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训练题
论语对比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对比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必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的乐趣2. 下列哪句不是《论语》中的内容?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
A. 个人品德的完美B. 对他人的爱C. 社会和谐的基石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4.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________的重视。
5.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________上的不同。
三、简答题6. 解释《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7. 根据《论语》中的教导,阐述孔子对于“礼”的理解。
四、论述题8.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解,并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五、对比分析题9. 比较《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描述,并分析这两种人格特征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10. 将《论语》中的某些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答案:1. D2. C3. D4. 学习5. 心态6. 孔子在这里强调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从而能够教导他人,这是成为老师的条件。
例如,通过复习历史,我们不仅能够记住事件,还能够从中得到对未来的启示。
7.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礼节,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
8.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主张避免极端,寻求事物的平衡点。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求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老师研究过去,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
B.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研究过去的知识。
C. 学生应该专心听老师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
D. 只有通过研究过去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
答案:D2.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学到新知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B. 研究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坚持下去。
C. 懂得研究,可以让人变得快乐。
D.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经过不断的练,会变得简单愉快。
答案:B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学问广博,并且坚定地追求,反复思考并且用心向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仁慈。
B. 研究虽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有仁慈之心。
C. 只有博学和细心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D. 只有一心追求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仁人。
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尽量不去伤害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是理所应当的。
2. 请简述“事实说话”的意思。
答案:“事实说话”指的是真实的陈述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解释或歪曲。
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才是有利于真正了解问题的。
第三部分:论文题请以“孟子的人性观”为题,撰写一篇800-1000字的论文。
(此处省略)答案:(此处省略)。
《论语》试题

《论语》试题《论语》试题1阅读下面《〈论语〉十则》,完成下列题。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1)学而不思则罔 ____(2)诲女知之乎____(3)其恕乎!____(4)传不习乎____2、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贤思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用原文句子填写)4、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迷惑;(2)教导;(3)大概、也许;(4)老师传授的知识2、(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3)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3、任重而道远4、己所不欲,勿施于5、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论语》试题2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阅读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从语段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指出这两章在语言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章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这两段话体现了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请用第一段选文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哪些表现?请结合上面的两段话作具体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题答案:
一、1、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
2、不矛盾。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德有礼。
而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
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二、1、名正言顺
2、子路直言老师迂腐,还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子路鲁莽但又不失率真淳朴的性格。
可能这样回答: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直率、淳朴的性格。
(相比而言,前一答案更全面,体现子路性格的复杂性)
3、“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就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手段。
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正名”。
三、1、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易;运用描写,形象生动。
(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2、仁爱同情;尊重生命。
(谈一点即可,要有分析)
四、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有爱心,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推己及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为大众谋福利,像管仲那样舍小信而取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