先进党支部。

为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她筹资75万元,创办5080平方米养鸭小区,每年可增村集体收入5万元,可使7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年利润90万元。

经她努力,河南天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大吴庄投入1000万元,建起豫南最大的高标准奶牛小区,年产值达598.6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年收入可达250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816元。

广东东莞洁米路服饰制衣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女厅官的扶贫情怀——河南新蔡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扶贫记【人物简介】吴树兰(贡献奖),女,1957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高级兽医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农”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党的十二大代表,河南省第四届省委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顾问。

■吴树兰(左)走访贫困户(新华社记者 马意翀摄)中国扶贫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上200台机器,在大吴庄村建广谊隆针织有限公司,可解决当地350名农民工就业。

她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蔬菜种植,成立了村绿望蔬菜生产合作社,村里现已建成蔬菜大棚8个,发展蔬菜种植300亩。

在村道路建设上,她筹资380万元,实施村道硬化工程,新修道路16公里,加宽道路3300米,村里主干道及各自然村之间全部铺上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老知青荣归建设新农村

老知青荣归建设新农村
维普资讯
国国 瓣画
16 年 1 , 98 2月 杜援朝与 1 名伙伴到 山西省夏县曹家庄公 8
霸哦瓣
资金 支持 。 19 从 9 8年初扶贫起至 2 0 0 6年 , 投资总额只有 165 6.
独立法人资格 的“ 山西夏县北京 知青农业综合开发有 限公司” , 并在 当地 民政局正式注册登记 了“ 县泗交镇北京知青扶贫基 夏 金会” 向国务 院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报送了 《 。 中条 山绿色工 程及小 浪底 流域农林综合开发项 目申请书》 ,积极争取 国家 的
新上 、 扩上工副业项 目4 0多个。 8 莒县从 20 0 2年始 , 推行 了城 乡联动服务机制 , 引导有关部
参加 了新型合作 医疗 , 参合率达 9. , 为参合农 民报 销 4 % 先后 3
医药 费 33 8 6 . 5万元 , 受益人 口累计 达 40万余人次。 4
鞫 察 鳓
题 10 0多个 , 4 为群 众增收 1 0 0多万元 。 5 财力 “ 蛋糕” 大块切给“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几年来 , 莒县先后投 资 45 .3
貌出发 , 帮助解决 困难 , 力争实现强村更 强 、 弱村变强 , 山东 在
莒县掀 起了“ 以城带乡 、 连片建设 ” 新农 村的热潮 。莒县一中先
人, 新增 自来水普及率 5 %。莒县把社会保障的重点延伸到 了 2 乡下 , 让农民和市 民共享“ 阳光” 筑起 了 3条“ 障线” 让农 民 , 保 ,
病有所医 、 老有所养 、 困有所帮。 目前 , 山东莒县 已有 8 . 5 7万人 6
人均增 收 5 0元。 0 几年 问, 山东莒县共建单位累计投入资金 9 0 0 余万元 , 建起农村文 明街 6 0条 , 8 绿化 、 美化文化 大院 12处 , 1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作者:暂无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6年第13期她是2万太行山民的“女当家”,她是富民兴乡、绿色崛起的巾帼女将,她更是老百姓眼中的好书记,群众生活里的一粥一饭、冷热酸甜都记挂在她的心头,在她的带领下,一个偏居一隅的山乡小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魅力之乡、旅游重乡,走上了绿色发展、科学崛起的快车道。

她就是河北邯郸市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

在革命老区涉县,提起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哓。

作为优秀基层女干部的代表,对待工作,她果敢坚强、一丝不苟,是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对待群众,她柔情似水、亲如一家,是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自199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在住建、经贸、工业、乡镇等多个单位任职。

2003年9月,她更是主动请缨,到张家口坝上地区尚义县挂职锻炼。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她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投身当地的建设发展,在工程测量、污水治理、道路施工、招商引资、国企改革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9年12月,她又主动向组织申请,调至涉县最偏远的乡镇——辽城乡担任乡长,开始了她富民兴乡的宏图大志。

