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学而》1.14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如下: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信其言,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圣也乎?” 子贡曰:“固天纵之圣,又何疑焉?” 子禽曰:“然则夫子何以为之?”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道反是。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义若何?”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1.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时常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论语学而篇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文是关于《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感谢您的阅读!《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古人之学与今人之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之学涵盖了全部的人生,是以做人为基、为本、为核心来展开的。

故而把《学而》放在了《论语》开篇的位置,重点强调学的重要。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钱穆老先生评价《论语》时说,“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

“《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

”足见《论语》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历史低位和价值之高。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译文】有子说:“为人孝悌却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人道也就有了。

好好的侍奉父母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吧!”【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的人,是很少有仁慈的。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忠实守信了?教给学生的知识我实践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践习了吗?)”【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行政要严肃认真,恭敬而守信用,节约使用财力、爱护人民,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节”。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谨慎忠信,要热爱世上的每一个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这些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说明】强调做人是第一要务,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在其次。

这一点对现今的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忽视做人有着很大的启示。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为父母做事,能够竭尽全力;为领导做事,能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说了要做到。

(能够做到这些)即使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

01论语解经资料--学而篇學而篇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

○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程子曰:“习,重习也。

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

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音洛。

○朋,同类也。

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纡(y)问(èn)反。

○愠,含怒意。

君子,成德之名。

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

”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直解】学,是仿效。

凡致知力行,皆仿效圣贤之所为,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是温习。

说,是喜悦。

孔子说道:“人之为学,常苦其难而不悦者,以其学之不熟,而未见意趣也。

若既学矣,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则所学者熟,义理浃洽,中心喜好,而其进自不能已矣,所以说不亦说乎!”朋,是朋友。

乐,是欢乐。

夫学既有得,人自信从,将见那同类的朋友皆自远方而来,以求吾之教诲。

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

所以说不亦乐乎!愠,是含怒的意思。

君子,是成德的人。

夫以善及人,固为可乐,苟以人或不见知,而遂有不乐焉,则犹有近名之累,其德未完,未足以为君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1.14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