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论语》翻译赏析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文化层面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探析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文化层面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探析摘要:本文试用译者创造性叛逆理论阐释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而利用东方主义化的概念阐述辜氏《论语》英译本的文化倾向和翻译效果。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论语》东方主义化文化层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论语》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体现,其内容博大精深。
在儒家典籍研究的长河中,传教士和外译汉学家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而“文化怪杰”辜鸿铭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翻译传统文献的被动局面,而且他还是历史上完整翻译《论语》的第一人。
本文将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理论指导下,评析辜氏《论语》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一创造性叛逆理论上世纪90年代,谢天振教授曾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译介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因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借用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的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受到既定翻译目的的制约,由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价值取向而产生的文化冲击和误译。
由于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其译作的效果也不同。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两种:有意型和无意型。
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对他文化的错误解读而造成,在文学研究中,有意误译具有实际意义,是指译者有意识将源语文化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重新解释,一种是顺应译入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价值观,改变原文的文学意象和表达手法;一种是加入源语文化内涵,迫使译入语国家读者接受与审美。
《论语》中英文对照一辜鸿铭译

《论语》中英文对照一辜鸿铭译CHAPTER 1【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 Confucius remarked, “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A dis 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 and men who are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will never be found to disturb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e State.“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ssential in the foundation of life. When the foundation is laid, wisdom will come. Now, 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do not these form the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

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随着《论语》英译本问世,辜鸿铭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对外译介儒家经典的第一人。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中国古汉语的一大特点是遣词造句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隐含在字里行间,不直接显现出来。
而英语的特点是采用形合法,注重形式结构,多采用或常用关联词语,显性衔接,以形显义。
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 en.”解析:1)原文语句凝练,无任何赘述,十分符合上述所说的古汉语的特点。
辜鸿铭翻译时,添加了很多成分,如“greater, still, of congenial minds,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等词语。
2) 第一句使用“pleasure”,第二句中使用“a greater pleasure still”,可见两种快乐的程度不同,独自学习和朋友切磋的快乐呈递进关系。
3)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译者在翻译时,加了很多修饰,比如“of congenial minds”表明是志同道合者,以及“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又是因仰慕学识而来的。
《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20年第8期(总第200期)No. & 2020General.No.200《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尹志洁a,高战荣“(黑龙江大学a.西语学院;b.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巨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源泉。
选取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翻译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论语》中文化负载词入手分析,指出文化典籍的 翻译是一个综合、多方考量的问题,要把译文和译本看作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分为二地看待。
针对具体问题 进行分析,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应釆取异化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同时,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得出对于儒学及《论语》传播的受众不同,可以釆取多个不同译本供各类儒学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辜鸿铭;理雅各;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0)08-0108-05《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思想言行 的儒家经典巨著,其中蕴含的纵横搏阖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这部集中华思想之大成的伟大著作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汇集了东方哲学不朽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任由时代变迁唯我不变的文化精髓。
因此,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翻译《论语》的热潮,尤其近年来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 使得更多中西方学者想从这部古老的典籍中汲取孔子智慧.探寻中国智慧。
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拥抱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西方强势话语下的身份探寻与定位、重 塑与建构、更新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一直以 来以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定不会像西方那样霸凌,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优于、凌驾于他国文化 之上。
我们欢迎外国朋友学习、了解、借鉴中国文 化,汲取孔子智慧、中国智慧、希望更多的西方学者看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辜鸿铭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及其启示

辜鸿铭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及其启示中国哲学文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系统性、深层次的认识,也是中国智慧与人类生存之道的书写呈现,承载了中国人的知识、价值和方法论,凝聚着人际共在与合作的哲学理性。
经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清代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和近现代海内外汉学家的不断努力,中国哲学文献的西语翻译成为传播中国智慧、建构人类理性的一股清流并延续至今,史称“中学西传”。
在近代翻译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晚清名士辜鸿铭就是“中学西传”的典型代表。
然而,由于19世纪以后中西关系的逆转,在文化交流方面人们倾向于关注“西学东渐”,而对“中学西传”趋于淡忘,对辜鸿铭在翻译中华文化经典方面作出的贡献也有所忽视。
在当今语境下,总结并反思中哲西译和中西哲学对话的历史,参考和借鉴辜鸿铭当年的一些翻译做法,对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有一定助益的。
一百多年前,辜鸿铭在其《中庸》英译本的序言中表达了《中庸》是中华智慧之书,其英译是为了便于欧美人了解中国文化之“道”,培养道德责任感。
有人据此认为,辜鸿铭的翻译目的在于弘扬中国文化,呈现中国良好形象。
实际上,辜鸿铭的真正意图在于救世。
他翻译《中庸》(1906)、《论语》(1898)的着眼点是全人类。
他认为《论语》的翻译,其核心在君子之仁,也是西人所缺失之道德。
他说:“孔子六经之所谓道者,君子之道也。
世必有君子之道,然后人知相让。
若世无君子之道,人不知相让,则饮食之间狱讼兴焉,樽俎之地矛戈生焉。
余谓教之有无,关乎人类之存灭盖于此也。
”显然,辜鸿铭翻译中国经典的关注点在于全人类的文明教化。
之所以推崇中国文化,是因为他试图依据儒家文化设计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重建人类道德伦理秩序。
辜鸿铭在翻译中国哲学经典时,力图将其中包含的道德价值译介到西方文化之中,以力劝西方社会接受仁爱道德文明,放弃枪炮暴力文明。
虽然“四书五经”之前已有翻译,但辜鸿铭认为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并不准确,甚至有误读之嫌。
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

