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阅读理解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
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
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积累1.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字。
(4分)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采众长的能力。
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3),通过想象驰骋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生机。
2.分门别类辑诗文。
下面是某同学以“古人的雅趣”为专题整理的古诗文材料。
请在画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并在[甲]处写上恰当的评点。
(11分)雅趣出处古诗文名句评点饮酒XXX《山中与幽人对酌》(1)我醉欲眠卿且去,___你我皆随意。
_。
XXX《醉翁亭记》(2)山水之乐,____。
酒中有真趣。
郊游XXX《钱塘湖春行》(3)____,____。
禽鸟赶春光。
XXX《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4)____,误入藕花深处。
[甲]鼓乐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5)杏花疏影里,____。
难忘那些通旧游》宵!XXX《竹里馆》(6)____,____。
自个儿乐。
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回顾了已学内容,也感受到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古诗文的快乐,正如《论语》中所说“(7)____,____”。
3.寻找“最美”春联。
依照内容,给上面三个地方选出响应的春联。
(3分)(1)永嘉上塘殿戏台()(2)文成刘基庙()(3)江心屿文天祥阁()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计宜,渡江策士无双。
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XXX真亦假;天长日久,却看后代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
二、阅读(57分)一)名著阅读(9分)4.《西游记》中,XXX对XXX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
下列小说人物“彼此扶持”走到“圆满”的一组是()(2分)A.XXX和XXX(《水浒传》)B.XXX和XXX(《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XXXXXX(《平凡的世界》)D.XXX(《简·爱》)5.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文明并不是顺水推舟、随潮而至,而是需要每个人去靠近、维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以来,黄河中下游静态的部落生活渐被战乱、征服和群体杀戮打破,华夏旧(早期)文明与国家由此产生。
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两千年。
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它们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
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
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
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
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
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文明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
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使华夏文明突然转向的根源,是周公一代人无法言说的恐惧,就像武王姬发的惊梦。
他们可能都在殷都生活过,不仅目睹了商人的血腥献祭,甚至包括兄长伯邑考的惨死。
恐惧使武王更加依赖人祭宗教,而周公则极端憎恨人祭宗教,势必将其彻底灭绝。
这是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解脱路径。
后世人对周公的认识,有事功和制度文化两方面:事功,主要是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为西周王朝奠定开局;制度文化,主要是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西周的政体,包括诸侯列国分封格局和贵族等级制度。
在考古发现商朝的遗址与人祭文化之前,人们对周公的理解只能达到这种程度。
但事实上,周公最重要的工作是消灭商人的人祭宗教,以及与之配套的弱肉强食的宗教价值体系。
他不仅阻止了周人模仿和继承这种宗教文化,也在殷商遗民和东夷族群中根除了它。
尤其关键的是,周公还抹除了与商朝人祭有关的记忆,甚至也隐藏了自己禁绝人祭行为的种种举措。
这是为防止人祭宗教的死灰复燃和卷土重来,也是为掩盖周人曾为商朝捕俘人牲的那段不光彩的历史①。
为了填补人祭宗教退场造成的真空,周公发展出了一套新的历史叙事、道德体系和宗教理念。
这主要体现在《尚书》的几篇诰命中:一、淡化商人对“帝”的崇拜。
【优质文档】我眼中的文明延庆征文600字范文-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我眼中的文明延庆征文600字范文什么叫文明?其含义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文明延庆征文的作文,欢迎阅读!我眼中的文明延庆征文篇一延庆,我的家乡,我出生的地方,我成长的地方,我热爱的地方。
小小的县城,却承载着我无数的欢笑。
在我眼中延庆是文明的。
延庆一个充满了文化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方言,独特的歌谣:一点一横长,言字顶房梁,你扭我也扭,你长我也长,心字底月字旁,中央坐个马大娘,金钩挂衣裳。
当然在这里坐落了一个延庆博物馆,馆里收藏着不同年代的藏品,看后叫人感叹文化的变迁。
延庆一个充满了美景的地方,世界葡萄博览园、八达岭长城、百里山水画廊、古崖居、滴水湖、硅化木、乌龙峡谷、野鸭湖……一个个景点叫人流连忘返,心中感叹着有这么一块璞玉。
延庆一个充满了美食的地方,驴打滚、火勺、冰糖葫芦、豆腐宴……数也数不清,叫人品尝后,便回味许久。
延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当你走在延庆的大街上,菜市场上到处都充满了和谐,邻里之间的关系更是很好,张家给李家一袋苹果,李家给张家一袋橘子,这些都是人们自发的行为,虽然仅仅是这一件小事,但却体现了延庆人的热心肠。
[批注1]延庆一个充满充满童趣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在葡萄架下采摘、看野鸭湖的鸭子、看着古崖居的文化,看着龙庆峡感受美,看着八达岭长城感叹人类智慧与文化。
正是应了那首《百里画廊》,百里山水作砚池,妫河泼墨千年画,一城宁静半城园,推门长城就在屋檐下,山美水美,人更美。
这就是我的故乡延庆,我在这块像璞玉的环境里生长,这就是我眼中文明的延庆,我热爱我的故乡。
我眼中的文明延庆征文篇二在中国,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干文言》)。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推荐下载】“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阅读理解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先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
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布罗代尔提出,丈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
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
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文化与文明》阅读附答案

《文化与文明》阅读附答案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人类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
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
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
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由于这种黑陶器皿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
再如,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
虽然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譬如穿衣,衣料能否满足保暖舒适的基本需要,这其间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
文明的韧性——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

