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合集下载

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周而不比》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益矣。

,友善柔,,损矣。

”(3)子曰:“,不以人废言。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根据孔子的论述,“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 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的是以义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处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而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所以孔子不否认“合”而反对不恰当的“合”,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3. 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过于宽厚,不客观;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又显得褊狭。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

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

”(《孟子•万章》)(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整理思路】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

材料一中,“所以”指的是行为,“由”指的是经历,“所安”指的是习惯兴趣。

材料二中,“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指的是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2.关注语料特点,明确答题方向。

语料一出自《周而不比》一课,说的是孔子的“交友观”,语料二的核心词汇是“友”,即交友。

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语专题

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根据(西城区5月二模、东城区5月综合练习(一)、大兴区5月第一次综合练习、顺义区第二次统练、通州区一模、北京八中5月诊断性测试、北京四中统练二、朝阳区六校四月联考、丰台二中线上模拟)语文试卷汇编而成西城区5月二模(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

(共7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11.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7分)答:【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

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解答】第一则材料,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即有德、博学。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先做后说,不能眼高于顶。

说得再好而不付诸行动,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君子,即要笃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可见,认为君子要有仁义。

最后一则材料: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

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要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有简要分析。

答案:观点: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

2024届北京市高三上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论语》(《红楼梦》)阅读

2024届北京市高三上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师生版):《论语》(《红楼梦》)阅读

《论语》(《红楼梦》)阅读(师生版)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1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子夏【1】之门人问交【2】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注释:【1】子夏:子夏与后文的子张都是孔门弟子。

【2】交:交朋友。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嘉:②矜:(2)以下孔子言语可以支持子夏说法的是,可以支持子张说法的是。

(填序号即可)(2分)①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3)子夏、子张之言皆闻于孔子。

针对同一个话题,孔子对子夏与子张的教导为何有所不同?这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请分别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分析。

(6分)①商(子夏)也宽,……师(子张)也褊,……(蔡邕《正交论》)②本章子夏之教门人,盖初学所宜守;子张之言,则君子大贤之所有事。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②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③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④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⑤黄诚甫问“女与回也孰愈”章。

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海南中学、海口一中2024届高三联考试题文昌中学、嘉积中学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

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

《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

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期中质检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期中质检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期中质检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资料(9)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资料(9)
编辑ppt
模 2009浙江六校联考卷 拟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试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 题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
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 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 希望。
•• 赞成桀溺: •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
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
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
的原因是什么?(2分)
25.①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②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
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
来推行道义。
编辑ppt
模 拟 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 试 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 题 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
•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 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 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 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 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 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 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2024.12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2)____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______________》)(3)小宁为某学者的新书发布会撰写新闻稿,看到当地优秀的青年学者和博学的老教授都来了,于是在新闻稿中引用《兰亭集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宁看到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想起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于是就此进行了一番梳理。

请你把他的梳理表格补充完整。

(2分)作者颁奖词赫尔曼·黑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裁剪,以极__①__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人们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

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糅混着__②__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人工智能的相关成果及科学家。

这次获奖的相关研究定义了一个理论上可以解决所有科学问题的范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其应用范围主要取决于如何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人工智能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

①确认现实世界是否有足够多的真实数据,训练和构建深度学习网络②将特定领域的问题或数据抽象成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和处理的形式③再让人工智能经过深度学习网络,最后输出结果④从实际问题出发,将其转变为人工智能可以处理的输入数据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④③②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3—7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当然,他也绝不是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或拘泥于个人经验层面,而是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论语》主要思想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论语》的核心思想也集中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和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

”(《颜渊》)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了仁爱的层次。

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以上《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不仅说明了“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

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解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

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

(《雍也》)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泛爱的成分。

这互相矛盾的内容不是简单硬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当时现实矛盾的基础。

孔子“仁”的思想的两面性,正是现实社会这种两面性的反应。

“仁”除了仁爱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内容,主要是要求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尤重实践。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维护贵族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局限,另一方面他看到现实私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自私自利、压迫欺诈,极为忧虑,向往原始公有制社会人际关系的平等、民主、人道、和谐,珍惜美好传统的遗存,怀抱“大同”的理想,借助这些来针砭现实的弊病。

孔子的仁学实际是人学,他重视人,爱惜人才,强调人要自重自律,修养完美的人格;强调人要积极用世,追求充实的人生;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是一种积极的人道主义、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

二、“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但他所说的礼,与西周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

《尚书》的篇目中关于礼的文句,都只涉及成王、周公、殷先王以及诸侯,无一涉及庶人。

《论语》则打破“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对于一切人“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三、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孔子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是其仁的方法论,是实现“仁”的最高道德标准,它贯穿于各个方面。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它也属于最高层次。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在这里它提醒人们,要实现“仁”的理想,必须知道“中庸”,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庸”之道。

在《论语》中,中庸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过犹不及”,其二是“和而不同”。

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他是坚决贯彻这一思想的: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雍也》)。

又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即以义为标准,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

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尧曰》)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
“以直报怨”。

(《宪问》)教育上,提倡学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为政》)
“和而不同”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在各个方面也都是贯彻的:政治上,则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强调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

经济上,则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文学艺术上,则强调善美结合、尽善尽美。

中庸思想的主题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
五、“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其二是“敬而能养”。

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孝道有局限性。

六、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

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总之,《论语》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它所谈及的道德还包括: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以及礼、知、勇、善、命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论语》问世后的几千年,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从《论语》中学习安邦治国之道,故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