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解析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通假字1. 错:同“措”,放置2. 乡:同“向”,刚才、词类活用1. 直:正直人,形作名2. 立:使.... 站得住3. 达:使……行得通4. 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重点字词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8、 盍:何不兼词逾:逾越,矩:规矩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闻:名望,名声色:外表,取:趋向、求怀:留恋、通假字 有:同“又”三、词类活用2、立身处世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使动安:使•使……信任 怀: :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在… …之后6. 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名作动,立志 1.吾 信:同“凋”7. 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 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 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 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 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 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选择:还是)(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3.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 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 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 抑:还是,或是,连词2. 恶(w u)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 造次:匆忙,仓促4. 处(ch 口):接受5. 颠沛:动乱6.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 文:文饰,修饰8. 得:贪得9. 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 狎(xi a):轻侮,不尊重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 .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 •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疋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 ,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 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 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 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 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 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 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 狂:急躁、狂妄9. 侗:tOng,幼稚无知10. 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ong,诚恳的样子12. 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 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 祗:只15. 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 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 参:列,显现18.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 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 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 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 远耻辱远:使...... 远离4. 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 动:使……严肃6. 正:使……端正7. 主:以……为根本8. 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兵刖:1. 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 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乐2 yu e13. 骄乐(I e):骄傲放纵佚(y i)游:放纵游荡晏乐(I e):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容众:包容普通人嘉:赞美 矜:同情词类活用 主:以……为主 意动用法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意动用法 友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异乎吾所闻 (状后)乎:跟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句)13、敏而好学重点词语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修:培养,进修 讲:讲究,探求 及:赶上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唯我独是 其回也与! 其:语气副词,大概 愈:超过,好一些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尤:责怪、怨恨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5.16.17. 二_ 、 1. 2.3.三、 1. 2. 3. 4.5. 、1.2.3.4.5.6.7.8.9.10.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 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兵刖: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 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 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 a 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 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 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 善:使 ... 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 利:使…… 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 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

虚 心学习、刻苦学 习,尽可 能多地加 以掌握 。但人 的知识再 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 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 ,才能学到 更多的知识 。
氢 囊 奋 写 一
兰 ;
① 孔 文 子 : 卫 国 大 夫 孔 圉 ( y 西)
“
,
文
”
尊称
。
②敏 : 敏 捷
、
勤勉
②女 : 同 “ ’ ,你 。
③知 :读 音为 z h i ,智 慧。
【 译文】
孔子说 :“ 由,我教给你怎样做 的话 ,你 明 白了吗?知道
的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 智慧啊 ! ”
【 简析 】
本章里孔子说 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 知之 为知之 , 不知
为不知 ,是知也 。 ”对 于文化知识和其他 社会知识 , 人们应 当
旗
太
栏 目 投 稿 信 箱
∞ 叻
⑧
子日 : “ 由。 ,诲 女。 ,知 之 乎 ?知 之 为 知 之 ,不 知 为 不 知 ,
是 知0 也。 ”
8
§
【 注释 】
①由:姓仲名 由,字子路 。生 于公元前 5 4 2 年 ,孔子的 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不 以 这 样做 为 可 耻
,
孔子
不耻 下 问
二
是 就 近 学 习 自己 的 学生 们
,
即 边 教 边 学;
。
是学
“
在 他 看 来 群 众 中可 以 学的 东西 很 多 他 提 倡 的
的 学 习 态度 对 后 世 文 人 学士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四川
。
不
”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答案 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 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 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 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 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 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 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2021/5/27
9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案 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 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 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 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 活的逍遥自在。
(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 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论语》选读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论语选读》主题2 第6课 君子之风

第六课君子之风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他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君子应有的风度。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5.1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志:________据:________游.于艺游:________(2)君子义以为质.质:___________________(3)礼以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4)孙.以出之孙: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追求执守广泛涉猎(2)根本,基础(3)实践(4)通“逊”,谦逊[要义探究]2.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哪些?点拨:(1)符合礼仪;(2)态度谦逊;(3)有诚信。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总结和具体化体现。
选读《论语》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古人智慧,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论语选读》中的几篇课文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篇一:弟子入学《论语》第一篇是《弟子入学》,主要通过描述孔子教学的场景,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特征。
文中提到:“有教无类”,强调所有有志于学习的人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无论贫富、贵贱,只要有心向知识追求并具备一定的品德修养,都能得到孔子的教诲。
这体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儒家教育理念,以及追求个人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
篇二: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其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
其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持续不断的学习态度都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本篇还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人的品德为基础,注重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篇三:中庸篇《中庸篇》是《论语》中的另一重要篇章,主要围绕人的中庸之道进行讨论。
人的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极端的情况下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本篇中提到:“中庸之道,可以保身。
”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追求中庸之道,人才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这种中庸之道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这种平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篇四:公冶长篇《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与学生公冶长之间的交流与教学。
其中的一句话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立志于为天下人谋福利,追求公正和善良,以及与人为善的道德要求。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论语》选读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通假字(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8)道之斯行(道,通导)(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12)毋吾以也(以,通已)(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 集之一。是孔子(前551——前479) 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为儒家经典 之一。
儒家经典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 (“三 礼”) 、论语、孟子、春秋三传(十一经) 孝经、尔雅(十三经)
人生主要轨迹
1.十五起自学礼乐2. 三十“杏坛说仁3.五 十“为政以礼 4.周游 ” 列国(55-68岁)5.退 修诗书,献身文教 ”
7 .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 未尝无诲焉。”
7 .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 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 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7 . 19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 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也。”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孔子思想 儒家学说以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为主要 的研究对象。它的精华部分,是有关社会伦 理和个人修养的一些内容。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仁”, 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 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耶稣比孔子晚5世纪 当罗马传教士来 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 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 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 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 有加。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 “黄金律”。
1.1子曰:“学而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 . 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 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 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pián bì pian ning 花言巧语、阿谀逢迎之人。
16 .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 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就下诏 州县皆立孔庙,标志着全国性的祭祀孔子。 唐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方学校旁均立 孔庙逐渐成为定制。宋徽宗时,孔子已成为 学校中“释奠”礼的中心。 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据《清史稿》记 载, “定八月二十七日先师诞辰,官民军 士,致斋一日,以为常。”这表明,己定孔 诞为全民性的节日。因其全民性,已经具备 了作为节日的基本特征。
兼人:好勇过人。兼,倍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 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 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 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 3 .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 . 1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 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 成。
15 . 10子贡问仁。子曰:“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 .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
15 .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 德如好色者也。
15 .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5 . 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 谋。 15 . 36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15 . 39子曰:有教无类。 15 .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7 . 37子曰:“君子坦坦荡荡,小人 常戚戚。”
8 . 4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 . 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9 .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 .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9 . 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校制度 改革兴办学堂时,在学堂管理通则中就明 确规定“至圣先师孔子诞日”为“庆祝 日”。1939年民国政府相沿确定以农历八 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后来换算 为阳历是9月28日),至今在中国的台湾、 香港以及马来西亚、美国的加州等都以孔 诞为教师节。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 6 .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 .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 .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 . 10食不语,寝不言. 10 . 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1 . 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 天丧予!” 11 . 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 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1 .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 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 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3 .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 14 .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 易。 14 .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 不能也。 15 . 2子曰:君子固穷(虽然穷还坚 持着),小人穷则斯滥矣。(无所不 为)。
15 .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