辽城乡地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北部,西与山西省黎城县和左权县毗邻,辖30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属于涉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男干部都将其视为烫手山芋。

而她硬是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辽城乡发全面发展的大旗。

善谋发展大计,争做带领群众致富先锋。

2009年上任之初,霍丽云就带领党员干部走村入户、进山入企,给辽城乡做了一次深入的“大体检”。

特别是2012年8月,担任乡党委书记后,她更是发挥辽城乡“一河两岸四条沟”的优势特点,提出以建设“美丽辽城、生态辽城”为抓手,重点打造“四大工程”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生态发展的“金路子”。

大力发展沟域经济、高效农业经济、沿路经济,初步形成设施蔬菜、农家旅游、中药材种植、核桃种植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新桥蔬菜”、“污犊水果”、“冠康源鸡蛋”、“西涧农家游”等一批农业品牌,建成石门、峪里两个中药材经济沟,农民户均增收700元。

80后山妹子返乡种草莓 要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80后山妹子返乡种草莓 要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80后山妹子返乡种草莓要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曾经,她独自一人背负行囊远离家乡在外打拼。

4年的漂泊生活,让她心中涌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借助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她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经营起了家庭农场。

如今在重庆市永川区,说起“代家店苏草莓”很多人都知道。

而叫响“代家店苏草莓”的人,就是巾帼农场掌门人、80后的山妹子苏德年。

返乡种草莓,潜心学习承父业家住南大街街道代家店村徐家槽房组的苏德年,出生于1984年。

2008年毕业后,她辗转于贵州、云南两地打工。

“自己每月的工资大概有3000多元。

而房租、日常开销至少需要2000多元,回家随便做点小生意,也比在异乡打工强。

”苏德年说。

在异地他乡,苏德年开始羡慕回家做生意的老乡,加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她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于是,2012年,她辞去工作回乡创业。

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苏德年开始学习父亲传授的10年种草莓经验,并在自家承包的3亩土地上尝试种植草莓。

在种植之初,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草莓产量不高,可她并没有因此心灰意冷,而是潜下心来更加刻苦专研。

她甚至拿出打工赚来的9000多元的积蓄,去北京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

后来,又到成都、浙江学习了冬草莓的种植技术。

学成后,她开始在自家田里搭建简易大棚种植冬草莓。

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个用木头搭建的小棚子,竟然成为了永川第一个培育冬草莓的温室。

“一开始我对草莓种植不是很懂,自己手头也没有太多资金,所以只能在自家少量的土地上做起,不断寻找各类信息,学习种植技术,熟悉整个市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在家乡打造自己的草莓品牌。

”苏德年说。

科学的种植技术,迅速提高了苏德年家种植草莓的产量。

当年的黄瓜山“梨花节”期间,有不少游客路过她家草莓地,买草莓的人络绎不绝。

看着被游客一“抢”而空的草莓地,苏德年心想:“为什么不扩大种植面积,让游客自己来采摘草莓呢?”建巾帼农场,精心培育创品牌依托黄瓜山“梨花节”,苏德年尝到了种草莓的甜头。

2013年,她和父亲商量后,决定拿出家里的30万元积蓄,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注册家庭农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部级“女农民”回乡建设新农村
作者:孙晓飞
来源:《廉政瞭望》2008年第10期
1942年出生的唐克碧,16岁参加工作,19岁入党,在川南矿务局泸州气矿气田当过工人,32岁当上四川省委副书记,1992年任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

2006年11月,退休后回到家乡四川仪陇县当农民的唐克碧,登上了“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的领奖台。

这个在同事的视野内消失了4年之久的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原部长,用这种方式给了同事们全新的记忆。

在北京全国总工会老干部局会议室,和记者谈起她的人生改变,唐克碧感慨万千。

退休,是晚年人生新的开始,一向闲不住的唐克碧也总想在退休之后做点什么,但是,无论怎样“老妇聊发少年狂”,她都没有想过会回到数十年前的人生起点,从零开始,去做一个农民。

