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主要记录了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行?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路篇答案:A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知行合一D. 仁者爱人答案:A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诚实B. 勤奋C. 谦虚D. 智慧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_________。

答案:整理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提倡的___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_篇。

答案:为政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_________的区分。

答案:君子与小人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了解他人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迷茫,而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危险。

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1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答案:孔子提倡的“仁”包括爱人、克己、宽容、尊重等,是一种以爱人为本的道德理念。

四、论述题13. 论述《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行为端正的人。

而“小人”则指品德低劣、心胸狭窄、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行天下,而小人则以私利为先。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

高考专题复习---《论语》选读题目精选(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2)子路为什么不赞同丈人隐而不仕的行为?(2分)24.(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

(2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1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1分)(三)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22题(6分)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③之耳。

”【注释】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③戏:开玩笑,逗趣。

2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中主义答案:D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哪一条教诲?A. 仁B. 礼C. 智D. 信答案:A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答案:B6.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A. 勇敢B. 诚实C. 谦逊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团结协作D. 互相学习答案:A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知识的广博B. 知识的深度C. 知识的诚实D. 知识的实践答案:C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 君子的心胸宽广B. 小人的心胸狭窄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D. 君子的品德高尚答案:C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教育思想?A. 启发式教学B. 填鸭式教学C. 应试教育D. 素质教育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说:“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2. “________,不亦君子乎?”(君子成人之美)3. “________,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4. “________,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5. “________,小人怀土。

”(君子怀德)6. “________,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7. “________,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8. “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 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 阅读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论语》阅读练习题精选1、2 《学而》《为政》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第一则文字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选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你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什么?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颜渊、季路侍①。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篇》)【注释】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长者叫侍。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②愿无伐善,无施劳。

译文: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2)孔子在谈他的志向时,实际上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有人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请你为这个观点阐述理由。

(5分)答:5、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⑵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答: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②文: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8、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选自《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⑴ 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

⑵ 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人格?答: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手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

”(《孟子·告子上》)【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

②愿:羡慕。

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

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

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答: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

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学而》)(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

答: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