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以辜鸿铭与理雅各译文为例【摘要】辜鸿铭和理雅各作为中西方代表,其《论语》译本各有千秋。
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特色,说明译者的人生经历和翻译目的对此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英译;理雅各;辜鸿铭;对比研究【Abstract】Gu Hung-ming and James legge as Chinese and western representative, both of their analects versions in their own way hav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is essay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James legge'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nfucius Analects and Gu Hung-ming's version of 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nalyzing two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features, life experience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s.【Key Words】The Confucius Analects; James Legge; Gu Hung-ming; comparative studies文化典籍的翻译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符号转化、阐释与再生的过程,而且还能够体现译者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论语》是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作品之一,其译本不仅能够体现影响译者决策的综合性因素,还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文章通过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文翻译特色并探究其原因。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文化解读

收稿日期:2019—07—21作者简介:杨若柳(1994—),女,山西洪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明代诗学的研究。
一、引言《论语》一书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该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观念。
自利玛窦首开《论语》翻译先河后,《论语》的译介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据学者统计有60多种中西译本①。
在这众多译本中,辜鸿铭②先生的译本以鲜明的翻译特色与巧妙的翻译技巧尤为西方受众认可与接受。
他所翻译的《论语》③一经出版便受到西方读者的喜爱,销路很广,在当今世界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术界对辜氏《论语》译本的评价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辜鸿铭采取归化翻译的方法,不是对原文的忠实还原[1];赞赏者认为其译本达到了有效传播的目的,切实提高了中国的文化知名度[2]。
实际上,辜鸿铭先生的译作是兼具准确性与审美性的,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建立在对原文的精准解读之上,看似没有忠实还原文本,实则是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而作出的文化适应与调整,是处在当时世界文化环境中的无奈之举。
译者试图抛开译出语所处的文化语境,让作品去靠近译入语,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文化距离,目的是方便受众阅读。
辜氏译本中的文化适应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二、对弟子姓名的文化缺省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些数量众多的弟子并未全部出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是散见于其他典籍之中。
《论语》中涉及的弟子数量不多,但都各具特点,我们熟知的有端木赐、冉求、曾点、曾参、宰予、卜商、樊须、原宪、冉伯牛、仲弓等人。
他们或老或少,或贵或贱,或智或愚,或仕或隐,正是他们丰富的个性色彩构成了《论语》一书的多姿多彩。
然而,辜鸿铭先生在翻译《论语》时未将文中所涉的弟子全部译出,只以其身份代替具体姓名,统统译作“A disciple of Confucius ”,这是辜鸿铭先生为读者作出的文化缺省。
在这一缺省策略中有两名弟子例外,他们是颜回与仲由。
颜回,字子渊,他在《论语》中出现共计35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文化解读杨若柳(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论语》一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代表之作,其翻译作品版本众多,其中传播效果最优的当属辜鸿铭先生的《论语》译本。
浅谈辜鸿铭《论语》翻译中词汇翻译的特色

