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论语》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参考答案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7.《论语》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论语》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勉。
14. 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15.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的句子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题

《论语十二章》背诵默写题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复礼为仁”。
6、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8、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10、在《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吾往也”。
高考语文考前必练之名句名篇默写第14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卷版+解析)

第14练★句子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_________________,止,吾止也;_________________,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大学之道,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
知止而后有定,_______________,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和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和答案)题目: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是很有风度的君子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答案: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违背上级,这样的人很少见;不喜欢违背上级,却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注重根本,只有根本稳固才能有道义的生发。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答案: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很少是真正的仁义。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在为人处事时,是否忠实无欺?与朋友交往时,是否真诚可信?学习的东西是否能够传承并且应用?”5.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答案: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是追求吃饱,居住不是追求舒适安逸,在处理事务时要敏捷而谨慎,追求道德的完美,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好学者。
”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答案: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认真,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如果不扎实,就不会有稳固的基础。
重视忠诚和诚信,没有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犯错误时不怕改正。
”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孔子说:“看到有才德的人,要以他为目标努力追赶;看到不才德的人,要反省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答案: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心胸狭隘。
”9.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案:孔子说:“君子全面而不偏袒,小人偏袒而不全面。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重难点篇目《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原文再现——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2.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理解性默写精选——1.【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2.【2023年江苏南京六校高三上学期联考】《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3.【2022年河南郑州荥阳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1)孔子在评价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主文艺所表现的情感要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2)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强调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3)鸟将死的时候,叫声格外悲哀,而人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指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颜回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理解最深刻,他发自心的对孔子赞美的话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7)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孔子称赞颜回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孔子用一句话来评价《诗经》,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2)孔子曾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来强调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13)成语“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4)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此句出自《论语》的“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15)《圣经》说“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孔子的主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孔子如此称赞年轻人的句子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7)孔子认为诚信为人的立身之本的句子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8)孔子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题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8.《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0.《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3.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4.写出《论语>十二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5.《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6.《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7.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8.《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0.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语录理解性默写高考题目

孔子语录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阐述关于对待学习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论语谈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7、论语谈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5)9、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10、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7)1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12、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13、为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14、论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1)1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个人应有的修养和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16、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3)17、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忍的品质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18、比喻有节操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5)19、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20、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7)21、强调要随时随地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8)22、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9)23、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0)24、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恕,仁也;——说文(2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以心度物曰恕;——声类(22)以己量人谓之恕;——贾子道术;论语解释说: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25、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也要与他的短处对比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6、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7、体现古人注重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自我批评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8、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鱼我所欲也1、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2、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2、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13、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_____,_____;2、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5、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____;8、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4、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然喻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曹刿论战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忠之属也;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7、公将战,曹刿请见.8、十年春,齐师伐我;9、负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0、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邹忌讽齐王纳谏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人公邹忌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帅哥美男子;2、邹忌面对妻子、妾、客人的赞美,邹忌没有轻易相信,看到徐公,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从中悟出了治国之道;3、邹忌从日常家事入手,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____,_______,”这样就把治国安邦之道置于形象的比喻之中;4、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依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设三等奖赏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受下赏;5、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的好局面;6、邹忌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7、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____,_____,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目的;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5、群臣进谏,门庭若市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7、虽欲言,无可进者出师表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声明赏罚建议的句子是: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表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14、出师表中说明蜀中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四字短语回答;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作法是: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不宜妄自菲薄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7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0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臣,远小人12亲贤臣,远小人1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遂许先帝以驱驰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1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9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桃花源记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三峡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8、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马说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6、对食马考进行强烈讽刺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7、文中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8、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陋室铭1、福建卷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2、江苏卷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3、北京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岳阳楼记1、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___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4、衔远山,吞长江,________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醉翁亭记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2、“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 ,,;3、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4、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5、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6、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夏,秋,冬,;8、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子: , , ;, , ;9、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是: , , ,, , , ;10、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是: , ; , ; , , ;11、写太守之宴欢快热闹场景的句子是: , , ,, , , ; 12、宴饮之时,太守的表现是: , , ;1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14、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 , , ,,山间只四时也”,一季一幅画面,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1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16、的醉翁亭记与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的千古名句;1、环滁皆山也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4、醉翁之意不在酒;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8、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10、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1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1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15.树木阴翳,鸣声上下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16.欧阳修范仲淹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爱莲说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3、噫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送东阳马生序1、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嗜学的结果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写自己求学之艰的: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③住:寓逆旅;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②益慕圣贤之道;③以中有足乐者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蒹葭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1、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观沧海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观沧海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1、与“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一样写得波澜壮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表达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份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样抒发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使至塞上1、使至塞上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行路难1、行路难中写饯别的饭食价值不菲而作者心中烦闷难以下咽的句子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2、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3、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行路难表达作者自信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心和勇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6、行路难诗中强烈的对比衬托诗人内心悲苦的诗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7、行路难诗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8、行路难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9、行路难可反映李白诗浪漫主义特点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句子,或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是最能表现诗人李白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也是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10、行路难写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情绪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望岳1、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杜甫望岳一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望岳中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望岳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5、望岳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6、望岳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春望1、春望中描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却杂草丛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春望中诗人“花、鸟”之景触发内心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言必信,_________。
(《论语·子路》)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
(《论语》)
3、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
是知也。
”(《论语·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
10、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11、《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
(《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13、_______________,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1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
15、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6、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
”(《论语·为政》)
17、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18、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19、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20、子曰:“_______,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2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
(《论语·为政》)
22、敏而好学,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23、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
”(《论语?述而》)
24、莫春者,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
”(《论语?学而》)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新题型28—29(附答案)
28、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4分)
2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小题。
(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答案】
28、(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附:译文
①孔子说:“我真是幸运。
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
②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
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
29、(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一)《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1、厉王虐,国人谤王。
?
2、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
3、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
?
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
?
如果堵住百姓的口,那赞许的人能有多呢??
(二)《鸿门宴》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
?
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
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东西),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5、会其怒,不敢献?。
?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到厕所去,乘机招呼樊哙一起出去。
?
正逢他发怒,没有敢献给他?。
?
沛公逃身后,(张良估计)他已经从小路回到军营了。
张良这时进去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