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成功因素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论伐蜀作者:张积清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8年第11期司马错①与张仪②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③,塞轘辕、缑氏④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⑤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⑥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⑦。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⑧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摘自《战国策·秦策》)【注释】①司马错: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②张仪: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③下兵:出兵。
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委身于西部边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中。
作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她的崛起,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一、秦族基因:血流不干,死不休战!据《史记》:颛顼之女,女修在纺织时,捡玄鸟蛋而食,后怀孕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舜赐姓嬴氏”。
神话虽然荒诞,但可以看出的是,秦之一族,是生存在中国大地的古老民族(因其和禹、舜同期)。
秦朝的建立者——秦族,本来是夏族的一支,羌族的后裔。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从鄂尔多斯的原野溯黄河而上,向甘肃西南地区缓慢移徙。
到了新石器时代,大多已经定居在黄河谷地带。
新石器时代中期,诸羌东迁,也就是后来的西戎,而秦族也就属东迁诸羌之一,是以历史上也称之为秦戎。
约到了新石器晚期,秦族族类便已分布于今天的陕西南部了。
周宣王时期,秦族酋长被纣王封为大夫,镇守西周边陲。
周孝公时,“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赢秦”《史记﹒秦本纪》,迁至甘肃清水土地肥沃之地,赢秦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周幽王时期,诸戎攻破王都,杀死了周幽王,当时秦襄公选择站在了周王室一方,所以到了周平王时期,秦襄公便被封为了诸侯。
据《秦本纪》记载,“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诸侯,赐之以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
在秦族建国以后,传承了羌、戎等游牧民族凶猛桀骜、强横好斗的性格。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流不干,死不休战”的秦军战歌成为扩张领土的动力。
为生存而与戎族部落进行长期的战争,逐渐影响着秦人的思想观念,秦人的思想长时间处于备战状态,便呈现出好战,英勇的理性实干家精神,对秦的崛起有着关键作用。
先秦的《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携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初中语+文+]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724c20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c.png)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圣人)出自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于众人。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 动的人被别人管理。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同“圆”,圆形)。 (《孟子·离娄上》)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 发于声
(动词,显露、流露)
有时朝发白帝 (动词,出发)
拂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治理动国词家 ,违背) (动词,同“弼”,辅佐)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生于忧患
(介词,在)
一词多义
而 而后作 (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并列)
使人死亡。
通假字
字词清单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②困于心,衡于虑 (“衡治”理国同家“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发表;揭露。)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选拔,任用。今义:治理往国家上托,往上伸;选举 。)
列举人物 了从治国层面上 的用意 说明“人和”的重
要性。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 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 之流只知一味顺从君意,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 没有仁义道德原则,谈 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 不上是“大丈夫”,从而 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 明确“大丈夫”的本质是 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 对内心的仁、礼、义的 因素相仿。 坚守。
实践的议论文优秀5篇

实践的议论文优秀5篇实践的议论文篇一这是个老掉牙的议题。
谁都能脱口而出“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么一个不过脑子的判断句。
但,谁又注意到历史上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以伟大理论家著称者,居然没有一个把理论用之于自己的实践的,而历史上伟大的实践家往往又对自己的实践说不出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来。
比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公认的优秀理论家,你能说出他们把理论用于实践的事例么?中国的老子,孔子,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论数据库,儒道思想可谓光照千秋,我们也看不到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情况。
反过来,伟大的实践家,如商鞅,张仪,诸葛亮,曹操,曾国藩等(恕我只举政治人物,其他领域的伟大实践家也很多,如历代名医),却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来自实践的理论大作。
这是为什么呢?阐述理论,需要见多识广、思辨力强;实践事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能力,但更需要有抛弃既有理论、注重实际、革新理论的勇气与能力。
两相比较,我以为做理论家简单得多了。
据说康德活了70多岁,一生行踪从未离开出生小城30里以上的。
康德的思辨哲学,纯粹是从书本到书本,读万卷书,然后靠自己非凡的思辨力推导出他的“自在之物”理论。
伟大的理论家大概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道:博览群书后,从概念到概念,从判断到判断,运用超凡的思维能力加以创新组合。
实践家却不同。
实践家面对的首先不是书本,而是现实问题。
商鞅面对着秦国的穷山恶水,把法家学说用于改革实践时,具体做法完全是根据秦国实际而定,法家理论只是他嵌入实践的一种精神。
所谓“徙木立信”,所谓奖励农战,等等,都是根据秦国实际而来,不是从既有的法家理论中搬过来的。
大业终成而惨遭分尸,往往也是伟大实践家难以避免的命运吧。
再如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事时,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廷中层干部,热衷于儒学,注重修身养性。
不料朝廷要求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军队抗击太平军。
