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论语》学而篇第一翻译及自我赏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另译】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自我赏析】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对此章评价极高。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自我赏析】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

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

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学而,是《论语》中的一篇,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它以孔子的思想为中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与修养、教育与学习等重要议题。

本文将分析《学而》一文所主要讲述的内容,并说明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学而》一文以“子曰”开头,孔子在文中阐述了很多关键观点和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是“学习”。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永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在他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在《学而》一文中,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说明了他认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育他人。

孔子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者有责任将自己所学的传授给他人,帮助他人成长。

除了学习,孔子在《学而》一文中还强调了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是衡量一个人终身成就的重要标准。

他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道德和修养的看重。

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有知识和才能,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孔子在《学而》一文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

他说:“朋友之于我者,年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朋友关系的重视。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欣赏和尊重,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进步。

《学而》一文中所强调的学习、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这些重要主题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习是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关键。

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取得成功。

而道德和修养则成为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的进步,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人们相互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大的价值。

《论语学而篇第一》主要讲什么(12)

《论语学而篇第一》主要讲什么(12)

《论语学⽽篇第⼀》主要讲什么(12)分割线经史合参读经典⽇积⽉累学圣贤【原⽂朗读】《论语》是孔⼦的弟⼦和再传弟⼦编撰的,记载了孔⼦⼀⽣主要的⾔语和事迹。

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约两万五千字左右。

每⼀篇有⼀个篇名,这⼀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思想展开的。

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先就得要弄清楚每⼀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论语》的第⼀篇叫《学⽽篇》,共16章。

孔⼦⼀⽣重在教,孔⼦之教重在学,所以论语的编撰者将第⼀篇命名为《学⽽篇》,主要阐述⼈⼀辈⼦主要学什么。

下⾯我们依次梳理⼀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

第1章,⼦⽈:“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论语》编撰者⼀开篇就引⽤孔⼦的话,并结合孔⼦⼀⽣的学习经历,给我们展现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三个境界、三个阶段、三种状况。

第2章,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章引⽤孔⼦学⽣有⼦的话。

学习的根本是学做⼈,⽽做⼈⾸先要培养仁爱之⼼。

要培养仁爱之⼼,⾸先要孝敬⽗母友爱兄弟,这不正是学做⼈和培养仁德的根本吗!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第3章,⼦⽈:“巧⾔令⾊,鲜矣仁!”。

本章善意提醒⼈们不要为了盲⽬追求孝悌,⽽刻意地说别⼈爱听的话,强装笑脸迎合别⼈。

这样⾏孝悌之道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况且这也不是真正的仁,所以孔⼦特意强调说“巧⾔令⾊,鲜矣仁”。

第4章,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本章引⽤曾⼦的话。

孝悌和为仁不能靠“巧⾔令⾊”的外在表现博取美名,⽽应该向内修⾝养德,需要“学⽽习”的反复练习,不断地进德修业。

第5章,⼦⽈:“道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爱⼈,使民以时”。

儒家提倡积极⼊世,学⽽优则仕,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学到的去服务⼤众造福社会,所以学习治国是⼀项和重要的内容。

《论语》学而篇第一课件

《论语》学而篇第一课件
,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不要轻易否定或者攻击别人。
05
相关资料推荐
其他《论语》篇章的解读资料
《论语注疏》,何晏集解,是魏 何晏注、唐宋邢昺疏的《论语》 注本,属于《十三经注疏》中的
一种。
《论语集解》,程树德撰,是汇 集汉魏时期众家《论语》注释的
集大成之作。
《论语正义》,刘宝楠撰,是对 《论语》各家注释加以审核、去 取、整编而成,是《论语》研究
与《论语》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本书是 对《春秋左传》的注释,其中包含了 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有助于深 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中国文化史》,袁行霈主编,本书 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权威之作,其中 包含了丰富的与《论语》相关的历史 文化背景资料。
THANKS
感谢观看
史上集大成之作。
关于《论语》的学术著作与论文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本书是对 《论语》二十篇的逐篇解读,其中包 含了作者几十年研究《论语》的心得 体会。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本书对 《论语》进行了全文翻译和注释,是 《论语》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
《论语新解》,钱穆著,本书对《论 语》二十篇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解读 ,是《论语》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 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不 走极端,追求平衡和谐。
03
学而篇第一课讲解
学而篇第一课讲解 讲解内容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总结词
学习与复习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它强调了复习的重 要性,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是 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道德 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论述。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优秀范文五篇)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优秀范文五篇)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

