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如下: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信其言,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圣也乎?” 子贡曰:“固天纵之圣,又何疑焉?” 子禽曰:“然则夫子何以为之?”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道反是。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义若何?”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1.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时常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另译】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自我赏析】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自我赏析】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论语》读本--《学而篇》(1--8课)

《论语》读本--《学⽽篇》(1--8课)第⼀篇《学⽽篇》第 1 课:《学⽽篇》的第⼀章⼀、原⽂:⼦⽈:“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译⽂: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兴的事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样的⼈,不也是⼀个有品德的君⼦吗?”三、注释:⼦:名词,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论语》书中“⼦⽈”的⼦,都是指孔⼦⽽⾔。
⽈:动词,⽂⾔⽂中的“⽈”字等于现在的“说”字学:动词⽤作名词,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连词,然后。
时: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习:动词,指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之:代词,指代学习的内容。
《论语》读本- 2 -不:疑问副词,表反问。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字,副词,表承接。
说:同假字,同悦。
愉快、⾼兴的意思。
乎: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字,加强语⽓。
有:同假字,通“友”字。
朋:同在⼀位⽼师门下学习的⼈相互之间叫朋,这⼉指志同道合的⼈。
⾃:介词。
“从”的意思。
乐:与“说”有点区别。
内⼼喜为“悦”,喜形于外为“乐”。
知:了解、理解的意思。
“知”后⾯省略宾语“⾃⼰”。
愠:⾳yùn,恼怒,怨恨。
君⼦:《论语》书中的君⼦,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理想中具有⾼尚⼈格的⼈。
四、体会:本章有三层意思:1、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要“学”与“习”并重。
2、⼀个⼈在社会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有乐趣。
3、不要强调别⼈不理解、不了解⾃⼰。
不去抱怨别⼈。
第 2 课:《学⽽篇》的第⼆章《论语》读本- 3 -⼀、原⽂: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译⽂:有⼦说:“⼀个⼈要是能孝顺⽗母,敬重兄长,但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是从来也没有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注释】①习:温习。
②说:通“悦”,愉快。
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①其:应该。
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
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④本:根本、基础。
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注释】①省:反省。
②身:自身。
③忠:尽心竭力。
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
②敬:慎重、严肃。
③信:守信。
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
②亲:亲近。
③文:文献、知识。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以下是整理的《论语全⽂之学⽽篇第⼀》,希望⼤家喜欢!【原⽂】⼦⽈:“学⽽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注释】 “ ⼦:对男⼦的尊称,这⾥特指孔⼦。
⽈(约):说。
时:时常。
习:⽤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孔⼦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不怨恨,不也是君⼦吗?”【原⽂】有⼦⽈:“其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悌也者,其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有⼦说:“孝敬⽗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绝对没有。
做⼈⾸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正确的⼈⽣观。
孝敬⽗母、尊敬师长,就是做⼈的根本吧!”【原⽂】⼦⽈: “巧⾔令⾊,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脸⾊。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很少有仁爱之⼼。
”【原⽂】曾⼦⽈: “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于实践?”【原⽂】⼦⽈: “导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爱⼈,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辆,兵⼠ 100 ⼈。
" 【译⽂】孔⼦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 “弟⼦⼊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
⾏有余⼒,则以学⽂。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孔⼦说:“年轻⼈应该孝顺⽗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施爱⼼,亲近仁⼈志⼠。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原文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原文《论语·学而第一》一开始就讲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听这话,好像是说,学习很开心,有朋友从远方来很开心,人不理解自己但自己不生气,哇,这些话听起来挺高深的,但我们不需要把它想得那么复杂,其实它们背后是个简单的道理:学习和交朋友是生活中的小快乐。
我最近就有一个亲身体验,刚好能跟这个话题结合。
说起来也是个有点“傻乎乎”的事情。
上个月,我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
那种普通的朋友聚会,不是什么正式场合,就是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
说实话,我本来是有点不想去的。
因为我刚好有点累,自己在家待着觉得更舒服。
可是呢,想着朋友的热情邀约,最终还是去了。
到了那儿,刚坐下不久,就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老同学,他是那种大家都很喜欢的类型,人缘超级好。
我一坐下,他就开口问我:“你现在在忙啥?”这问题好像很普通,但在我那一瞬间,我有点卡壳。
因为自己最近忙得乱七八糟的,工作上的事情也很不顺心。
话题一开始,我有点想往回避的方向走,但是一看到他笑得那么灿烂,就想着,也许这也是个挺好的机会,把这些心里话聊出来。
于是我就讲了点最近的困扰,心里有点难受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没想到,他听得特别认真,甚至还给我分析了下原因,说这些是“成长的阵痛”。
我当时心想,哇,没想到这么久没见,大家的关系竟然还这么好。
我问他,“你这么久没见我,还能这么聊得开,真是太厉害了,怎么这么有耐心啊?”他一笑,说:“其实我挺喜欢这样的呀,咱俩一见面就能聊点真正的东西,不用拘谨。
”我突然觉得,他这种轻松的态度,反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放下了很多压力。
我那一刻忽然意识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
像《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不过是说,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在一起很多次,也不需要什么多么正式的场合。
只要你心里有话可以随便聊,不管是开心的、烦恼的,哪怕聊着聊着就开始了“人生苦短”的感叹,大家都能真诚相待,就已经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快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讷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