曾国藩可说是彻底转业了:从一个文职官员,变成一个组织自己军队领导作战的军事统帅了。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原因是受当时社会变革,经济科技上的繁荣发展,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主要代表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商鞅,纵横家苏秦张仪等等人物。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林立纷争;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大家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致使“私学勃兴”;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1、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大规模推广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是社会地位却不高,因此急需提高自己的地位。 2、当初我国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旧的思维体系已不能满足新社会的需要,而新思想体系的建立,一定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认知上的分歧。 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生。 4、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一些有理想的普通士子也渴望学习知识文化,在政治上谋得一席之地,所以不满足传统的官府办的贵族学校的教育,纷纷拜师学艺,这就促进了私人办学的兴起,孔子便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这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百家争鸣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百家争鸣背景 随着周王朝崩溃,各个诸侯国连年征战,春秋战国时代进入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周王朝的崩溃也导致了原本只有统治者和少部分公卿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官学教育体系的崩溃。 官学衰落,必然导致私学兴起。一大部分原本在大周朝廷里修学的夫子们没了工作,只好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学问和思想知识来换饭吃。教育体系和知识资源从原本的朝廷垄断,整体下移,进入到了广大的士大夫们手中。 各诸侯国征战不休,周朝的道德礼仪崩溃,每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都需要一套全新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来支持自己的统治,维护自己的权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23课 《孟子》三章 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23.《孟子》三章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
B.公孙衍.(yá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C.所以动心忍性,曾.(céng)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f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戒.之曰必敬必戒.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C.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下车引之.D.与民由之.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威武不能屈.B.饿.其体肤C.所以动心忍.性D.一怒而诸侯惧.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必先/苦其心志D.一怒/而/诸侯惧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B.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
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C.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D.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仪的成功因素
战国时期,出现了较为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琴、齐、楚、燕、韩、赵、魏,即所谓的“战国七雄”。
为了对抗其中最强大的秦国,其余六国曾多次联合抗秦,这也就是战国纵横家苏秦所推崇的“合纵”政策。
然而,各国诸侯为了一己私欲,为巩固自己的王权地位,置人民的生死与不顾,长年的动乱,战争的不断,使人们渐渐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于是,与“合纵”相对的“连横”政策出现了。
苏秦的同门张仪作为“连横”政策的推崇者,在这一时期为瓦解合纵而四处游说,他认为用远交近攻的连横谋略可以瓦解六国联盟,这一想法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
因此,通过“连横”政策秦凭着雄厚武力,收到了实际的效益:瓦解六国的联合,最终灭六国统一中国。
在此不禁表示疑惑——面对分聚各方的诸侯国们,张仪究竟是如何成功的?
首先,从张仪的自身情况分析。
西汉政治家、财政大臣桑弘羊曾如此评价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然而张仪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他出身贫寒,早年与苏秦一起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习游说之术。
张仪第一个游说的国家是楚国,尽管张仪才识很高,但他是一介布衣,无名游士,要想见楚王,需要有大臣引见。
于是,他就先来到楚相的门上,认为这是一个结识楚相、显示才华的大好机会。
但事不顺利,偏偏在楚相和门客们喝酒的时候,楚相丢失了珍贵的玉璧。
楚相的门客们四下寻找,找来找去,踪影全无。
结果,就有门客认定是穷小子张仪偷了玉璧。
门客们抓住张仪,刑讯逼供,想让张仪承认。
张仪虽是一个文弱书生,尽管打得他死去活来,可他就是不肯委曲招认。
这些门客既无凭证,又得不着口供,只得把张仪放了,赶出相府。
张仪刚刚出来游说,就遭如此羞辱,内心懊恼不已。
他的妻子民数落他:“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妻子这么一说,反而激发了张仪的志气,张仪决心一定要从挫折中振作起来。
张仪就开始同妻子开玩笑:“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这一问,把妻子逗笑了:“舌头倒还在。
”张仪信心十足地说:“有这就够了!”如此落魄不丧志,其志所向愈挫愈坚,正是张仪成功的首要因素。
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机遇,则是张仪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必须承认,是时代为张仪提供了成功的平台,当然,张仪是捕捉机遇的高手,他善于抓住每一次机遇,让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这个七国争雄的时期,生存压力迫使各国君王不得不物色贤才之人。
张仪在苏秦的资助下,从赵国来到秦国。
他在秦国,很快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秦惠王拜张仪为相国。
张仪以其智慧,推行连横理论,离间东方六国关系、拆他们原来推行的合纵政策,玩弄六国于股掌之上,使他们纷纷割地向秦国求和。
在张仪和策划下,秦国日益强大,东方六国自相残杀,日益消弱。
张仪以其智慧,也多次被各国拜为相国。
张仪以其超级智慧,让后世许多人记住了这么一个名字——张仪。
其次,统一趋势亦是促使张仪政策成功的一大因素。
正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长期的和弱抗强使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中,他们的内心渴望能过上平安稳定的生活,所以人们在潜意识里渐渐形成了希望天下统一的稳定局势及社会和谐安定的主观愿望。
因此,这种历史趋势使得张仪的“连横”政策成功。
当然,秦国当时比起其他六国更具备“连横”的条件,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秦国都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
这亦是张仪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自身条件、历史趋势、周遭情势等均可以为张仪的成功作解释,也正是由于他的“连横”政策的成功,使得他成为我国顶尖级的外交家,在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有志者顶礼膜拜。