浅谈辜鸿铭《论语》翻译中词汇翻译的特色作者:崔琰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辜鸿铭翻译的《论语》是论语英译本中的翘楚,它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国文明。
本文尝试通过对用词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揭示出这种特色。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特色一、引言辜鸿铭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
他通晓英、德、法、意、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归国后又服膺于孔孟之道。
与其他的译者相比,他有着他人所不能及的优势:辜鸿铭的青少年时代都在国外度过,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邃于西学西政,其大部分文章著作都用英文撰写,就连英語本族人也惊叹他的英语造诣[2]。
辜鸿铭《论语》的翻译尤其引人注目。
1898年8月,辜鸿铭的第一本《论语》译著在上海发行。
这是由国人翻译的第一部完整的英文版《论语》,对于中国翻译史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辜鸿铭以自己深厚的英文底蕴和多年对儒家思想的潜心研究为基础,在理雅各翻译的基础上,在对《论语》英译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使得其译本成为《论语》华人译本中的佼佼者。
二、辜鸿铭《论语》翻译的用词特色第一,找寻西方对等文化概念。
为了让西方读者在熟悉的环境和人物中理解《论语》的深刻内涵,辜鸿铭使用英美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概念来阐释儒家思想,使用英语文化里的对等词来翻译文化概念和现象词,其中主要包括哲学、宗教概念、人物、地点、时间等。
如orchestra (乐)、God(天)、gentleman(君子)、administration(政)、chapel(堂)、Beau Clerk (文)、Madame(君夫人)、Sire(小童)、Our good little princess(寡小君),the Greek history(殷)、Roman history(夏)、the State Cathedral(太庙),这是辜鸿铭翻译的显著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差异
• 贤贤易色 •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
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 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 “A man who can love worthiness in man as he loves beauty in women……
我们认为的不足
• 过分意译,添枝加叶。 • 用词不当,不能传达中国古典文化。
• 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 理各科。
• 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 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
•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 部——《论语》、《中庸》和《大学》, 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 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 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 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为什么说“要爱人民的福利”?
•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当其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当其父 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
• When a man’s father is living the son should have regard to what his father would have him do; when the father is dead, to what his father has done.
反问变陈述——表达直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
• 吾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I have not failed in……I have not failed in……I have not failed in……
•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 来者。(15)
• 阿赐(子贡)呀,已经可以同你讨论《诗 经》了。告诉你前面你就理解了后面。
• My friend, now I can begin to speak of poetry to you. I see you understand how to apply the moral.
• “……to change the attitude of their personal and national relations with the Chinese as individuals and as a nation”
对译本的评价
• 《论语译英文》在西方引起正面的反响,也影响 了世界众多学者。
• “其”指的是“子”还是“父”呢?
辜鸿铭《论语》译本赏析
小组成员:柯 珂 林学璇 Cheric
辜鸿铭简介
• 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
• 学在西洋:留学英法
• 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 高的威望
• 仕在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 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
• 一生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 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6)
• 已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再用以研习学术。
• If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 to spare,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duties, he should then employ them in literary pursuits.
• “the attempt is ……to render this little book……which to gives to the Chinaman his intellectual and moral outfit,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English reader.”
• Shih Ching / Book of Poetry
核心概念的表达
• 弟,通“悌”,指的是敬爱兄长,也泛指 敬重长上。 译本只用了一个citizen简单带 过,没有完整准确地表达出古代中国所要 传达的内涵。
• 礼,
我们的疑问
• 节用而爱人 • 要节俭财用而爱惜民力
• “He must study economy in the public expenditure, and love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翻译策略
• 以读者为中心,诸多细化。 • 意译为主(黄兴涛在其著作中批评《论
语译英文》中某些翻译“过于释意 化”。) • 语言优美流畅,好读易懂 • 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去中国人名
• “……we have……eliminated all Chinese proper names.”
• 文中把孔子的弟子包括有子、曾子、 子夏、子禽和子贡的名字都用“a disciple of Confucius”代替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12)
• 礼仪制度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其 美善就在于此。让小者、大者都自由发展,那是行 不通的。所以要认识“和谐”之道而协调他们。
• In the practice of art, what is valuable is natural spontaneity.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art held by the ancient kings it was this quality in a work of art which constituted its excellence; in great as well as in small things they were guided by this principle.
• 20世纪初,西方人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 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翻译《论语》的目的
• “……Chinaman as presented by Dr.LEGGE in his translation……appear as strange and grotesque as to an ordinary Englishman’s eyes……”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1) •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 第一段话以第二人称开始,最后一句人称 变成了第三人称,句型不工整。
• 苏慧廉(W. E. Soothill)、翟林奈(L. Giles) 等人的《论语》译本,都参考过《论语译英文》。
• 林语堂誉:此书“遣词用字,皆属上乘”,为 “精心撰构之作”。在其《孔子的智慧》中,常 常引用到辜译。
• 陈炜舜评论:此章的原文义赅言简,但在句意上 却有一段精神贯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辜鸿铭〈论语译英文.学而篇〉译笔试论》)
讲究层次及用词
• ……as you go on acquring…… 体现了内在的层次关系。
•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进一步说明中国的“朋”体现的并非“一般的朋 友”,而是“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 a wise man, a good man, a good son, a good citizen 文中不断出现以“good”来修饰汉语里“君子”、 “孝悌也者”、“入则孝”的人,力图使英语读 者一看即明文中传达的是“好”的意思,却不能 完整表达中国文字的内涵。
•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பைடு நூலகம்如果不能用“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 的。
• But in being natural there is something not permitted. To kn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e natural without restraining the impulse to be natural by the strict principle of art,—that is something not per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