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

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即“说”。

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

③亦:语助词。

说: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从。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解读】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的学而第一全部解释

论语的学而第一全部解释

《论语》之“学而第一”篇,乃孔子及其弟子之初论学也。

今以文言释之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且时常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此章言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及君子之量。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此章言孝悌为仁之本,人当务此以为道之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此章言仁者必诚,巧言令色者非真仁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此章言自省之道,当以忠信为本,学而时习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此章言治国之道,在于敬事、信人、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以上乃“学而第一”之部分解释,全篇皆论学之要道、为人之本,学者当深体而力行之。

《学而篇》第一章

《学而篇》第一章

《学而篇》第一章《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如《学而篇》;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如《卫灵公》篇。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不过每一篇都有其侧重的主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时”在周秦时代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有朋”,也有版本作“友朋”(朋友的友),指志同道合的人。

“乐”,读le,与“说,同悦,读yue,”有所区别。

《论语集注》中程子认为“乐”与“悦”是有差别的,“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也就是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朱熹《论语集注》看的程子一般是指弟弟程颐,伊川先生。

之所以说一般,主要是从学术谱系来看,朱熹总说自己承了伊川的道统。

据后世学者研究,程颢,明道先生对于心学的影响更大。

“人不知”就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是恼怒、怨恨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我认为是学习的关键,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

而应该是实习、实践的意思。

将所学用于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好的结果,发自内心的体会到快乐,才是“不亦说乎”的真正意义。

而这种体会更多的是用心做事、工作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浑浑噩噩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很少会有这种体会的。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时候(或经常)能用于实际,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的意思是时代或社会,“习”则是使用或采用。

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已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纳了,那就太高兴了。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  原文与翻译

《论语》篇之学而第一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慈是很少的。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呢?”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

”6.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7.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8.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

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

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即“说”。

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

③亦:语助词。

说: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从。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解读】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

“习”即温习,进德修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乐由此而产生。

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

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

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讨论学问,辅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

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

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

即不发脾气,不生怨气。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更为高远。

这三句话,均涉及到一个“乐”字,佛教强调苦修,离苦而得乐,儒家自始至终强调“快乐”。

如“贫而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吃粗食,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面对苍天,仰依大地,其乐无穷。

孔子赞扬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盒饭,一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

孔子和他弟子对生活的态度讲究“乐”,对学习也讲求“快乐而有趣”。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本章三句,第一句谈学习之乐,即学仁之乐。

第二句谈问难之乐,即辅仁之乐。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自寻其乐,是一种修道悟道的快乐,即安仁之乐。

君子之乐,是修养极高的快乐。

这三句话谈的是“学”、“问”、“行”。

“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前两句概括起来说,谈的是“知”,第三句谈的是“行”。

儒家文化强调先知后行,知为行用,学习应该经世致用,知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为知识而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应考虑学以致用。

另外,第①句谈学仁,第②句谈辅仁,第③句谈安仁。

三句话,三个“不亦……乎”连用,句式并列,层次清楚,思路通达,语意贯畅,义脉内注,联系紧密。

【原文】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不好犯上③,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注释】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3岁。

相貌有些像孔子。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曾尊其为师,也称其为“子”。

②孝弟:孝,尽心敬养父母;弟,通“悌”,指弟弟要顺从兄长。

犯:冒犯,违反。

③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长等。

鲜:少。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没有这种情况。

④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本:根本的、基础的东西。

文中三个“本”字均指“孝”“悌”。

立:确立,树立。

道:指仁道。

⑤仁:爱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德目,表示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或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

与:通“欤”,语气词。

【语译】有子说:“一个人若已具备孝悌之德,那他犯上的情况就会稀少;不去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那更是不会有的。

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孝’德与‘悌’德,乃是仁道的根本啊!”【解读】本章谈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养的核心境界。

