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优质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 1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2、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情景导入法、讲授法、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优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优课教学设计_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思路解析一、学习目标结合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亚非文明古国图片,对比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中国文明地理位置和文明代表的区别,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古代文明发展多元特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了解汉谟拉比对外战术和对内管理两方面的统治措施,认识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对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了解君权神授。

分析法典的具体内容,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风貌,认识古巴比伦社会维护奴隶主统治、等级森严的同时维护同等级公平、家庭奴隶制度、商品经济活跃等特点,提升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从法制完备、公平公正等方面评价法典意义,了解法典体现了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是迄今为止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家国情怀。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突破思路:(1)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完成古代不同区域文明发展简况表。

(2)分析汉谟拉比的统治措施,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概况。

(3)综合表格内容,概括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突破思路:该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1)呈现法典石柱,了解君权神授及其维护公正的意图。

(2)解读法典内容,还原古巴比伦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特点。

(3)结合法典内容和现实影响,评价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入社会学理论,结合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培养时空观念,激发探究欲望。

师:最近老师在读美国人贾德·戴蒙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贾德·戴蒙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他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甚至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圣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这本书,了解作者的历史发展观。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呈现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亚非文明古国图片)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埃及文明的灿烂和久远,请回忆其基本地理信息和文明的象征。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情景创设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神话中的伊甸园与此时破坏的文明形成对比反思,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保护的意识。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重点: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背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治。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材料《圣经·创世纪》,用“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教师设问:“《圣经》中‘伊甸园’代表乐园,那两河流域是否真实如此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走进这个‘伊甸园’。

”新课讲授一、新月沃土——两河文明的孕育1. 文明诞生之地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认识两河分别所指河流,以及新月沃地,认识“美索布达米亚”含义。

同时展示现在两河流域所在国家伊拉克图片。

2. 文明孕育之源教师展示长江、黄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图片,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为什么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水源丰富)。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出此地理环境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

3. 文明形成之初(1)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图片,让学生圈出两河流域南部形成的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然后出示美苏尔文明文物,解释这些小国创造了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苏美尔文明。

(2)出示刻制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引导学生理解楔形的含义,展示楔形象形文字所对应的汉字表格。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史料教学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授课班级:八(6)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2.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辅助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同时板书。

(二)读图解题
引导学生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并古今对比,让学生掌握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拓展两河流域的地形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三)简述两河流域最有影响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借助图片作以说明。

(五)合作探究《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
借助材料学习法典的的内容和特点
四、巩固记忆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