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高加林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
论《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

论《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作者:姬仙姑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2期摘要:《人生》中的高加林,一个有热情和远大理想追求的青年,在苦苦挣扎努力地走出一条迥异于父辈的人生道路,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潜意识的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教育,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受摧折和痛苦。
虽竭力拼搏,却因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自己对人生定位的失误及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使他最终以悲剧告终。
他的经历代表了当代许多农村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现实的无情以及青年人贫寒的出身等使他们走向城市的道路非常艰难。
关键词:人生;农村青年;奋斗之路;艰难一、高加林的形象分析《人生》中男主人公高加林是路遥在错综复杂的城乡交叉地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他有着农民朴素传统的品格和美德,在城市、非城市、农村、非农村所构成的庞大的“城乡立交桥”中演绎着他的悲喜人生并因其在城市诱惑和乡村固守之间的矛盾徘徊而颇具典型性,也有不甘于现状而渴望得到社会更广阔的大舞台施展自己人生抱负的野心。
1.事业上的奋斗者他在当学生时的刻苦以及他在卖馍时因为嫌丢人而躲在图书馆看书足以看出他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但最能表现他的事业心的还是在他当了记者之后的那次洪灾报道,是最让读者感动的。
2.爱情上的背叛者他和刘巧珍的爱情,是在他理想破灭,心灰意冷的时候开始的,是他一时冲动的结果。
爱使他对土地也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爱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
他从巧珍那里享受到了温柔和体贴,百依百顺和无私奉献,高加林眷恋上了她,而他却没有付出多少。
他们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而是在他落难时需要的一种安慰、一种依靠的情感。
他对巧珍的爱又不是非常纯洁的,他们为了让村子里的水井干净些,决定两人骑车去城里买漂白粉的时候,他骄傲的想:“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马和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羔羊一般,温顺的跟在他的身边。
路遥《人生》读后感:《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路遥《人生》读后感李焕焕人们都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于是我读书也渐渐从书皮儿读起。
《人生》这本书的封面很简单,简单到只用几笔水墨挥舞而成;这本书的封面也很悠远,在那两笔浓淡、干湿协调的水墨里,我仿佛看见那黄土高原的连绵起伏山岗,山岗下清澈见底的大马河畔,还有养育着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大地山川……那一轮不知是东升还是西落的太阳挂在这山岗之上,好像在静静地观望每一个的人生。
小说以19世纪80年代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为主线,描写了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与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
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便回他所在的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教师,这个职业能施展他的才能,有机会的话还可以转正,高加林对他的工作很满意。
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后的秋天重新开学之际,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回到了土地。
正当他失意落志的时候,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入了他的生活,巧珍虽大字不识一个,却是一个颖悟、质朴、纯粹、坚强、重情重义的人,她死心塌地地爱上了高加林。
她的爱质朴纯真、充满激情而又炽热勇敢。
高加林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高中毕业生,巧珍却没有文化,而且高加林是在精神遭受打击的时候遇见了巧珍,他们的结合总觉得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虽然高加林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的骨子里还是向往城市生活的。
当高加林的二叔回到本地劳动局当局长时,加林终于有机会通过关系一步登天,当上了县里报社的记者。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也让他重新遇见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
黄亚萍是县广播站的播音员,思想先进、开朗活泼、却有一些任性专横。
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热而有一种征服欲。
黄亚萍之前虽然也和高加林谈的来,但是仅限于同学之间的友情,他们两个没有进一步发展是因为高加林回到农村当教师,他们没再相见的机会。
高加林时代

