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8.生物与地形因子:地形分为地势高低和地形类型。不同的地形单元和地势高低对生物的影响不同,如地势低平的地方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地方植被类型以草原、草地等为主,而在地势相对较高、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地方植被以森林为主。还有例如山脉的走向对风的影响,河流走向对生物的影响。

9.生物对环境的综合适应及影响: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作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叫生态适应。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表现,是生物与生态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生物在时刻受到环境作用的同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使环境条件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四)、种群生态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生态学上把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态种群。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内分布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及种群的性比。

2.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容量。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率。

3.种内、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植物的密度效应和动物的领域性、社会等级;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扑食、共生、寄生、他感作用(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4.种群的进化和适应:物种形成的过程: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物种形成的方式: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即为协同进化。

5.生活史对策: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对策:能量分配与权衡、滞育和休眠、迁移、衰老。

(五)、群落生态

1.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并具有特定功

能的生物集合体。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与其环境紧密相关,群落中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是其环境的组成部分,群落不得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群落也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其周围的环境条件。

2.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群落成员型分类:优势种与建群种、亚优势种与伴生种、偶见种。数量特征:密度、多度(表示一个群落内物种的丰富程度)、盖度(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3.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活型: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生活型组成不同,类似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植物群落,虽地域上相隔很远,但却有着相似的生活型组成,并表现出相似的群落外貌,故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具有环境指示作用,群落的结构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的组成,群落的生活型谱也反映了群落的环境及结构特点。空间结构:镶嵌、群落交错区、成层现象。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因素: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空间异质性、种间相互作用、干扰和竞争。

4.生物群落的发生和演替:生物群落的发生阶段:入侵或迁移阶段——定居阶段——群聚阶段——竞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是演替的动力,外界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活动。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极群落。

5.生物群落的分类与分布:主要植被类型及特点:森林、草原、荒漠、冻原、沼泽;生态群落地带性分布:水平地带性分布: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发生变化,而水分则随着距离海岸的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而变化,植被主要受当地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组合状况的影响,引起植被沿纬度或干湿度成水平交替。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总是根据海拔高度的上升,更替着不同的植物带,湿度、风力和光照等其他气候因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了植被随高度的升高依次成带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