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讲解共27页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优质课件

• 【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 慎终:附身(装殓)、附棺(埋葬) 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 追远:具体指“祭祀尽其敬”。
•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 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自 然会日趋忠厚老实了。”
• 【原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 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 ?抑与之与 (y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 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与(yú)?”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 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 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 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 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 级的需要。
• 【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古音读yuàn)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注释】近:符合,接近。复:践言, 即实践 。因:依靠,凭借。
•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 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依靠的不失其亲近的人,(有知人之 明),也值得尊崇。”
•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注释】就:接近,靠近;前往。
•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 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 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 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论语·学而PPT课件

.
8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检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办事、 出主意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 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都练习过了?
.9ຫໍສະໝຸດ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道,通“导”,领导、治理。乘,音sheng 第四声,古代兵车的计算单位,一乘100人(其中车上甲 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25人)。 敬事而信:敬,恭敬,谨慎。事,政事、政务。信,取信 于民。 节用而爱人:节,节省开支(经费)。爱人,这里指爱护 下属,与下文的‘民’相对。 使民以时:使,征用。时,适当的时候
•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有辩才,善经 商,孔子得意门生。
• 夫子至于是邦:夫子,孔子。邦,诸侯国。(孔子每到 一个国家。)
• 必闻其政:闻,听闻,参与。政,治国之道,施政理念。 (必定会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
.
20
•抑与之与:抑(或者,还是),与(给,邀请),与 (通“欤”,音yu,语气助词)。(还是人家邀请他。)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得:获得(礼遇)。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获得这样的礼遇跟人家获得 的方式不一样。
•旁白:过去是男权社会,很多表述都以男人为主,现在 男女平等,孩子的教育来自父母双方,甚至有人说母亲的 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孔子三岁丧父,后来是他母亲 一手带大的,结果成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圣人,说明母 亲真的很为重要。
.
24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人名,姓有,名若,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学生。 其为人也孝悌:其,助词。弟,通“悌”,ti第四声,敬 爱 兄长。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冒犯。鲜,xian第三声,很少。 作乱:作奸犯科、造反。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PPT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 字作名词用,贤能之士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改变。 色:好女色。 致:尽力。致其身: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何如:怎么样 贫而乐:贫而乐道。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切磋 琢磨加工,否则不能成器。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 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 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 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 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仁之本: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 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 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啊!”
论语学而注释翻译课件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 足,提高修养。这种人
志同道合的人
从
格的培养;是无比快乐
也
快乐
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
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
有 朋 / 自 远 方 来 , 不 亦 / 乐 乎 ?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 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
● ”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
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 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
如何改进。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 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
称“子”,
弟(tì):同 “悌”、 敬爱兄长
鲜(xiǎn): 少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执政 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 本点。 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对于一个执政者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和 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在本章中都有提及。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围绕着同一个对象,那就是“人”。 只要执政者以“人”为本,有效团结和控制社会或组织中的人员,那他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敬事,按照现代话来说就 是敬业,小心谨慎地处理自己负责的事情。若想争取下属或民众的信任,最重要的是信守诺言,及时兑现诺言。 “节用”就是指一国之君应当节约财政开支,不要乱搞铺张浪费。节用的目的就是“爱人”,对自己的下属有着足够的爱 护和体恤,时常带给他们一些安慰和鼓励。作为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用什么人才是最合适的。
《论语》学而篇PPT课件

.Leabharlann 17首先,我们应该把《论语》看作是资料,是研究孔 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论语》一书有 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其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 时代,相去不止三五十年。但据学者认定,《论语》的 编定可能在战国初已完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出土 也向世人证明了约在公元前55年,《论语》一书已完全 定型。中国古迹往往真伪混杂,在流传过程中羼入许多 后人的东西,不能作为信史。而《论语》早在汉代就已 获得了超乎众学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任何对《论语》的增删篡改都是非法的,这就大 大增强了《论语》所存资料的可信度。
.
22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
安的使者;晚上清凉的风,就是骨肉手足的慰语。”这与冰心
幼时对弟弟们的照顾分不开的。而《寄小读者》最能体现其作
为母亲对子女母爱的扩大化。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俨然
像是那些小读者们温柔慈爱的母亲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寄小
读者》中,描写母爱的篇幅最多,最真挚感人,《通讯十》就
是这类散文的名篇。作者这样来歌颂母爱:“世界上没有两件
变更!
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
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
建造起来的!」
.
2
冰心母爱的赏析 冰心先生的散文中的“母爱”的主题是众所周知的。
冰心在成年后曾这样讲述:“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 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 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 在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剧变,人们不再满意于看到母爱 的作品但是人们又不能缺少母爱的作品。人们想要看到 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火与血、反映生与死、挣扎与搏斗。 但是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当我们 遇到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温 暖的怀抱来安慰自己,而这个怀抱通常是来自母亲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母爱的作品,需要母爱给我们力 量与温暖的原因之一。
论语之学而PPT课件

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 的人组成,那么同样要“愠”,同样要生出“郁结”来, 所谓民怨沸腾、夫妻不和、冷战热战,等等,都是由“不 知”而“愠”的结果。
17
-
人不知而不愠 ,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 兮”,其中的“愠”就是发上声,解释为“郁 结”。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 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 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 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 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 人之道之“行”。
14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 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 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 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 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 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 乎”。
“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 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 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 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 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 人之道之“行”。
13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圣 人之道”不是凭空而起,源远而流长。
43
-
家
44
-
贼
45
-
后
(一)《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 (落后)
(二)《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 (跟“前”相对)
17
-
人不知而不愠 ,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 兮”,其中的“愠”就是发上声,解释为“郁 结”。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 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 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 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 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 人之道之“行”。
14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 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 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 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 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 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 乎”。
“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 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 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 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 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 人之道之“行”。
13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圣 人之道”不是凭空而起,源远而流长。
43
-
家
44
-
贼
45
-
后
(一)《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 (落后)
(二)《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 (跟“前”相对)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 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 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 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 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 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 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 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