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名著阅读(附解析)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先进》)(1)颜回从师学习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2)关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有人认为孔子表达了对颜回的遗憾,有人说“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也有人说是“遗憾而又深喜之”。
对于此句中孔子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谦逊沉静,善于倾听;默默思考,独自钻研;触类旁通,付诸实践;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2)答案示例一: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
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
答案示例二: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
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
答案示例三:学问之道,贵在问,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说“非助我者”,感到遗憾;但颜渊对孔子的教诲无所不悦,因其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孔子亦喜其“不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及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
结合“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可知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说明他谦逊沉静,善于倾听;结合“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知颜回能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发挥,说明他自己进行了思考,吸收了老师教给的知识,说明他默默思考,独自钻研;结合“回也闻一以知十”可知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连子贡和孔子在这方面都自叹不如,说明他能够触类旁通,付诸实践;结合“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可知颜回听孔子说话从不懈怠,说明他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论语高考题目汇编

1 【2015北京高考】《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2009浙江高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25.默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又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词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2011年6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2
2020年北京市高考名著《论语》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 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 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 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 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 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 谈对你的启示。(4 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 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 谈对你的启示。(4 分)
解析:第一则“好古”,就是学习古代知识。第二则“多闻,择其 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指的是增广见闻,择善而 从;第三则“多能鄙事(鄙俗琐细之事)”指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答: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 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2020文言文 《论语》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共 6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 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一)1. (2018年北京卷)《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
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
”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②重点词汇: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如之何——怎么;怎么办惑——糊涂③解析:所谓回答内容,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另外,注意《论语》微言大义,要充分考虑其隐含的意味,这里面说的事情肯定指符合道义的事情。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④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2.(2019届通州期中)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③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02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答案 逐题解析

2021年北京市高考真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
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
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
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
“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
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
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
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
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2021北京各区高考语文一模《论语》汇编(含答案)

2021北京各区一模《论语》汇编2021东城一模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6分)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在《论语》中,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请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君子”有哪些特点。
2021西城一模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
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注释:①仆:御车。
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2021朝阳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共6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论语·季氏》)12.颜渊在评价孔子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请简要分析以上三则章句,说说孔子是如何循循善诱的。
2023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有答案

2023 年高考真题语文 (北京卷)一、本大题共6 小题,共2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 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类在制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消灭,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患病了严峻破坏。
据专家估量,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 倍的速度消逝,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亡,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定消灭,反过来又推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
但无序集中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局部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 60 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简洁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
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急;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快速。
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拢,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进展带来了巨大财宝,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逼。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争论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1.依据材料一,以下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逝。
B 大量动植物濒临灭亡。
C 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 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依据材料一,以下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 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峻程度。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名著阅读)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名著阅读)汇编一、(2023ꞏ北京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
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二、(2023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22.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有哪些作用?请给出2条阅读理由。
23.《红楼梦》中出现了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话,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请举出1个这样的人物,并结合情节说明。
三、(2022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100字左右。
四、(2022ꞏ北京卷ꞏ高考真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四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六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参考答案1、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参考答案:(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富民”。
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性、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的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
(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
(意思基本正确即可)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6、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注意两点:(1)对待管仲的评价上(2)比较墨子的兼爱)7、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参考答案:(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
“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
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则作罢。
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
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
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8、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