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学而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_学而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学而篇全文带译文

论语学而篇全文带译文论语学而篇全文带译文《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全文带译文,欢迎阅读。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地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地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地篇名.《学而》一篇包括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b5E2R。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地人是很少见地.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地人是没有地.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地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地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地根本啊!”p1Ea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地样子,这种人地仁心就很少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地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DXDiT。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地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地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RTCrp。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地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地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5PCzV。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地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jLBH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
本文简介
《学而》就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就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与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就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12有子曰:“礼之用,与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与而与,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
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与练习,不就是很愉快不?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就是很令人高兴的不?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不?”
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就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就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与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就是不就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就是不就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就是不就是复习了呢?”
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
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瞧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她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她已经学习过了。
”
8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
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9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10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就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就是她自己求得呢,还就是人家国君主动给她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就是求得的),但她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孔子说;“当她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她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她的志向;在她父亲死后,要考察她的行为;若就是她对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尽到孝了。
”
12有子说:“礼的应用,以与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与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就是因为)为与谐而与谐,不以礼来节制与谐,也就是不可行的。
”
13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就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14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就是好学了。
”
15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就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您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您谈论《诗》了。
”
16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