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高考题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主要记录了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行?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路篇答案:A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知行合一D. 仁者爱人答案:A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诚实B. 勤奋C. 谦虚D. 智慧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_________。

答案:整理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提倡的___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_篇。

答案:为政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_________的区分。

答案:君子与小人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了解他人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迷茫,而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危险。

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1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答案:孔子提倡的“仁”包括爱人、克己、宽容、尊重等,是一种以爱人为本的道德理念。

四、论述题13. 论述《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行为端正的人。

而“小人”则指品德低劣、心胸狭窄、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行天下,而小人则以私利为先。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26. (2020年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

【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4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3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②重点词汇: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

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无乃……乎——恐怕……吧然——正确③解析:注意第一问问的是孔子评价的内涵,“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可以”,表示肯定;一种是“还可以”,表示不是十分赞同。

第二问是通过描述概括仲弓的形象,每一句都要分析到。

④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

(1分)可:可以,好。

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

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②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

请结合上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以“风”“草”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

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

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

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

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82.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 B.文章典籍 C.礼乐制度 D.礼节仪式(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

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1)C(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

(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

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

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中主义答案:D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哪一条教诲?A. 仁B. 礼C. 智D. 信答案:A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答案:B6.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A. 勇敢B. 诚实C. 谦逊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团结协作D. 互相学习答案:A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知识的广博B. 知识的深度C. 知识的诚实D. 知识的实践答案:C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 君子的心胸宽广B. 小人的心胸狭窄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D. 君子的品德高尚答案:C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教育思想?A. 启发式教学B. 填鸭式教学C. 应试教育D. 素质教育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说:“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2. “________,不亦君子乎?”(君子成人之美)3. “________,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4. “________,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5. “________,小人怀土。

”(君子怀德)6. “________,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7. “________,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8. “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

(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3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⑴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⑵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1分)
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4分)
23.⑴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
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23.⑴举一反三
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
是为了不教”亦可)。

(1分)
评析:略。

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24.⑴升(登)堂入室
⑵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

(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析:略。

每点一分。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3.⑴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⑵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
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不正确。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答出共同点,给1分)
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给2分)
23.⑴贵人贱马⑵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意思相近即可)
24.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