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2)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选读习题精选第七十九篇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选读习题精选第七十九篇

2019-2020学年度苏教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选读习题精选第七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所以动心忍性B、人恒过,然后能改C、贫贱不能移D、威武不能屈【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反身而诚,乐莫大焉B、若火之始然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恶乎长(zhǎnɡ) 馁(něi)也慊(qiè)于心B、塞(sāi)于天地间闵(mǐn)其苗揠(yà)苗C、畎(quǎn)亩傅说(yuè) 胶鬲(ɡé)D、拂(fú)乱拂(fú)士曾(zēnɡ)益【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B、入则无法家拂士C、困于心,衡于虑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C、义,人之正路也D、万物皆备于我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极,最。

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69)苏教版选修《 论语 孟子 选读》

高中语文 综合检测(69)苏教版选修《 论语 孟子 选读》

综合检测(6-9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卫灵公问陈于孔子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A项,“共”通“拱”;B项,“陈”通“阵”;D项,“畔”通“叛”。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引:牵、拉B.不揣其本.本:事物的基础C.予岂好辩.哉辩:言辞漂亮,巧言D.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太平、安定【解析】C项,辩:辩论。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王见之,曰:“牛何之.?”B.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劳力者治于.人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A项,动词,往,到……去;B项,以之为,把……作为;C项,为,表判断,是;D项,被/比。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B.北.学于中国C.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D.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B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将以衅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D.使民以时【解析】D项,状语后置句,其他为省略句。

【答案】 D二、阅读理解(40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试题精编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共29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试题精编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共29页
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5.1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5.1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5 《论语》十二章A级基础过关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而:连词,表转折,却B.文胜质则.史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者:代词,……的人D.其.“恕”乎其:副词,大概,也许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好学..也已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C.仁以为..己任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朝.闻道,夕死可矣B.吾得兄.事之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D.可以群.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敏于事而慎于言B.微斯人,吾谁与归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要责任。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一、(2013·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13·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画面描述】画面的前面是一个医生,正在用“人格”二字给另一个人测视力,而这个人坐在视力表前面的椅子上,头却朝后扭着,眼睛里是两枚铜钱,嘴里说着“看不见”。

【寓意点评】讽刺了社会上的某些人只看重钱财而忽视人格。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问知。

子曰:“知人。

”(第一个“知”同“智”)(2)举直错诸枉(“错”同“措”,安放,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同“向”,刚才)(4)今也或是之亡也(“亡”同“无”)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一个“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公正的人;后一个“直”,形容词作动词,成为正直、公正之人)(2)不仁者远.矣(形容词作动词,远离)(3)古之狂.也肆(形容词作名词,狂人)(4)古之矜.也廉(形容词作名词,操守矜持的人)(5)古之愚.也直(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子曰:“爱人..。

”古义:爱护他人。

今义:对丈夫或妻子的称呼。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乡愿,德之贼也(判断句)译文:不问是非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2)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3)选于众,举伊尹(状语后置)译文: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举荐了伊尹。

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迄今为止,对于孔子人性观的伦理分析主要有人性善、人性恶、性无所谓善恶三类。

笔者以为,上述几种观点均有失偏颇,不能概括孔子人性思想的全貌。

通过对孔子关于人性的论述及其“仁”、“礼”思想中隐含的人性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实质上是持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一、孔子人性观中的“善”在《论语》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述而》),认为有天赋之德的存在。

既然有天赋之德,此德自然是与生俱来的固有之德。

孔子还说“人之生也直”(《雍也》),朱熹引程子注释为“生理本直”,“直”就是本真之性;而郑玄注曰:“始生之性皆正直。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精学精炼:阶段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精学精炼:阶段综合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阶段综合测评(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卫灵公问陈于孔子C.苟无恒心,放辟邪侈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A项,“共”通“拱”;B项,“陈”通“阵”;D项,“畔”通“叛”。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引:牵、拉B.不揣其本.本:事物的基础C.予岂好辩.哉辩:言辞漂亮,巧言D.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治:太平、安定[解析]C项,辩:辩论。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王见之,曰:“牛何之.?”B.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劳力者治于.人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A项,动词,往,到……去;B项,以之为,把……作为;C项,为,表判断,是;D项,被/比。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B.北.学于中国C.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D.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B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将以衅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D.使民以时[解析]D项,状语后置句,其他为省略句。

[答案] D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分)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2021年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 综合测试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试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龟玉毁于椟.(dú) 期.月而已(qī) 涅而不缁.(zī)B.笃.信好学(dǔ) 弋.不射宿(yì) 一匡天下(kuānɡ)C.曲肱.而枕之(hónɡ) 虎豹之鞟.(kuò) 闻义不能徙.(xǐ)D.矜.而不争(jīn) 人焉廋.哉(sōu) 仁而不佞.(wànɡ)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通“导”,训导。

B.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道: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原则。

C.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信任。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规矩。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C. 鼓瑟希,铿尔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富矣,又何加焉.子为政,焉.用杀B.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C.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5.下列句子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

杀身成仁....之理,我也略知一二。

B.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彼此的情感价值观相差太远,交往的过程肯定难以顺利。

C.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犯上作乱....,不忠不义”的罪名。

D.她含着泪,心里回想起从前的一幕幕,走出了他的生活。

过犹不及....,也许就是这样,过分了不可以,不及时也不可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规范练十六《论语》选读一、(2013·杭二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孟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或问乎曾西(曾参之子)曰:‘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朱熹注: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

