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过关试卷

合集下载

《论语 十二章》检测题(含答案)

《论语 十二章》检测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过关测试题(100分)班级姓名得分一.文学常识(5分)《论语》是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一部书。

与合称为“四书”。

二.解释画线的词(每空1.5分共60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4.为人谋而不忠乎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传不习乎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1.人不堪其忧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14.于我如浮云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三军可夺帅也1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三.翻译下列句子(2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四.用“/”划分句子停顿,每句断两处。

(2分)1.人不知而不愠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4分)六.下列“而”字用法与“不义而富且贵”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温故而知新B.七十而从心所欲C.学而不思则罔D.学而时习之七.从《论语十二章》中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章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3分)答案一.儒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大学》《中庸》《孟子》二.1.按时同“悦”愉快 2.生气恼怒有才德的人 3.每天多次反省3.替竭尽自己的心力 5.诚信 6.老师传授的知识7.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立身,指有所成就迷惑上天的旨意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越过法度9.学过的知识做10.迷惑疑惑11.能忍受12.……的人以为……快乐13.吃冷水胳膊14.对于15.几个人在其中优点学习16.河流这17.军队改变18.坚定恳切仁德三.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老师研究过去,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

B.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研究过去的知识。

C. 学生应该专心听老师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

D. 只有通过研究过去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

答案:D2.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学到新知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B. 研究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坚持下去。

C. 懂得研究,可以让人变得快乐。

D.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经过不断的练,会变得简单愉快。

答案:B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学问广博,并且坚定地追求,反复思考并且用心向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仁慈。

B. 研究虽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有仁慈之心。

C. 只有博学和细心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D. 只有一心追求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仁人。

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尽量不去伤害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是理所应当的。

2. 请简述“事实说话”的意思。

答案:“事实说话”指的是真实的陈述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解释或歪曲。

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才是有利于真正了解问题的。

第三部分:论文题请以“孟子的人性观”为题,撰写一篇800-1000字的论文。

(此处省略)答案:(此处省略)。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B. 学习并且经常忘记,不是很悲伤吗?C. 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满足吗?D. 学习并且经常思考,不是很充实吗?答案:A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慎独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知识。

2.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何意?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反映了孔子强调的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理解。

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描述非常丰富。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君子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他们以德行影响他人,以礼节约束自己,以智慧指导行动。

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五、翻译题1. 请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成英文。

答案: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who can be my teacher.注意:以上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难度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七年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不逾矩()(3)人不堪其忧()(4)不舍昼夜()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二)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第一章:学而篇1. 什么是“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答:这句话是指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能够真正理解并从中得到乐趣。

2. 孔子认为的“学”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答:学应该是持续的,要时刻勤奋研究并实践所学的知识;学应该是全面的,要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学应该是有实际应用的,研究的知识要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3. 孔子提出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答: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全面发展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使人具备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具备哪些品质?答:一个好的政府应该具备仁爱、公正、诚信、智慧等品质。

他认为政府官员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倾听民意,恪守公正,善于智慧地处理问题。

2. 孔子对于政府官员的选拔标准是什么?答:孔子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具备品德高尚、能力优秀的特点。

他强调官员应该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出身或财富。

3. 在孔子的理念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政治品质?答:孔子认为仁爱是最重要的政治品质。

他主张官员应该以仁爱心为核心,关心民众的福祉,以实际行动来造福社会。

第三章:八佾篇1. 八佾是古代什么样的仪式?答:八佾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仪仪式,多用于君主和贵族的庆典活动中,以示庄严和尊贵。

2. 孔子对于八佾的态度是什么?答:孔子认为八佾是一种体现君主尊严和社会秩序的仪式,他重视它的意义并且主张恪守礼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文明秩序。

3. 孔子如何看待礼的重要性?答: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

他主张通过恪守礼节,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且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第四章:里仁篇1. 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是什么?答: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具备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品德。

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宽容和尊重,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持。

2. 孔子认为“仁”应该如何实践?答:孔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尽己所能地为他人谋福利,以及遵循道德准则来实践“仁”。

七年级(初一)论语过关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初一)论语过关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则过关试卷一、理解性默写:1、《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6、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8、《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9、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10、孔子在《为政》中强调了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语句,。

1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12、孔子借自己的经历论述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句子是:,,,,,,。

13。

14、《论语》强调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语句是:,。

二、语文知识填空: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用体记录的古籍。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和家。

2、《》《》、《》、《》合称为“四书”;《》《》《》《》《》合成为“五经”。

3、写出三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4、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1.子曰:“学而①时.()②习.()之,不亦③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④亦.()乐乎?人不⑤知.()⑥而.()不⑦愠.(),不亦⑧君子..()乎?”2. 曾子曰:“①吾.()②日.()③三.()④省.()吾身:⑤为.()人谋而不⑥忠.()乎?与朋友交而不⑦信.()乎?⑧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①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②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③天命....(),六十而④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⑤逾.()⑥矩.()。

《论语》十二章过关检测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过关检测含答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时间45分钟,满分70分一、基础闯关(20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3分)(1)不亦说.乎( )(2)愠.( )(3)曲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学而时.习之(按时)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C.七十而从.心所欲(顺从)D.三军可夺.帅也(改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C.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D.五十而知.天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4.下列对例句中两个“其”和两个“之”字的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吾/日/三省吾身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择其/善者而/从之D.匹夫/不可夺志/也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分)(1)《论语》一书是__ __家的经典著作,与《孟子》和 __合称“四书”。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的《〈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 , __。

二、课内精练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19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论语》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31分)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与《》、《》、《》一起,被合称为家文化的四大经典作品。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4.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而亲仁。

行有余力,________________。


5.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理解书里面的内容,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什么也学不到。

正如《论如》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孔子关于这一意思的言论是:“________,”。

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
12.子曰:“道不同,____________。


13.孔子关于教育人不应该有贫富贵贱之分的言论是:“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0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正确的选项是()。

A.不气愤就不开口,不生气就不发泄。

B.教导学生时,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步,就不要启发他;不到他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开导他。

C.默默地把知识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D.不气愤不启发,不懂时不启发。

2.奢侈豪华就显得越礼,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

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这句话在《论语》中原句是:()。

A.子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B.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C.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D.奢显礼,朴显酸。

可越礼,不可寒酸。

3.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指“恭、宽、()、敏、惠”。

A.诚
B.信
C.善
D.真
4.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益矣。


A. 友善柔
B.友便辟
C.友谅
D.友便佞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君子不以言举人。

7.领导者品德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要求去做;如果领导者品行不好,即使下命令了,百姓也不会听从。

《论语》中表明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A.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近者说,远者来。

D.言不顺,则事不成。

8.如何对待朋友,孔子曰:()。

A.“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B.“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C.“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9.孔子从四方面教导学生,有“文、行、忠、()”。

A.力
B.信
C.真
D.义
10.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三、判断题。

(20分)
1.“敏于事而慎于言。

”的意思是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小心。

()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是正确的。

()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的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快敏捷。

()
4.“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过错我们要严肃地批评,如果与他们意见不符,不能迁就他们。

()
5.父母健在的时候,做儿女的不能出远门。

即使出去也一定要告诉确切的去处。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
6.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懒,毋我。

()
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告诉我们年轻人胆子小,不知道他以后不比现在强。

()
8.孔子曰:为仁由己。

那我们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
9.在处理政事中,孔子认为“民信”最为重要。

()
10.“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处理事情,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看见小的利益。

一味求快就会达不到目的。

()
三、简答题。

(29分)
1.写一写你对句子的理解。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三思而后行
2.《论语》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