文明的韧性——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解析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为“文明的韧性”,要求考生就文明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性发表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以下是对该题目的解析及分析:一、题目解析1. 定义:文明的韧性指的是文明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时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延续性。
2. 意义:文明的韧性是社会稳定和全球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遭受各种灾难和危机时不被摧毁,而是能够坚韧地前行。
3. 作用:文明的韧性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危机、挫折和困境,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思路分析1. 了解题意:在写作前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及其要求,确定文体和行文方式。
2. 构思思路:在写作前需要先了解文明的韧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自己的思路。
3. 正文结构:写作过程需要注意正文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可采用“引出、论点、论据和总结”的基本结构。
4. 语言表达:在表达方面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和简洁明了。
三、范文分析文明的韧性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精髓,它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文明的韧性是文明生命的延续和稳定的保障,能够帮助我们在遭遇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时候坚韧地前行。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那是我参加高考前不久的事情。
当时,我因为准备不足和压力过大,心情特别沮丧,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
但是,当我看到周围的同学们都在鼓励我,还有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我开始重新振作起来,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高考。
这个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文明的韧性是我们面对危机和困境必须要具备的精神素质。
文明的韧性不只是个人的品质,也能体现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上。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战争、疫情等困难后,仍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这得益于它们的文明韧性,这使得它们历尽千帆而不倒,并始终朝着自己的发展目标努力。
当然,文明韧性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信仰:只要你肯坚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人生道路上困难只是一个过程,最终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2019年小学六年级文明只差一步漫画作文4篇-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学六年级文明只差一步漫画作文4篇今天,我看了《文明只差一步》这一则漫画,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我来给大家讲讲这则漫画吧。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文明只差一步漫画作文,欢迎阅读!小学六年级文明只差一步漫画作文篇一“环保日”的那天,,卢伦和张久龄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张久龄看见旁边的垃圾桶旁边有很多垃圾堆在地上。
张久龄想:谁干的?万一过路人的人滑到怎么办?她便走向前,又想:我这么漂亮,穿着蝴蝶纹的裙子她扎着两条羊角辫,身上穿着一条紫色的连衣裙,连衣裙上零零碎碎地点缀着黄色的小碎花,可不能捡,不然就弄脏了我漂亮的衣服了。
她又想:老师讲过,要讲文明,他下定决心捡。
和卢伦商量好后,他望着散发着臭气的垃圾,卢伦灵机一动,拿出一张纸,写了六个大字。
他捡完后,他把大字贴在了垃圾桶上——文明只差一步之遥。
如果每个人都能向漫画中那两个小学生一样拥有公德心,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美好。
记住,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我的、是你的、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保护她。
记得在四年级时,我吃完午饭,走出了学校的餐厅。
忽然,我看见了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拿着垃圾筐来到了教学楼下。
他瞧了瞧四周,趁一旁的老师不注意时,把垃圾倒在了垃圾桶旁,这里离垃圾桶只有半步的距离。
我见状,走过去说:“垃圾可不能乱倒啊!”那个小同学吃了一惊,赶紧转过身来,发现我只是一个学生,便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哼,乱倒垃圾的又不止我一个,关你什么事?多管闲事!”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同学一样,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堆。
若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可以随地扔垃圾的话,那么即使值日生、环卫工人再勤快,也无济于事。
当你为了轻松而想少走一步时,请你一定要记住,你就要成为一个人们口中时常谴责的那个“缺德”的人了。
其实,文明并不难,有时只需要小小的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
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
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
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
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先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
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
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
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
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
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
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
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
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
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
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
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
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王、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
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
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
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亨廷顿在概括
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
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
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
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
但它也具有很强的
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
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节选自201X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放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然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围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