媒体界的精英——属于高加林的时代在现实和理想面前,他果断的选择了理想。
60年代的中国还是学一只学飞的鸟,高加林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很多人都在为他破灭的了理想感慨叹息,然后又提出若是高加林生活在21世纪又会是怎样一个场景?人在现实面前往往是不堪一击的。
在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在潜意识中,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会自觉地找自己的同类人,找与自己类似的人。
在这个不自觉的意识和找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强烈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我想这就人之所以成为人,知道怎么把东西分类,在这个过程中,也就知道了把自己分类。
在情侣分手的理由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辩词,“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反过来说就是,我和你不是一个世界的,所以是不能够在一起的。
虽然听起来有些牵强,但却也不无道理。
在偌大的汉语词库里,还有这样的成语,叫做进退维谷,它在百度文库里的意思是: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这样处境,令人左右为难,然而你却不能不作出选择。
路遥《人生》里面的高加林就是处在这样的境地。
处在夹缝里的人,50多年前高加林是,而5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
城乡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在古老的中国旧思想里,人分三六九等。
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生存。
尽管如此,但高加林不是一般人,他肚子有墨水,口袋里也有两把刷子。
这个时代,已不是属于一部人的独享世界了,它是全人类的共享资源,尽管还有很多不公平的存在。
这是高加林的时代。
若是生活在现在,他定是媒体界的精英。
高加林,有自己的理想,自信自强,敢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在21世纪,有理想的人很多,但没有理想惶惶度日的人更多。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你生在哪里,而是你又没有想改变自己人生的想法,有没有为这个想法去付诸实践。
很多大学生,如一具行尸走肉般活在大学校园里。
没理想没斗志,颓废迷茫生活黯然无光。
在城市的六年学习时间改变了高加林的情感价值取向,生于贫民家庭。
人生中高加林回到农村的续写200字

人生中高加林回到农村的续写200字高加林去县城那天正是一春之际,他穿过绿色笼罩的大马河川道,回头望的最后一眼,他看到立在河湾里的刘巧珍,正抬着她泪水斑斑的脸,怔怔地望着高加林远去的背影。
加林从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回来。
而今天,他穿过那条大马河川道上,回到了生养他、爱护他的高加村。
他被命运安排在了这里。
他走到大马河桥上,想起了巧珍。
好多年前,就在这里,巧珍帮他卖掉了那篮馍,他在这儿等她,等到日暮黄昏。
他和她的分别也是在这桥上的,加林仿佛看到刘巧珍那张哭花了的脸,如今是那么的想念。
人生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作文

人生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作文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舞台剧,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有的人像高加林一样,一路风光无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有的人则像平凡的孙少平一样,默默耕耘,在平凡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
高加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耀眼夺目。
他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成绩优异,才华横溢。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他的人生道路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从名校毕业,到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工作,再到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色彩和生机。
而孙少平呢?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首朴实无华的歌,没有华丽的旋律,也没有激昂的节奏,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
他的父母为了供他上学,省吃俭用,甚至不惜借债。
他的童年时光就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干农活。
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从未抱怨过,反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孙少平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像高加林那样进入大公司工作,而是选择了留在农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农村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也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孙少平的人生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坚持和拼搏。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成功并不是指名利双收,地位显赫,而是指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一番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付出多少努力。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孙少平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相信总会有一天,我们会在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们该往哪里去以高加林为例

我们该往哪里去一以咼加林为例内容提要:《人生》在八十年代初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读者的态度从对高加林离乡的批判到对作者"恋土情节〃的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
本文试通过对高加林城市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的分析, 探讨当今农村青年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加林,城市化,选择《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写T 1981年,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一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人生》以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城乡交叉地带〃为活动背景,以主人公高加林“归乡一一离乡一一再归乡〃的结构为框架,讲述一位农村岀身的知识分子努力跻身城市文化、要求获得身份认同却最终失败的人生悲剧。
一、城市化进程中高加林的尴尬处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一城乡二元分化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城市化建设。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各个方面迅速发展。
而农村继续着千百年来传统的R 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二元对立的结构使城乡经济各自在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系统内运行。
城市文明所显现出来的优越性使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农民为根木的农耕文明的主体地位迅速被取代。
不同于农村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以家长制和家族制度为主体的文化秩序和伦理规约,城市较之农村的更为自市更为开放的文化氛围不断地告诉无数有理想的农村青年一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气高加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接触到城市的。
他第一次“进城〃时的身份是一个求知的学生,这种单纯的身份给他造成一种假象一一不论出身如何,知识可以让人们平等,城市是欢迎〃我〃的。
这个时候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密切关系使高加林立足城市的梦想得到初步验证。
黄亚萍作为位地地道道的城市人,她没有亲近商业局局长的儿子,而定选择与眼界开阔热爱读书的高加林在一起讨论交流。
这三年的时间向高加林证实了城市的优越,他看到在城市里生活他也就可以不用再像父亲那样一辈子做土地的〃奴隶"了。
人生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作文