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孔子肯定管仲的功业,赞赏他为“仁者”。

孟子否定管仲的功业,对他很不屑。

解析:第一段写孔子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而第二段写孟子的观点则绕了点弯子,需要仔细体会。

孟子喜欢用比方,当公孙丑问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时,孟子也是用打比方来回答的。

假借曾西的话批评管仲“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结合朱熹的注释,便可理解孟子对管仲是不认可的。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孔子、孟子为什么对管仲有不同的评价。

参考答案: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匡正天下,维护华夏统一,是大节大信。

孟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术却不知王道。

解析:所谓分析,就是要从材料出发,看孔、孟对管仲评价的出发点、标准。

孔子是从对老百姓是否有益,对整个国家是否有利的角度看问题的;而孟子则是从是实行霸道还是实行王道来说的。

二、(2013·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1.孟子认为“孔子不做过头的事情”,其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或君子没有固定的亲疏厚薄,是将义作为与人交往的依据。

解析:这道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搜选相关信息。

引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

2.请对孔子提出的“乡原,德之贼也”这一观点作阐述。

参考答案:孔子虽主张中庸之道,但强调“义与之比”“以礼节之”,反对知和而和。

而“乡原”做事不讲原则,没有是非观念,有违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乡原”则是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有悖于仁,因此孔子称他们是“德之贼”。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解析:作“阐述”,就是解说,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原文的话,不需要自己作评价。

要从原文找相关信息,看孔子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这个观点的,他为什么提这个观点,他这个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2013·学军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曾子交友观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孔子侧重忠告劝导,子贡侧重交流辅仁。

解析:他两人的说话出发点不同,也就是对“交友”这件事理解的角度不同,虽然都是讲的怎么做,但孔子讲的是对朋友的责任与行事原则,曾子讲的是朋友间的平等互助。

2.简析孔子的交友观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提出了交友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孔子认为劝善规过,是作为朋友的道义责任,义不容辞;二是如果别人不听,也就作罢,这是对别人作为个人主体的认可和尊重。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解析:先说这个原则,分析出这个原则的两个方面,指出这两个方面的理由。

这个理由字面上没有反映出来,需要考生借助相关知识进行联想。

四、(2013·嘉兴模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两则材料中都表现出孔子“仁”道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爱人、恭敬。

解析:这两则文字,一是讲行为,一是写观点。

对“仁”的呈现一隐一显。

从孔子的行为中看出不管是对什么人,都怀有怜悯之心。

说的那几句话的意思强调的是对待人、做事情要认真对待,恭敬处事。

2.谈谈你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种仁道精神的看法。

参考答案: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

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

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

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解析:先要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内涵,再结合生活现实从一定角度(如为人处事)谈自己的看法。

谈看法时观点要鲜明。

五、(2013·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1~2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陈述。

参考答案:“一”指的是先生是否有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学《诗》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指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解析:“三”的含义很明确,即“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而“一”则需要分析。

表面上问的是“子亦有异闻乎”,这便是“一”,但这句话有潜台词,就是老师对自己的儿子教了哪些不同的东西呢,也就是先生对自己的儿子是否有偏私。

2.本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参考答案:有教无类。

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孔子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家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而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渗透着仁爱和中庸的思想,因为孔子的仁政是要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实现的。

解析:这个题目理解有一点难度。

要能够从“儿子”“其他学生”的角度想到这也是“类”问题,于是才能想到“有教无类”,孔子对儿子对别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

谈认识可以从各个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陈亢向伯鱼问道:“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他曾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

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道:‘没有。

’他便说:‘不学《诗》,无法讲话。

’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

另有一天,他又独自立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堂下庭中快步走过。

他又问:‘学礼了吗?’我回答道:‘没有。

’他便说:‘不学礼,无法立身。

’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

我就听到这两点。

”陈亢退下后很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知三件事,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六、(2013·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参考答案: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解析:在这几句话里,孔子强调“无适”“无莫”,其原则是“义”;他反对做“乡原”,讲求做“仁人”。

2.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参考答案:“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中主义者。

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解析:“乡原”的解释存在于课本里,提醒考生要重视对课本的仔细阅读。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不是要做老好人,它是强调做人的道德原则。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孔子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

(《圣经·马太福音》) 1.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事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经》:以德报怨。

解析:从文字中看出两书的观点有同有异,可分别回答。

2.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赞同《论语》:用公正、率直、磊落、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而“以德报德”也是直道以行的表现。

儒家强调情感要以理性为原则,注重社会性公德,不能做无原则的“乡原”。

这样做了,个人会成为坚守道义的勇者;社会能实现公平与正义。

赞同《圣经》:《圣经》反对“以怨报怨”,认为应以完全的善对待一切的人,包括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那些伤害你的人和道德上的“恶人”。

这种表面的“懦弱”,其实是源自于内心博大的爱与悲悯,是一种济世救人的宗教情怀。

以恶报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只会让人心和世界充满仇恨。

只有那种无私的真诚的大爱,才是引人向善的方法,世界也许才会更和谐。

解析:因为两书的观点不尽相同,所以要考生自己分析,你更同意哪个观点?说出理由。

参考译文:《论语·宪问》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