所以,获得“中国最高级别的女农民”称号,当初并不在唐克碧的计划之内。

女部长萌生当农民念头
唐克碧在工作岗位上很少有时间回家乡,退休后她决定回去看一看。

仪陇县赛金镇有她的一个亲威,她收拾了简单的行装,就回到了几乎陌生的乡下。

然而,这一次“省亲”,让她看到了许多为之心动的场面:羊肠小道上,她看见一位患重病的农民死在抢救的途中,亲人们伤心的哭声撕裂着她的心。

让这个农民离开人世的原因,除了他的病,还有家乡崎岖不平、无法通车的山路。

在老家住了两个月,这样让她伤怀的事儿不是一桩两桩。

不久,一个孕妇也是因难产死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住在山里的一位老人去世了,因为没有像样的路,连棺木都抬不出去,乡亲们只得用锄头、铲子重新开辟一条简易的路……
唐克碧听到这样令人辛酸的故事,不由得一次又一次流下泪水。

要是通了公路,要是有车,这样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唐克碧还发现,这里的村民非常穷,村里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他们的儿女大多数外出务工,没人照管他们,有的老人还得养着孙子孙女。

不少老人靠赶场天提着鸡蛋去卖,换点油盐钱。

一桩桩、一件件难以释怀的事,让唐克碧夜不能寐,她翻来覆去地思考着村民的困难和村里的问题,渐渐地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让她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决定:不回北京的家里颐养天年了,也不到国内外旅游了,而是回到这里来,为乡亲们做点事,好好修一条连通外界的村道公路,再建一座养老院!
牢记当年朱老总嘱咐
在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32岁的唐克碧当选为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德委员长在听取代表发言的时候,听说她是仪陇老乡,就请她去家里吃饭。

已经过去了30余年,可是,那天吃饭的场景却令她一直难忘。

唐克碧回忆说,那天,朱德委员长用大土碗盛了一大碗稀饭,就着四川泡菜和咸菜,吸溜吸溜地喝得挺香,主食是一个烤白薯。

唐克碧深情地说,那时,朱德委员长年事已高,端大土碗有些费力,喝到最后,碗里有几个米粒,他高举着碗,使劲儿地往嘴里扒,说不能浪费粮食啊。

饭后,朱德和她聊天,对她说:“你是农民的女儿,很有出息,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四川省委副书记、中央候补委员,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呵!”并叮嘱她说:“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你一定要深入实际,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成天坐在办公室里,要多下去走走,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多为老百姓办实事。

”朱德又说:“1960年,我回了一次仪陇,当时家乡很穷。

你现在在省上工作,心中要有老百姓,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你要多关心家乡的父老乡亲,让他们早一点过上好日
子。

”1976年,唐克碧趁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机会,又一次来到朱德委员长家探望。

见到唐克碧,委员长再次叮嘱她:“你在省里工作,一定要关心家乡的父老。


和记者说到这里,唐克碧略带自责地说:“那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变动很大,从地方回到石油系统,再调到北京,一直在忙工作,很少回家乡去。

那次回到仪陇,朱德委员长的话,又重新在我耳边响起,让我坐卧不宁。

家乡太穷了,我应该回到家乡去,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筹巨款修路建院
3个月后,唐克碧从四川仪陇回到北京的家里,向家人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要回仪陇,去度过我的余生。

她对家里人说:“住在城里当然舒服,可是村里的农民还过得很苦,现在中央提倡建设新农村,我得回去帮助他们。

”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的老伴儿首先反对:“你以前一直忙,我好容易盼到你退休,想让你在家陪陪我,再和你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你回乡下,我怎么办?”
孩子们也都反对她的决定。

唐克碧向家人讲了自己在仪陇的所见所闻,讲了自己要回家乡为村民们做点实事的想法,慢慢地,老伴儿和家人都理解了她。

为了见面方便,老伴儿也和她一起离开北京,搬到了成都的一个孩子家里。

身体好的时候,就去仪陇陪唐克碧;身体不舒服时,再回成都休养。

赛金镇民主村是仪陇县的贫困村,唐克碧决定在那里建立一个养老院,养老院规划3000平方米,同时修一条连通全镇7个村的公路与外面的公路对接,以此改变村里和附近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修公路、建养老院,大约共需投入660万元。