人生高加林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作文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舞台剧,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有的人像高加林一样,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人生的赢家;而有的人则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却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话说回来,高加林这个人物可是相当的不简单啊!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长大后,更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成功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就像是坐上了高速列车,一路飞驰而过。
这样的人生,简直就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而孙少平呢?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他没有高加林那样的天赋异禀,也没有那样的机遇和资源。
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他在煤矿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却过得很充实。
他和妻子相濡以沫,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这样的人生,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却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高加林和孙少平的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存在着优劣之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目标,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的价值。
就像那句话说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所以,无论你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总的来说,人生就像一部戏,有的人演得精彩绝伦,有的人则平淡无奇。
但是,正如那句话所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无论你的角色如何,只要你用心去演,就一定能够赢得观众的掌声。
所以,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勇敢地去演绎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九年级语文下《人生》续写

《人生》续写
在小说《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功和荣誉,而在于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如果小说继续发展,高加林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奋斗。
他可能会在事业上取得更多的成就,或者在爱情上找到真正属于他的幸福。
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他都会保持一颗感恩和谦逊的心,珍惜每一个机会和时光,用心感受人生的美好和幸福。
同时,我也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也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因此,高加林可能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公益事业的倡导者或者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成长和成功。
总之,《人生》的续写应该继续展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应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让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高加林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
高加林是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非常坎坷,他一直努力地想要跳出“农门”,成为一个城市人,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成了农民,他却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
高加林的结局是悲剧的,但这样的结局不是他可以决定的,面对命运中的各种挫折,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坚强地与之对抗,但为什么他还是落了个回乡的结局呢?这正是当时的社会状态所决定的。
小说是以《人生》以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城乡交叉地带”为活动背景的,当时的中国,城市化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对于一直生活在闭塞的农村,不得不屈服与农村那种“丛林法则”的高加林来说,城市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然而城市生活也并没有高加林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当他还沉浸在作为城市人的喜悦的心情中的时候,他走后门进城的黑幕被揭发,他又被打回了原型。
城市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把高加林这样的人排除在外,遣送他回到了生长地———农村。
也许我们会为高加林的命运感到不公,但这也是作者要向我们展现的一个真实的社会状况,这是现实。
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到底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这并不是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还有很多外部的因素,他们不得不考虑。
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与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丛林法则”,各种走后门的行为,这在当今社会都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人们都习以为常的行为了,虽然有法律的管制,但依然屡见不鲜。
所以如果高加林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人生经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他农村教师的职位依然会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当然,也可能人家根本就不会稀罕一个小小的农村教师的职位,当今社会,随着农村和城市交流的增加,农民进城已经不是一件艰难的事了,农民摆脱了对于土地的依附,有了自由流动的可能,所以谁都可以进城发展,高明楼的儿子也可以进城,走走后门,可能职位比高加林还高呢。
当然,现代的“高加林”从小就接受着不同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教育,从小他们确立的目标便是上学读书走出农村,改变父辈们“在土里刨人生”的命运,所以他也可能会抛弃农村教师的职位进城发展。
他的这种行为一定会得到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而不会像八十年代那样,对他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和鄙视。
再看看高加林的爱情,在我看来,高加林依然会抛弃曾帮助他重生希望的善良淳朴的乡村姑娘刘巧珍,而选择对他的前途有帮助的城里姑娘黄亚萍,在考虑婚姻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加入金钱、权势、地位等因素,这是从过去到现在人们的一个普遍的心理(特殊情况除外),高加林也是个普通人,而且是希望在外闯荡一番事业,而不是在像父辈一样在“土里刨挖一生”的农村的孩子,所以他对巧珍的爱是建立在感激上的,而对黄亚萍的爱是建立在功利上的,都不是纯粹的,都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高加林生活在现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是不会再回到农村的,中国社会的城市化使得当今农村青年进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失去了现在的工作,他还会有很多机会去选择其他的工作,像高
加林这样一个志向高远,有才干,有很强的进取心的青年,而且家中的父母已年迈,他是一家之主,他还要肩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回到农村当农民不是他想做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前途,所以他是不会甘于回到农村去当农民的,他定会更加努力地奋斗,也许会考个大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也许会另谋他处,重新开始自己的城市生活。
现在的社会也许比八十年代的社会存在着更多的不公平,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农村青年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而且因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差距的减小,部分青年能在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回报家乡与实现自身价值统一起来。
所以,如果高加林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结局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