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讲解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赏析《论语》学而篇赏析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我在读书时还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都听或看到对于孔子这段话是这样解释的:“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在读书时老师这样对我们讲解,并未觉得有何不妥,自觉我乃是小女子,君子与我何干。
学而时习也好,有朋自远方来也好或是人不知而不愠,我是通通都做不到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阅读孔子的这番话,觉得对于学而时习是认同的,但悦似乎说不上;如果有恶友从远方来,估计除了哭,我似乎是乐不起来的;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就如我经常跟妈妈说的我是人不是神。
总而言之让我做到这些那是没戏的。
最后由此我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孔老夫子果然不是人,他是神。
一日出于对南怀瑾先生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买来了先生的《论语别裁》细细阅读。
该书的结构完全按论语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篇便是这学而时习之,先生的解释令我重新认识和感受了这段话。
首先先生讲到的就是学,学不量是指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也是指学问。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体会得来的。
又讲到了时和习,时其实讲的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有体验、及时的反省自己。
例如看到某本书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往往会引出无数的感想。
又例如苦劝某人不能如此这般,但那人就是不听,而后就出了大错,看到这一切又会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些才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阅读中、在经验中得到体会,令自己得到无比的愉悦和升华。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随后先生又我们讲解了“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朋”可并不是指普通的朋友,而是指知己。
“远方来”也不是简单的从远地而来如此,不但是指空间上的远方,亦是指时间上的远方。
例如你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于已作苦的某位先贤相同,你又何尝不是这位先贤的知己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士为知己者死”从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有这样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摘要:关于《论语·学而》首章,是《论语》的开篇之章,历来各家解读不同,本文在此进行解读,认为这章是孔子一生经历的概括。
关键词:论语;孔子《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解释为:”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为”鸟数飞也”。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习”则解释为”实习”。
先谈”学”,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朱熹说”习,鸟数飞也”,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为”实习”,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一般来说学习是不轻松的,学完之后,还要经常复习,就会很烦燥,这是以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说的,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一样的,但是孔子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因为我们的习主要是复习,属于内容的再次重复,本来所学东西就那么写内涵,再次复习知识加深记忆,因而会比较烦,而孔子所说的”习”乃是实践之意,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看看所学知识是否是正确的,体味学习的成果,因而会快乐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论语学而篇翻译注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故学之,以能自反也;修之,以安其心也;悟之,以察其道也;明乎四达而不察,其无敌也已。
为之,未有所不为也;约之,未有所不约也。
唯命之曰道,唯贤之为能。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孟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学而篇》解析

孔子《学而篇》解析关键词:务本、儒家思想、君子言行、仁、内省摘要: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为什么曾参只提到“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习”三个方面呢? 因为这包含了儒家思想中三个重要的理念:忠、信、学。
帮助别人时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全身心投入、高度负责、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这就是忠,所谓“尽己之谓忠”。
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正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读了孔子的学而篇,感触很多,从中选择我感受最深的部分解析一下。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的是‘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1]也是《论语》第一言,开篇即出经典之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
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这句圣贤之言更是情有独钟。
试问,苍茫社会谁能通晓百物,谁又能独具慧眼?看破滚滚红尘,超然于世俗之外?唯有宠辱不惊,保持最好的心境才能称为君子之行。
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但是我却并不怨恨并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古至今,自认怀才不遇者,何止万千?起初是漫骂朝廷,而后是漫骂自己,再后是流落民间,郁郁而终,这也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可悲的一生。
究竟是社会不能识别人才,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做好被社会识别的准备?否则又怎么会在经历失利之后,会聚成一股社会的逆流,在风口浪尖摇旗呐喊“知我者扰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尽管熟读经书,自认饱读儒家经典,乃是儒雅之士,中国许许多多的古代知识分子还是没有全然读懂《论语》一书,甚至对这句开篇之言更是不屑一顾。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论语《学而》篇解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
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
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词,有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
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
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
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两个字,第一个字:知,了解;人不知,人们不了解;第二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1·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 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 色。 致:委弃,献出。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 不以容貌为重;侍奉守信。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 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1· 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慎终:附身(装殓)、附棺(埋 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追远:具体指“祭祀尽其敬”。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 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 老百姓自然会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1·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 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 ) ?抑与之与 (yú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yú )?” 【注释】其诸:或许。是:任何,凡。乎:于。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 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 靠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得到 这些。他老人家获取这些的办法,或许与别人 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礼:礼节、仪式等道德和社会规 范,也可引申为礼制、法度。斯:这。由: 听命,照着办,引申为遵循。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 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 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 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制、法度来节 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就:接近,靠近;前往。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 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 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 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 了。” 【南怀瑾】 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
【原文】1· 1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 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 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 一个君子吗?”
【原文】 1·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 ), 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ú ) !” 【注释】弟:同“悌”,弟弟对待兄长的 正确态度,即敬爱、顺从兄长。 犯:触犯,冒犯。 鲜: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务:专心从事;致力于。 与:同“欤”,语气词。
【原文】1·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古音读yuàn)耻 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复:践言, 即实践 。因:依靠,凭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 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去实践、 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 离耻辱;所依靠的不失其亲近的人, (有知人之明),也值得尊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尔雅· 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 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 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 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 汉王充《论衡· 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 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诗· 卫风· 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 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 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 的精益求精,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 讨。 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 子的赞许。
【原文】1·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患:忧虑,担心。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 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就归结 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 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 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原文】 1· 5 子曰:“道千乘(shè ng)之国,敬事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治理。 乘: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敬: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 兵车的国家,就要专心致志地办理国家大 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 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直译:在农闲时间)。”
【原文】1·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诸:之,他。往:n.过去的事,这里指 已知的事。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 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 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 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 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 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1·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 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dà n)改。” 【注释】友:和……交友。 惮:害怕。 过:有过错。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 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 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 和那些(在品行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 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学而篇
《学而》为全书首篇,共十六章, 以谈论学习和修养为主,也有少 量论政的内容。 开宗明义,表现了孔子既是教育 家,又是思想家的双重身份。 宋儒朱熹称此篇所记都是“务本” 的内容,是“入道之门、积德之 基、学者之先务”。
【原文】1·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mò ),观其行(古音:xì ng) ;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三年:虚指,很长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 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 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 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 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 重别人和爱人。 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 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 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 学问就越难。 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 演出别的道理来。 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 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得了过去就要 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原文】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三:虚指,多次。 省:反省。 信:诚信。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 【注释】 弟子: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幼小的人,一是 学生,这里取第一种。 谨:说话少。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就敬爱兄长(另一 种翻译:出门在外,要像敬爱兄长那样尊敬师长) ;言行 要谨慎,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要博爱大 众,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 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好造 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 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 的根本啊!”
【原文】 1·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 仁。” 【注释】令:善;美好。 巧言令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 谄媚的态度讨好别人。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 装出讨好别人的样子,这种人 的仁心很少了。”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