“仁”即爱人,敬养父母即表现为“孝”,亲爱兄弟即表现为“悌”,友爱朋友即表现为“信”,关爱子女即表现为“慈”,效力祖国,恪尽职守,表现为“忠”,夫妇爱恋表现为“义”。

以仁德为核心,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现的仁爱则不同,他们分别是“孝”“悌”“忠”“信”“慈”“义”……。

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仁”是治国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基础。

“百善孝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希望他忠君、爱国、恪尽职守,似乎不太可能。

因此,治国者自身当从孝做起,选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交朋友观察他是否孝顺,若为不孝子孙,你千万远离于他。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

”孝必须经过教育而后形成。

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在多方面。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谈到五种“非孝”的情况,可资参考: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五者不达要求,均为“非孝”的表现,可见“孝”的重要性。

全章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一句“其为人也孝弟”;第二句,“而好犯上者,鲜矣”;第三句:“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环环相扣,顺推致极。

第二层,对第一层递进式的阐释作了一个归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孝悌”,“孝悌”确立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就确定了。

由“务本”到“立本”,由“本立”到“道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第三层,全章结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悌”与“仁德”紧密地联系,双股夹写,两股合一,丝丝入扣,强调“孝悌”乃“为仁之本”。

“仁”乃治国之本,孝悌也者,修身之本,治国之本,不可殆忽,不可轻视。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言,动听的假话;令色,伪善的面孔。

②鲜:少。

【语译】孔子说:“善讲动听的虚言,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少有仁德啊。

”【解读】仅此七字,说尽天下阿谀逢迎之态。

“巧言”“令色”两两相对,结构并列。

花言巧语,说得好听,胁肩谄笑,表情动人;说好听的话给你听,做好看的脸色给你看,他们的内心如何呢?“鲜矣仁”,包藏祸心,口蜜腹剑。

“鲜矣仁”,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强调的是“仁鲜矣”。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

仁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的。

【原文】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46岁。

他注重内求,处事谨慎。

②三:确数,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反省。

三省:即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

吾身:自身。

③为:介词,替、给。

忠:尽心竭力。

④信:信实、诚信。

⑤传:传授。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温习了吗?【解读】本章记载曾子的内省之功。

曾子的三个问句,用“不…… 乎”句式,使义脉内通,问而不答。

今天读来也似问给后人回答,蔼然亚圣之风,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是孔门弟子每天正心修身的课程,三省的“三”字是实数,即从三个方面反省。

首先是“忠”。

“忠”是尽心竭力以爱人,忠表现在多方面,对自己要求,“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表现为敬业之忠;“臣事君以忠”,对上级,对领导,对君王尽心竭力,表现为忠君之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从道不从君,表现为忠道之忠。

另有“大忠”、“次忠”、“下忠”之分。

曾子每日慎独静坐反思,所虑之“忠”,属忠人之“忠”。

第二是“信”。

“信”即仁爱之心表现在对朋友的友爱。

友爱的基础即讲信用,“信”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信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忠”“信”是儒家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内忠外信是进德之本。

第三条是“习”,是修业之本,“习”即温习,在实践中操作,履行所学到的知识,所谓“身体力行”,“躬行履践”,皆是“习”的范围。

进德修业是孔门弟子旦夕不忘的大事,尤其是孔门高足曾参更是如此。

【原文】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通“导”,引导,管理,治理。

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周制天子土地方圆千里,兵车万乘;诸侯土地方圆百里,兵车千乘。

“千乘”,借代的修辞手法,指代诸侯国。

②敬:敬业、努力、认真。

③用:财用。

④以时:根据一定的时节。

“使民以时”的意思是役使劳力时,不影响农业生产。

【语译】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临事要敬业、守信,要坚持节制财用,热爱民众,动用民力而不违农时。

”【解读】本章说的是正心、修身、进德、修业,学而优则仕之后,治国平天下时的五大要领,“敬”、“信”、“节”、“爱”、“时”。

①敬业精神。

“敬事”是指工作态度,对工作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每日都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讲究信用。

“信”是为人、存身、立民的根本,“民无信不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