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常考句子
论语必考知识点总结 论语高中必背原文翻译

论语必考知识点总结论语高中必背原文翻译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注释】①焉:是兼词“于之、于此”的意思,这可理解为“在其中”。
②三:文言文中泛指多人。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追随、跟从。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解读】孔子这句极为著名的话,已经成为历代有志之士、好学之士的座右铭。
凡有一点特长的人,他都认为有可资借鉴取法之处。
就是有错误的人,他也认为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观照自己的言行有无同样的不足。
他喜欢以别人为师,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
因为人往往自以为是,免不了虚荣和傲慢。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离不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
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解读】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
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
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
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考试必考的34句你都会了吗?

《论语》考试必考的34句你都会了吗?导语:《论语》考试必考的34句你都会了吗?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练习:《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答案:(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答案:(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考试中出现的例句译文】: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今译】我小时候生活穷苦,所以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效法,把好的言行记在心里;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进行反省,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立即改去。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今译】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今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好水,仁慈的人喜好山。
聪明的人生动活泼,仁慈的人沉厚宁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仁厚的人有涵养,寿命长。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中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

中考语文必考23篇文言文情境默写1《论语》十二章》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恼怒: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孔子强调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当老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陋室铭》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从正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3《爱莲说》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初中语文27篇文言文和古诗易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可直接打印)

初中语文27篇文言文和古诗易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可直接打印)6.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勤奋学习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作者冋忆“从师”经历时,感叹生活艰辛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表明作者求学时“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十七、《诗经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十八、《兼葭》(诗经)1.《兼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景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十、《饮酒》1.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描绘黄昏温馨和谐的画面,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喜爱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
二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景物描写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十二、《次北固山下》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抒写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十三、《使至塞上》1.《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洛阳边。
二十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高考语文必背篇《论语》

1.孔子语录《论语》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
20.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4.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2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9.言必信,行必果。
3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1.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则改之,无则加勉。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3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8.朝闻道,夕死可矣。
3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