唐克碧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几十万元,把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也几乎全数投了进去。

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于是她联系自己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到处化缘,四处奔波筹集资金。

民主村并不是唐克碧的老家,听说她要在那里修路建养老院,且筹集了几百万人民币,老家村里的人都不理解。

她说:“做事不能有私心,如果我只在自己的村做这些事,怎么对得起给我钱的人和帮助我的人?”
集体裸捐
64岁的王安琴,曾任四川省委机要局副局长,退休后也来到民主村,与唐克碧一起摸爬滚打;林源方、曾莉梅夫妇退休后每人捐赠出10万元,来到村里一干就是3年多;67岁的王玉琼身患心脏病,原是一位个体经营者,听说唐克碧这里需要人手,也抛家别子住进村里当了一名志愿者。

他们和唐克碧一样,成了民主村的“新农民”。

筹集了那么多钱,又修路又建养老院,总有人会说三道四。

为了让“晚年农民”当得清清白白,唐克碧和几位捐赠的朋友同时写下了一份遗嘱式的书面保证:“我们对养老院和公路投入的一切钱财、一切精力、一切心血,不图分文回报。

今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子孙、亲属没有任何继承权。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唐克碧处处节衣缩食,甚至到了对自己苛刻的地步。

从2004年至今,她从未买过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

在外办事,从不坐出租车,坐公交车也是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

在民主村,她吃住在侄孙女唐珍明家,婆孙两人挤一张床,有时人多,甚至3个人挤一张床。

每天吃的也以稀饭、红薯为主,偶尔改善一下伙食,就是吃一碗面条。

到仪陇县城办事,专挑小馆子,要1元钱一碗的面,不够就让师傅添半碗汤来凑合。

在民主村,唐克碧普通得就跟一位农村老大娘一样,穿的是普通的棉袄、普通的单鞋。

侄孙女唐珍明读小学的儿子几次悄悄地问妈妈:“住在我们家里的这位姑祖祖,真的是你说的大官吗?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呀!”
多彩的晚年人生
如今,铺满片石的公路已经成型,宽6.5米、长8.6公里,从村里一直延伸到赛金镇街上。

公路开通的那天,民主村81岁的陈宪碧老人,用背篓背着20公斤胡豆赶来祝贺。

袁家坝村一组村民唐胜明挑着50公斤新稻谷也赶来了。

这位质朴的老汉说:“以前路烂,孙子上学经常弄得满身泥巴,摔得鼻青脸肿。

现在唐克碧把路修好了,又建了养老院,我要支持她一下,把这50公斤稻谷捐给养老院。

”南部县三清乡元坝村的10名村民听说民主村养老院开院,自发组织起来,花3天时间在养老院附近扎了一道彩门以示庆贺。

成都市国防艺术团则组织28名演员志愿者来到民主村,为养老院和村民义演3天。

现在,公路沿线到处是工地,20多家人在路边修房造屋。

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净诚安乐养老院”也已经开业纳客。

元旦刚过,才回北京看望了病中老伴的唐克碧,又匆匆赶回民主村,去忙活那里火红的事业。

而今,民主村变了,唐克碧成了村里最受尊敬的人。

太阳天,村民为她送来草帽;下雨天,村民为她送来雨伞;吃饭了,村民要拉她到家中做客;树上的水果熟了,硬要摘下一筐送她尝鲜……
路通了,唐克碧说下一步打算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招商引资,带动村民致富。

还要请北京的专家到村里去,给农民讲课、开展培训,还要让更多的城里老人到她的“净诚安乐养老院”去养老。

她说,城里人来得多了,就会影响村里人的观念,观念变了,村里的农民们才能真正走上致富路。

她对记者说,如果有可能,她还打算再在村里建一个医院,不过,那又得四处去筹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